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儒家的生態倫理思想可以追溯到孔子。《論語·
述而》記載:“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釣而不綱”
是說孔子只用一鉤一竿釣魚,從來不用繩網捕魚,因為使用繩網會把水中的魚不分大小一網打盡。“
弋不射宿”
是說孔子雖然也射鳥,但從來不射棲宿巢中的鳥。任何人都必須依賴自然界提供的資源生活,因而雖有仁心如孔子者亦不能不釣不弋,這就需要在取用自然資源時常懷珍惜愛護之心,處理好“
忍”
與“
不忍”
的關系。
在如何對待動物的生命這一問題上,孟子的態度與孔子相同,但表述得更明確。他說:“
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孟子認為人皆有對他人的痛苦和危難的天然的同情心,他稱之為“
惻隱之心”
或“
不忍人之心”
,推此心于萬物,他不忍親見禽獸被宰殺,主張“
君子遠庖廚”
,并稱此為“
仁術”
?梢,孟子和孔子一樣,也主張把對待人的道德情感擴大到對待萬物上,或曰將自然萬物納入仁愛的范圍,即納入人類的道德關懷的范圍,用仁愛之心將人與萬物連成一個整體。這就是他的“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的重要思想。
“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的“
而”
是“
繼而”
的意思,趙岐注曰:“
先親其親戚,然后仁民,仁民然后愛物,用恩之次者也。”
由“
親親”
推展到“
仁民”
,再由“
仁民”
擴展到“
愛物”
,清楚地表達了儒家之“
仁”
的層次性和遞進性?梢,“
仁”
內在地包含了“
親親”
、“
仁民”
與“
愛物”
三個層次,其中“
親親”
是仁的自然基礎,“
仁民”
是仁的核心和重點,“
愛物”
則是仁的最終完成。對萬物的愛心,實際上是儒家之“
仁”
需要完善化的內在邏輯要求。由孟子所闡釋的這種層次分明的仁愛觀念,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它既可以滿足人類最基本、最自然的血緣親情之需要,又突出了普遍的人類之愛,更使愛心超越了人類社會的畛域,擴展到天地萬物,用愛心將人與萬物連為一體。
“
仁民而愛物”
在最廣大的范圍內表現了儒家仁學的道德訴求。孟子認為,人和動物的區別就那么一點點,那就是人有“
仁心”
,只有人才有道德觀念。“
仁民而愛物”
,是人的同類意識的進一步擴大,擴大到人類活動所能及的任何地方。從“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的層次推進來看,由“
仁民”
到“
愛物”
是儒家仁學的內在邏輯要求,它要求將仁愛的精神無限地伸張,讓愛心充滿宇宙,惠及自然萬物。這種生態倫理思想,萌芽于孔子,成熟于孟子,經歷代儒者的繼承、闡揚與完善,最終成為儒家的一個重要傳統。
從生態智慧到生態倫理的發展實現了一個重要的轉變,對萬物的愛護不再只是考慮人類的利益,而且還出于人類道德完善的需要。人類主動承擔起了對自然萬物的道德義務,這種在中華大地流布了兩千多的生態倫理思想是值得我們珍視的寶貴資源。
(摘自《光明日報》,有刪改)
6
.下列對文中所引用文字的作用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第一段引用《論語》中的話“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是為了說明中國古代從孔子開始就已經有了可持續發展的保護環境的思想。
B
.第二段引用孟子“
君子之于禽獸也……
遠庖廚也”
這一段話,旨在引出孟子的“
仁術”
概念,也就是要人們把對待人的道德情感擴大到對待萬物上。
C
.第三段引用趙岐的注,說明了“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中的“
而”
是“
繼而”
的意思,說明了儒家“
仁”
的行為的層遞性。
D
.第四段引用“
仁民而愛物”
并對其內涵予以分析,表明了儒家仁學的道德訴求,同時這也是對儒家生態倫理學重要內容的闡述。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屬于儒家生態倫理學內容的一項是
A
.人們在取用自然資源時,要常懷有珍惜愛護之心,處理 好“
忍”
與“
不忍”
的關系。
B
.人對于他人與動物的痛苦和危難要有天然的同情心,要把自然萬物納入道德關懷的范圍。
C
.人不僅要愛人類自身,還應將仁愛的精神無限地伸張,擴展到人類活動所能及的任何地方。
D
.人類最基本、最自然的血緣親情需要得到滿足,普遍的人類之愛得到彰顯,人類社會的畛域被愛心超越。
8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儒家并不反對殺生,因為人畢竟要從自然界中獲取食物,動物也是食物來源。但儒家主張的是有限度地殺生,對濫捕濫殺行為持反對態度。
B
.儒家的生態倫理思想源于孔子,后經孟子等歷代儒者的繼承、闡揚與完善,日漸成熟,弘揚仁愛之心,惠及自然萬物,最終成為儒家的重要傳統。
C
.由“
親親”
到“
仁民”
再到“
愛物”
,表達了儒家之“
仁”
的層次性和遞進性,它用愛心將人與萬物連為一體,體現著儒家之“
仁”
的內在邏輯要求。
D
.儒家的生態倫理思想從它出現的那個時代開始,就流布于中華大地,影響了后人。而在今天,它更加值得我們珍視、繼承和發展。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6
.A
第一段引用《論語》中的話,最主要是為了說明人在取用自然資源時要像孔子一樣懷有珍惜愛護之心。
7. D
本項說的是孟子所闡釋的層次分明的仁愛觀念得到普遍推廣后可以起到的效果。
8. B
本項錯在“
后經孟子等歷代儒者的繼承、闡揚與完善,日漸成熟”
,原文說的是“
這種生態倫理思想,萌芽于孔子,成熟于孟子,經歷代儒者的繼承、闡揚與完善,最終成為儒家的一個重要傳統”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07051.html
相關閱讀:摘編自孫燾《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閱讀答案
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
“藝術批評”閱讀答案
《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閱讀答案
高二議論文賞析閱讀:《淺議經典文化教育》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