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事件的學習離不開對期原因、經過和結果的記憶和理解,歷史上事事不無原因,事事不無結果。“能力立意”型高考試題對因果及其關系的考查,約占本學科總分的1/3以上,以考查歷史原因最突出。
(1)對歷史原因的理解
歷史原因的特點
??或繁或簡,自身存在的客觀性;或隱或顯,縱橫關聯的多向性;或深或淺,對于過程的滲透性;或全而或片而,人們認知的主觀性。這“四性”是可以統一的,但高考試題檢測的重點是人們認知的主觀性。
歷史原因的類別??內因和外因;根本原因和具體原因;必然原因和偶然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歷史原因和當時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共同原因和不同原因。須知,歷史背景、條件、目的等,在很多情況下也是原因。還有,善于依據知識內容來分類也完全必要,例如:經濟的原因,人類生存環境的原因,典章制度的原因,文化傳統的原因,黨派關系的原因,國際關系的原因!吧鐣颉痹谠囶}中并不少見,它指什么?這里按知識內容所分列出來的種種原因,都屬于“社會原因”的組成部分。在考題的問句中,常見的是“主要原因”、“社會原因”、“說明原因”、“根本原因”等。
(2)對“經過”的理解
確切地說,凡完整的歷史過程都應當是綜合了“原因??經過??結果”的!敖涍^”的本身不含它的前因后果,只是整體過程中的組成部分。這一點在高考試題中都是這樣嚴格要求考生的。
沒有“經過”就沒有過程,沒有過程就沒有歷史。歷史事物、事態中的“經過”含量豐富,不重樣,不重演。課本表述的基本思路是:興起發展高潮轉折結束;人多采用夾敘夾議的筆法。要求:①時空順序不亂;②縱橫交織合理;③分期劃段恰當;④重人史事突出;⑤進展方向明確。把握“進展方向”很重要,它包括事物、事態的本質屬性、進步趨勢、必然走向等。
(3)對歷史因果關系的理解
有原因、有經過,就必有對應的一個或幾個結果。“果”是客觀的;“果”分人小,有主次;“果”有必然,也有偶然,還有同人們意愿相反的結果。前事之果可以同時作為后事之因!坝绊憽笔墙Y果的向后延續。特別要重視對人類社會發展有進步意義的“結果”,有開創性的“結果”。
、僖灰蛞还。即一種原因產生一種結果。這樣的因果關系比較簡單、直接,所處的歷史層次也比較淺顯。例如:唐朝中期均田制度破產,租庸調制只得告終。苻堅兵敗淝水,前秦統治便很快瓦解!拔幕烁锩钡漠a生是“左”傾錯誤發展到“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結果。這是幾個單向因果關系的例子,反映了必然性的因果關系。
、谝灰蚨喙蚶虍惞。即一種原因產生多種結果或幾個異樣的結果。例如: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了,因為這一失敗直接造成了多方而的結果:a法國賠款50億法郎,又割掉了礦藏豐富的阿爾薩斯、洛林,嚴重妨礙了經濟的發展。b俾斯麥因此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又損法肥德,獲款得地,為經濟發展注入了資本合補充了資源。c法國的戰敗,便利了意人利統一的最終完成。d法德兩鄰由此結仇結怨,敵對矛盾愈演愈深。一因多果或同因異果,還是選擇題的一方天地
、喽嘁蛞还。即多種原因共同產生一個結果!岸嘁颉庇袝r并列出現,有時有主次之分,要注意其中帶根本性的原因及其造成的結果。例如中國抗日戰爭最終勝利了,其原因當然是多方而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中華民族的全而抗戰和中共領導下的人民戰爭。
④多因多果。即多種原因同時產生多種結果。工業革命之所以首先發生在英國,是因為那時候英國有了一個基礎、四個條件(美、法沒有)。隨著工業革命的進展和完成,出現了多個結果,即a.使生產力大發展,生產技術人發展,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b使社會口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c.加緊掠奪殖民地,使東方從屬于西方,加劇了東方的貧困和落后。
、莼橐蚬<赐瑫r存在于歷史整體中多種因素的互相作用,更多地存在于歷史的橫向聯系中。有兩方的互為因果,例如: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推動了工農運動的高漲;工農運動的高漲,又促進了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還有多方的互為因果,例如:工農武裝割摒時期的革命根據地、紅色政權、土地革命、紅軍及其反“圍剿”的勝利,這四個方而互相依存,有深層次的內在聯系,互為原因又互為結果,良性循環和發展。
、尴盗幸蚬。即歷史因果的系列化和連續化。它在歷史縱向發展中大量存在,是一種內在關系和必然聯系。例如: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引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工業的高速發展,而工業的高速發展又促進了資本和生產的集中,資本和生產的高度集中便產生了壟斷和壟斷組織。唐玄宗統治后期中央朝政十分腐敗,地方節度使的權力越來越人,因此兩點便釀成了“安史之亂”這一結果。安史之亂又馬上成為一系列后事的原因。有:a社會生產受到極人破壞,尤其中原地區。中央權力更加削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c地方節度使乘機發展勢力,甚至形成藩鎮割據局而。安史之亂同時具有“果”與“因”的兩重性質(不是“倒果為因”)?梢娤盗幸蚬P系及其連續過程,有很強的綜合性和邏輯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89613.html
相關閱讀: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
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
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