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含義:
是1911年10月10日(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在中國武昌發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黃花崗起義失敗后,以文學社和共進會為主的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準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于在1911年(農歷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的歷史背景:
①《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統治成為大勢所趨。
②物質基礎: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有了較迅速的發展;
③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隊伍進一步壯大。
④思想基礎: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
⑤導火線:保路運動,亦稱“鐵路四川保路同志會報告風潮”。
武昌起義的爆發:
時間:1911年10月10日
經過:革命黨人攻克武漢三鎮(漢口、武昌、漢陽),歷史上稱這次革命為“辛亥革命”;成立湖北軍政府,黎元洪為都督。宣布廢除宣統年號,改為黃帝紀元,國號為“中華民國”
領導組織:文學社和共進會(領導力量);湖北新軍(武裝力量)
武昌起義的影響:
1、積極影響:推動了各省獨立,清政府的統治土崩瓦解;
2、消極影響:立憲派、封建官僚投機革命,控制大部分地方政權,革命潛伏著失敗的危機。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同盟會的成立
中國同盟會含義:
簡稱同盟會,亦稱為中國革命同盟會,是中國清朝末年由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多個組織集合而成,成員如孫中山、宋教仁、黃興、章太炎領導和組織的一個全世界的革命團體。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全國性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同盟會特點:
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全國性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同盟會成立的歷史條件:
①經濟基礎: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雖然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但仍有比較迅速的發展。
②階級基礎:20世紀初,民族資產階級的隊伍進一步壯大。
③思想基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
④組織基礎: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的建立。
⑤時代要求:各革命團體分散的起義先后失敗,迫切需要建立一個全國性的革命組織。
同盟會政治綱領:
(1)內容:
①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治綱領。
②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又將其闡發為三民主義。民族主義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統治。民權主義就是要進行政治革命,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它是三民主義思想的核心,解決了當時革命派迫切需要解決的奪取政權與建立政權的問題。民生主義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土地綱領。
(2)評價:
①進步性:它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
②局限性:它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要求,也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這就決定了資產階級革命派不可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
同盟會成立歷史意義:
(1)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2)同盟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并分析其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
(1)民族主義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國主義走狗清王朝的封建統治,這是三民主義的前提。
(2)民權主義即“創立民國”,就是要進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民權主義思想是三民主義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解決了當時革命迫切需要解決的奪取政權與建立政權的問題。
(3)民生主義即“平均地權”,辦法是核定全國地價,現有地價歸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會進步所增漲的地價歸國家所有,由國民共享。民生主義是孫中山經濟思想的核心,是民權主義的補充和發展。
史學界對同盟會性質的認識:
一種意見認為,同盟會是一個具有“雙重性質”的政治組織。這種觀點認為,同盟會既是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又是一個包含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激進派、資產階級自由派和地主階級反滿派的松懈聯盟。而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激進派居于領導地位!巴藭且粋由很多不同階級、階層、集團和派別組成的革命政黨”,他們在“反滿”問題上結合起來,而對反帝主義和民權主義、民生主義都存在著嚴重分歧,預伏了辛亥革命終歸失敗的危機。
一種意見認為,同盟會是一個資產階級政黨,不是幾個階級或幾派勢力的松懈聯盟。同盟會內部確實存在著不同的政治派別,但這只是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內部的左、中、右派的區分,也正是同盟會內部矛盾和后來分裂的主要根源。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辛亥革命的失敗和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的性質:
是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的失敗:
1、主觀原因: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資產階級革命派始終沒有一個徹底的反帝綱領。沒有提出反對中華民族的主要敵人帝國主義。
資產階級革命派始終沒有一個徹底的反封建綱領。沒有徹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資產階級革命沒有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因此得不到農民的支持。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沒有農民的支持就無法戰勝強大的敵人。
資產階級革命派始終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裝力量。在辛亥革命中,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的武裝斗爭都是短期的。
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政黨也是松散的。同盟會建立后缺乏嚴密的組織和紀律,武昌起義爆發前實際上已名存實亡,沒有一個堅強的革命政黨,就不能使革命者緊密地團結起來形成堅強的戰斗力。
2、客現原因:中外反動勢力過于強大。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1)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2)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從此他們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起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3)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4)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
局限:
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與妥協性,辛亥革命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教訓:
①必須發動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
②必須有一個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
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
④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道路在中國行不通;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由于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他們不能領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徹底勝利。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含義:
廣義上的辛亥革命指以孫中山為首革命黨人為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而進行一系列的努力。
狹義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義。
辛亥革命概況:
1、背景:
①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強加劇浸華,民族危機加深,清政府腐敗無能,成為眾矢之的
②19世紀末以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迅速,民族資產階級隊伍壯大(根本原因)
③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逐漸傳播
④革命團體的廣泛建立
2、指導思想:
三民主義
3、經過:
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
1905年8月,孫中山等人在日本東京建立中國第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
1911年4月,廣州起義
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強行旨意發布“鐵路國有”法令,引起保路風潮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五色旗為國旗
1912年春,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退位,清朝覆滅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4、結果:
成功: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失。簺]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社會性質沒有發生根本改變
失敗原因:
主觀原因: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客觀原因:中外反動勢力過于強大
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和歷史局限性:
1、歷史功績:
①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
③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權利,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④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較快發展;
⑤革除陋習,引起社會生活習俗的變化歷史。
2、局限性:
①革命果實被竊取;
②沒有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③在革命過程中沒有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具有完全意義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1)辛亥革命有全國性統一的資產階級政黨??同盟會的領異。
(2)辛亥革命有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三民主義。
(3)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喚醒了民眾。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傳播了革命思想。一系列武裝起義,推動了各地的反封建斗爭。
(4)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成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標志著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發展到最高水平。
辛亥革命主要集中在南部原因:
1、革命形勢遍及南北,但主要集中在城市,未與農村相結合,缺乏穩固的基礎
2、革命勢力南多北少,東部沿海強于廣西部內陸(原因:東部和南部的資本主義發展較北方好,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相對強大;東部和南部最早遭到西方列強的入侵,自然經濟解體程度高)
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1.原因:
(1)帝國主義對革命政權采取軍事威脅、外交孤立和經濟封鎖等手段施加壓力,幫助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
(2)革命政權中的立憲派和舊官僚乘機向革命派進攻。
(3)孫中山被迫妥協,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凱宣布贊成共和,可以保舉他為臨時大總統。
(4)袁世凱掌握清朝全部大權,擁有北洋軍,還大搞反革命陰謀。
2.經過:
(1)逼迫清帝退位:指使段祺瑞等通電要求清政府立即采用共和政體,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清王朝的統治宣告結束。
(2)通電贊成共和:2月13日,袁世凱通電贊成共和,參議院選舉其為臨時大總統。
(3)就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職。
(4)竊取革命果實的標志:臨時政府遷往北京。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91532.html
相關閱讀: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
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
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