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勤
說起青銅時代,我們立即聯想到古代文明。確實,眾多曾經輝煌繁盛的古代文明,包括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古希臘等,就其物質文化的發展階段來說,都處于青銅時代。中國也是這樣。無怪乎一些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把他們論說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著作冠名為“青銅時代”。不過,關于中國的青銅時代與古代文明,還有不少問題,這里我只舉出幾點。
將人類物質文化的發展進程劃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這種所謂“三時代說”,是19世紀初丹麥國家博物館館長湯姆森奠立的。隨著考古學的不斷進展,“三時代說”得到了補充和修正,比如石器時代被細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學者們發現,從新石器時代發展到青銅時代,要經過相當長久的時間。在成熟的青銅器工藝出現之前,銅器還不可能較大規模地取代石器。這樣的過渡時期,被稱作銅石并用時代。具體到中國而言,早在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已有零星的銅器(甚至個別青銅器)。到龍山文化及與之代相當的若干文化,發現的銅器已多,材質有紅銅、砷銅、黃銅、青銅。一般認為,這肯定屬于銅石并用代。
這里可以提出一個問題:既然銅石并用時代是青銅時代的前行階段,而古代文明的發展是與青銅時代平行對應的,那么,文明的起源是否應該到銅石并用時代去尋找?在人類歷史上是有這樣的實例的。例如有古埃及著作認為:“埃及文明是奠基在銅石并用文化的生產力基礎上的。”
由此又可聯系到李伯謙先生在《中國青銅文化研究的反思》一文中提出的問題:青銅器是否為衡量古代中國進入文明時期的必要標志之一。
李伯謙先生所言標志是指考古學上判斷進入文明的標志。依照目前通行的見解,這種標志共有四個,即城市、文字、禮儀性建筑和冶金術。冶金術實際上即指青銅器。
這種判斷文明標志之說,來源于20世紀中期芝加哥大學召開的一次關于美索不達米亞考古的研討會,哈佛大學教授克拉克洪在會上提出了這種標志。隨后,英國劍橋大學教授丹尼爾在《最初的文明:文明起源的考古學》中引述并引申了克拉克洪的觀點。
必須說明,克拉克洪和丹尼爾提出的文明標志里,只有城市、文字和禮儀性建筑,并沒有青銅器。丹尼爾還特別聲明,三種標志中,只要有兩種就夠了。雖然文字是最重要的標志,但是在個別實例(如秘魯的古代文明)中,也可闕如。即是說,判斷是否文明,沒有必要的標志,這反映了各個古代文明在這些所謂標志性文化因素上的多樣性。由此推想,即使青銅器算作判斷文明的一項標志,也不好說是必要的標志。
既然各個古代文明在其文化因素方面有著多樣性,亦即其自己的特點,那么,中國古代文明以及與之對應的青銅時代具有怎樣的特點?
這是一個需要我們仔細探討吟味的問題。張光直先生講過:“我國古代文明是以青銅器為特征的。”他說的青銅器其實是指青銅禮器。那么,中國的青銅時代究竟是不是以禮器的制作和應用為其特征呢?
我們對古代青銅器所做的研究,傳統上的確是以禮器作為集中對象的。早在宋代金石學家關于青銅器的著作中,這一點已經有充分的表現。在中國古代文明中,禮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對于社會經濟更有直接作用的工具和兵器,難道沒有多少地位嗎?
談及青銅工具,我們不可忘記陳振中先生的《先秦青銅生產工具》這一巨作,他以大量證據證明了古代青銅工具的發達,其成果超出一般預料之外。
至于青銅兵器,只要溫習《史記·秦始皇本紀》的一段記事就夠了:秦兼并六國之后,“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金人十二,重各千石”!度o黃圖》還說,這十二個金(青銅)人“坐高三丈”。這當然只是秦人收繳來的部分兵器,但已足以說明那時青銅兵器數量的龐大。
總之,中國的青銅時代和與之相關的古代文明還有許多奧秘,有待我們深入探索。
(選自《新華文摘》第21期,有刪改)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07040.html
相關閱讀:《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閱讀答案
“藝術批評”閱讀答案
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
高二議論文賞析閱讀:《淺議經典文化教育》閱讀答案
摘編自孫燾《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