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
大家都知道聞先生是一位詩人。他的《紅燭》,尤其他的《死水》,讀過的人很多。這些集子的特色之一,是那些愛國詩。在抗戰以前他也許是唯一的愛國新詩人。這里可以看出他對文學的態度。新文學運動以來,許多作者都認識了文學的政治性和社會性而有所表現,可是聞先生認識得特別親切,表現得特別強烈。他在過去的詩人中最敬愛杜甫,就因為杜詩政治性和社會性最濃厚。后來他更進一步,注意原始人的歌舞:這是集團的藝術,也是與生活打成一片的藝術。他要的是熱情,是力量,是火一樣的生命。
但是他并不忽略語言的技巧,大家都記得他是提倡詩的新格律的人,也是創造詩的新格律的人。他創造自己的詩的語言,并且創造自己的散文的語言。詩大家都知道,不必細說;散文如《唐詩雜論》,可惜只有五篇,那經濟的字句,那完密而短小的篇幅,簡直是詩。我聽他近來的演說,有兩三回也是這么精悍,字字句句好似稱量而出,卻又那么自然流暢。他因此也特別能夠體會古代語言的曲折處。當然,以上這些都得靠學力,但是更得靠才氣,也就是想象。單就讀古書而論,固然得先通文字聲韻之學;可是還不夠,要沒有活潑的想象力,就只能做出點滴的工作,決不能融會貫通的。這里需要細心,更需要大膽。
他研究中國古代,可是他要使局部化了石的古代復活在現代人的心目中。因為這古代與現代究竟屬于一個社會,一個國家,而歷史是聯貫的。我們要客觀地認識古代;可是,是“我們”在客觀地認識古代,現代的我們要能夠在心目中想象古代的生活,要能夠在心目中分享古代的生活,才能認識那活的古代,也許才是那真的古代──這也才是客觀地認識古代。
他是有幽默感的人;他的認識古代,有時也靠著這種幽默感。看《匡齋尺牘》里《狼跋》一篇,便知道他能夠體會到別人從不曾體會到的古人的幽默感。而所謂“匡齋”本于匡衡說詩解人頤那句話,正是幽默的意思。他的《死水》里《聞一多先生的書桌》,也是一首難得的幽默的詩。他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常跟我們說要活到八十歲,現在還不滿四十八歲,竟慘死在那卑鄙惡毒的槍下!有個學生曾瞻仰他的遺體,見他“遍身血跡,雙手抱頭,全身痙攣”。唉!他是不甘心的,我們也是不甘心的!
(1
)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
分)
A
.聞一多不僅提倡詩的新格律,也創造詩的新格律,如《紅燭》《死水》和《唐詩雜論》等新詩集子都體現了這一點。
B
.聞一多從敬愛杜甫到注意原始人的歌舞,是他對文學態度的更進一步的表現,也是因為原始人歌舞更具有熱情、力量、火一樣生命的特點。
C
.聞一多在?惫艜矫妫燃毿挠执竽,屬于活校的行列,由于知識和技術的一般進步,他的成就比死校的高郵王氏父子高了許多。
D
.作者認為研究伏羲的故事和神話,不能將之當成空想和娛樂,而要當成人民的生命欲和生活力的表現來研究。
E
.《紅燭》《死水》等集子,既有愛國熱情,也有語言技巧,還有幽默感,體現了聞一多是抗戰前唯一的愛國詩人的學術價值。
【答案】選B
項給3
分,選D
項給2
分。
【解析】A
項中的《唐詩雜論》不是詩集,是散文集。C
項中的“高郵王氏父子”是活校,不是死校。E
項中的“抗戰前唯一的愛國詩人”擴大了原文的范圍,原文為“抗戰前唯一的愛國新詩人”。
(2
)聯系全文,從“
詩人”“
語言”
和“
研究古代”
三個方面,歸納分析一下聞一多的形象。(6
分)
【答案】①他是一位偉大的學者,更是一位偉大的愛國戰士。②具有愛國情懷,體現在對文學的態度上,他特別親切地認識到文學的政治性和社會性。還體現在反對獨裁統治上,他敢于拍案而起,為正義而獻身。③重視語言技巧,體現在詩歌散文創作方面和古代語言研究方面,提倡新格律和語言的簡潔,活?惫艜。④復活古代文化,體現在研究中國古代方面,客觀地認識古代,關注生命欲和生活力。(每點2
分)【解析】這道題考查對人物形象特點的把握概括能力。題干已經指明特定角度,從文章中找到這三個方面,分別加以概括。
(3
)作者在文末引用“
遍身血跡,雙手抱頭,全身痙攣”
,用意是什么?(6
分)
【答案】作者在文末引用學生的原話,形象生動地描述了聞一多犧牲時的慘狀,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槍殺愛國學者那卑鄙無恥的罪惡,表達了作者對國民黨反動派強烈的控訴和憤怒之情,激發讀者反抗獨裁專治的正義情感,增強文章的感染力,暗扣文章的標題,升華主題。(內容2
分,情感2
分,效果2
分)
【解析】這道題考查作品的表達技巧和藝術魅力。這段典型的細節描寫,首先能表現聞一多犧牲的情景,這個慘狀矛頭直接對準當權者;卮饡r,要一步一步來,先回答寫了什么,再回答這個描寫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4
)在朱自清等大多數人的心目中,“
,他的死,“
是民主主義運動的大損失,又是中國學術的大損失”
。但在當時,國民黨政府卻有人指使特務要暗殺聞一多,認為聞一多是個有害的人。對此,請談談你的看法和理由。(8
分)
【答案】在那個反動的政治環境下,這是一種必然的結果。當時的國民黨反動派控制的云南,是一個政治上獨裁專治,鎮壓民主和進步的云南,
【解析】這道題考查對作品精神內涵的探究能力。這個問題并不難,因為先進人士的想法歷來和反動派相左,回答時要有觀點,還要有論據及論證過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05028.html
相關閱讀:摘編自孫燾《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閱讀答案
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
高二議論文賞析閱讀:《淺議經典文化教育》閱讀答案
《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閱讀答案
“藝術批評”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