題。(9
分)
人類能進化到今天的優秀和強大,勝過一切其他動物而統治著整個世界,是因為我們獲得了理性,即認知世界、概念思維和邏輯推理的能力,也就是認識世界、適應環境和局部改造環境的能力。動物學研究表明,其他動物如靈長目也有初等的認知、簡單的思維和粗淺的推理能力,但都不如人類的能力那么強大、系統和深刻。只有人類具備理性思維和行為能力。
人的理性包括感性認知,學習記憶,思維推理和智能創新四部分。
感性認知是通過觀察和接觸,認知周圍事物的特征性屬,形成概念,區分類別,認清其相互關系。動物認知食物和獵物,鼠見貓逃竄等,多是先天遺傳技能。除高級靈長類外,都不能在鏡子中認出自己的影像,經長期訓練也不成。學習記憶是人類特有的能力,發達的大腦是浩瀚記憶力的物質基礎。符號語言和文字是思維和表達思想的工具,積累和傳播知識的手段,是人類獨有的后天習得的技能。能根據積累的經驗和知識對事物進行分析判斷并作出推論是人類智慧的表現。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良好的悟性,探求真理的勇氣和為集體利益的獻身精神使人類獲得了獨一無二的創新智能。偉大革命事業的成功,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生存條件和健康水平的提高等都是人類智能創新的產物。
理性是后天獲得的能力,靈敏的受感器官,可靠的神經系統和強壯的大腦等是理性的物質基礎。生物學公認后天習得的性狀和能力不可能遺傳子代,至少短期內不能。每代新人的理性要從頭學起,靠社會文化和教育塑造而成。社會文化的進步和教育制度的完善是培育公民的良好品德、優越智慧和堅韌的創新精神的必要條件。沒有先進文化的陶冶和良好的教育而指望天賦予睿智美德是與科學規律相悖的。
人是社會性動物。文化是人類社會在歷史發展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生產和生活方式、語言文字、風俗習慣、政治制度、法律規范、道德觀念、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等。人的理性是從社會文化中,即群體的經驗、知識和習俗中通過模仿、傳播、學習和教育獲得的能力,只有在社會生活中才能表現出來。生來即孤單孑立與社會隔離的人無理性可言,連語言都不可能掌握。
20
世紀的社會實踐和科學成就都提醒我們,人類不應該陶醉于自己智能的增長,思想的進步,科技的成就和對自然界的某些勝利,絕不要忽略人的動物性這個本質。不管我們的事業取得了多么輝煌的成就,即使走出了地球,登上了月球,也可能造訪火星,都不可能改變我們生存的物質基礎,我們的軀體連同我們的血、肉和頭腦都產生于和存在于自然界。人類是地球上30
多億的生物進化鏈中的一環,我們已徹底適應了這個自然環境,每一滴血、每一種行為、每一種思想、每一種理論、每一種主義都是這個自然界的產物。人不能成仙,自然界不能超越,更不能破壞,否則就是人種的衰微、死亡和滅絕。航天科學的實踐已充分證明,宇航員要飛往地外星球,飛船上必須有類地的人造環境,否則就必死無疑。
(
選自《文匯報》,有刪改)
11
、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
、人類能通過符號語言和文字去思維和表達,能根據積累的經驗和知識對事物進行分析判斷并作出推論,這些都是人類理性的體現。
B
、靠社會文化和教育塑造而成的理性即公民的良好品德、優越智慧和堅韌的創新精神是不可能遺傳子代的,至少短期內不能。
C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從社會中學到了模仿、傳播、學習和教育的能力,人的理性自然會在社會生活中表現出來。
D
、宇航員要飛往地外星球,飛船上必須有類地的人造環境,否則就必死無疑。這說明了人的動物性決定了我們不可能離開我們生存的物質基礎。
12
、下列對有關“
理性”
的理解,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理性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能力,是人們認識世界、適應環境、局部改造環境的能力,其他在我們生活的世界里的動物如靈長目也稍有一點認知、思維和推理的能力,不過它們的這些能力都是先天遺傳的,不像人類那樣由后天獲得。
B
、感性認知是通過觀察和接觸,認知周圍事物的特征性屬,形成概念,區分類別,認清其相互關系。動物能夠認知食物和獵物,但這不屬于感性認知的技能。
C
、學習記憶以發達的大腦為物質基礎,思維推理則是根據已積累的經驗和知識對事物進行分析判斷并作出推論的過程,它需要借助于符號語言和文字。
D
、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良好的悟性,探求真理的勇氣和為集體利益的獻身精神使人類獲得創新智能,這是獲得“
理性”
的途徑之一。
13
、請用簡潔的語言分點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3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閱讀《江南的冬景》文段,完成11
-13
題。(7
分)
11
、(2
分)環境是平和、清靜、淡雅、柔美的,生活在這里的人們質樸、隨和、悠閑的。
12
、(2
分)運用映襯手法,突出了江南的悠閑對人產生的作用,它可以使人更加隨和、豁達和淡泊。
13
、(3
分)巧引前人詩句,既增添了詩情畫意,又補散文沒有說盡的余意、尚未抒發之情愫,使文章在行文上跌宕多姿:時而使人沉浸在古典詩詞點撥的意緒中,時而又將人帶進優美的畫境里,取得了“
以少少許勝多多許”
的藝術效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84707.html
相關閱讀:摘編自孫燾《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閱讀答案
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
高二議論文賞析閱讀:《淺議經典文化教育》閱讀答案
“藝術批評”閱讀答案
《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