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再倡中國傳統評點方法》閱讀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議論文閱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再倡中國傳統評點方法 中國傳統評點方法體現了中國文學的重要特點以及由此產生的審美興趣和方法。中國文學具有鮮明的重寫意的特點。按照將藝術分為表現和再現兩大類型的分類方 再倡中國傳統評點方法
中國傳統評點方法體現了中國文學的重要特點以及由此產生的審美興趣和方法。中國文學具有鮮明的重寫意的特點。按照將藝術分為表現和再現兩大類型的分類方法,中國文學主要傾向于表現,表現作家對外部世界的感知。為了這種表達,常常將現實表象的常態拆碎,按照表達的需要重組。因而主張形神兼備以神為要,主張虛實結合而尤尚空靈,以精練求深廣,于一瞬求永恒,努力創造言有盡而意無窮乃至“無聲勝有聲”的藝術境界。這樣的文學作品,作家是“積數十之力,僅得其好者以示人。而我乃欲一覽而盡,可乎?”當然不可。“涵泳工夫興味長”,需要“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咀嚼滋味”,獲取“一部之旨趣,一回之警策,一句一字之精神”。評點當細讀細研作品,自然就比較易于達到“深觀其意”的要求。
中國文學重寫意的特點,不僅表現在創作上,同時還體現在古代的文學批評甚至文學理論上。理論上的“氣”“風骨”“韻味”“神”之類概念,頗為多義,不便于詮釋,因而需要意會;批評時所謂“雋永”“清麗”“雄渾”“沉郁”之類的判語,微妙而近玄虛,也需要意會。意會之后的表達,常采取擬象取譬之法,從具象到具象,所以,理解時還是不能不靠意會。因此,中國古代文論中到處可以看見意會而來的觀點,文學批評中更是到處碰到批評家感受式的文字,理論和批評大體是由鑒賞始,以鑒賞終,鑒賞貫穿全過程。傳統評點方法于作品中逐字逐句逐段逐回鑒賞,鑒賞中提出法則,鑒賞中闡釋意義,鑒賞中表達感情,甚至還可以在鑒賞中來點意識流,上掛下聯,心騖八極,神游四方,尤其體現了中國文學重寫意的審美的興趣和方法。
不可思議的是,傳統評點方法竟然在現代文學里突然消失!原因復雜多樣,在此我斗膽猜度,本世紀初西風東漸,正值國人因新奇而趨騖于西方式抽象思維方法的時候,傳統評點方法在中國神秘失蹤,或許正是民族虛無主義的結果呢!時至今日,中華學子日趨成熟,大體看到了民族虛無主義的可笑。事實上,西方式的文學批評建立在抽象思維的基礎之上,歸納演繹固然長人見識,接近于科學;而中國傳統評點方法建立在具象思維的基礎之上,直覺體會,以意逆志,追求頓悟,卻也十分啟人心智,接近于文學本體。西方式的文學批評慣于從作品中提出問題,然后拋開作品,抽象出世界的大小道理,做自己的千古文章,文章可能深刻完整,但不一定與原來的作品緊密相關;而中國傳統評點方法緊扣文本,從作品中來,到作品中去,為作品作闡釋,作褒貶,作升華,批評未必完整深刻,但肯定與作品緊密相聯。西方式的文學批評可以吸引文學以外的學者從各自專業的角度對作品的各種內涵進行批評,可能豐富深致,但也可能抓住一點而不及文學;中國傳統評點方法則非文學中人不可,因為它十分具體,局外之人在作品的通幽曲徑前必然手足失措。這么說絲毫沒有揚此抑彼的意思。人類認識和解釋世界的方法多種多樣,如果確系西學的影響固然很好,西式批評方法完全可以請進中國,而中國的傳統評點方法也可以沿用并使之完善,二者完全可以各行其是。
1
.選出不屬于中國文學具有的鮮明的“重寫意”的特點的一項是(3
分)(

A.
在創作上,中國文學主要傾向于表現,表現就是重在寫意。
B.
在中國古代的文藝理論中,到處可以看見意會而來的觀點。
C.
在文學批評中,更是到處碰上批評家感受式的文字。
D.
在認知過程中,旨在表達各種現實表象的常態排列。
2
.作者推測“傳統評點方法在現代文學里突然消失”的原因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6
分)(
)(

A.
是因為國人對西方式的抽象思想方法感到新奇而追求它。
B.
一定是一時興起的可笑的民族虛無主義導致的結果。
C.
是因為二十世紀初,西方文化對東方文化的影響。
D.
是因為傳統評點方法仍處在中國歷史上神話傳說的時期。
3
.請分點概括西方式的文學批評和中國傳統評點方法的優劣不同(6
分)
答:

4
.本文作者對西方式的文學批評和中國傳統評點方法進行優劣比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
分)
答:

【參考答案】
1
.D
依據“感知”“按照表達需要重組”和“因而”一句判斷。
2
.B D(B
不是“一定”,應該是“或許”;D
“神話傳說時期”錯)
3
.(1
)兩者思維基礎不同,前者偏重于理性,接近科學;后者偏重于感性,接近文學本體;
(2
)兩者的全局觀念和深刻程度可能不同。前者可能深刻完整,后者未必完整深刻;
(3
)兩者與原作品的相關程度不同,前者未必與原作緊密相關,后者與原作關系密切。
(4
)兩者參與“批評”的人員的專業程度不同,前者未必是文學中的人,而后者非文學中人不可,因此,前者的研究有可能豐富深致,也可能遠離文學,后者能曲徑通幽。
(答對一點2
分,答對三點即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07036.html

相關閱讀: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
摘編自孫燾《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閱讀答案
高二議論文賞析閱讀:《淺議經典文化教育》閱讀答案
《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閱讀答案
“藝術批評”閱讀答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