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中國的詠花詩詞從《詩經》初見端倪,《楚辭》初步建立了“花”作為人格象征的意象內涵。唐宋詩詞上承詩騷與魏晉風流,將“詠花”詩詞的書寫推向極致;L即唐宋風,唐人尚牡丹,宋人崇梅花,兩代國花由牡丹到梅花之更替,代表著截然不同的精神氣質之轉換,折射著潛在的文化裂變與重新整合,展示了中國文化精神整體的辯證統一構成的新境界。
②牡丹花大色艷,層層疊疊,具有雍容華貴的豐腴之美,傳達出磅礴的春天氣勢,因而具有成為盛世精神的最好象征和載體的潛質。牡丹作為唐代備受推崇的“國花”,適逢其會地呈現出雄視百代的氣勢與襟懷,折射出大唐帝國的王者之風。說牡丹,便是說唐人的大氣與雍容。唐代文人熱烈的吟詠誕生了不少流光溢彩的傳世佳作,將牡丹作為“國花”的王者之美烘托得淋漓盡致。人詠花,花映人,彼此間彰顯著雍容華貴、燦爛絢麗和大氣磅礴,共構著自信開闊、昂揚奮進、雍容大度的時代風貌。
、廴欢,由唐入宋,時運推移,文化國情發生巨大轉變。理學大興使得宋代文學精神趨向理性化和細密化,推崇氣節、品格。兩宋社會生活、思想文化的新氣象,使梅花的審美特征日益受到關注與推崇,人格寄托意義不斷豐富和凸顯,價值持續提高。在宋代士大夫優裕、悠閑、雅致的生活氛圍中,微小的梅花逐漸由自然存在走上了人們審美觀賞的至位,最終被推為“群芳之首”,并打破了牡丹寵冠天下的局面,成為新一代“國花”。
④由“尚牡丹”到“尚梅”,乃是社會習尚和文人心態的變化而引發的審美趣味和價值取向的變化?梢哉f,梅花的種種特質與當時的文化形態和文化精神相契合,迎合了兩宋之交的文人追求風骨氣節的心理需求。梅花之成為國花,是歷代文人在千間層累所致,尤其在艱難時世中愈品愈深的結果。
⑤作為唐宋國花的牡丹和梅花,都曾妍冠群芳,榮寵萬戶,但它們晉身之路既有直曲,氣度也分豪與韻,這些都聯系著它們迥異的命運。與梅花走向豐富的多元化意象內涵不同,牡丹在盛唐之后呈現出固定的單一化意象內涵,那就是作為大氣雍容、榮華富貴的盛唐氣象的象征出現在人們的追憶里。為何它沒有能夠像梅花一樣繼續向縱深發展,趨向多元化的圓融境界呢?
⑥首先牡丹意象作為盛唐文化的表征,在民族記憶強大的恒定力的籠罩下,其內涵被剝奪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間。
⑦其次,牡丹在盛唐之后無端地承擔了太多的歷史負載。“紅顏禍水”和“敗壞世風”兩罪相加,使牡丹在人人賞識其國色天香的物態之美的同時,難免顧忌罵名。
⑧第三,李唐王朝與趙宋王朝不同地域文化的遺傳基因,亦在他們對國花審美選擇、意蘊發現與賦興比德上,有著支配性的作用。僅從自然地理而言,北地寒旱,宜牡丹而不宜梅,
南土溫濕適梅而不適牡丹。自然的選擇也給人們的審美選擇,提供著不同的、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對象。
⑨然而梅花意象由于宋人著力全面的開發,卻得以不斷升華,成為“歲寒三友”之一、“
(
節選自《新華文摘》 有刪改)
16.
下面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C
)(3
分)
A.
花風即唐宋風,唐人尚牡丹,宋人尚梅花。
B.
牡丹花大色艷,有雍容華貴的豐腴之美,傳達出磅礴的春天氣勢,具有成為盛世精神的最好象征和載體的潛質。
C.
梅花之所以成為國花,是因為宋代士大夫優裕、悠閑、雅致的生活氛圍。
D.
梅花的種種特質與當時的文化形態和文化精神相契合,迎合了兩宋之交的文人追求風骨氣節的心理需求。
17.
請寫出牡丹在盛唐之后呈固定的單一化意象內涵的原因。 (6
分)
首先,作為盛唐文化的表象,牡丹意象的內涵被剝奪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間。其次,牡丹在盛唐之后無端地承擔了太多的歷史負載。第三,李唐王朝地域文化的遺傳基因,在其對牡丹審美選擇、意蘊發現與賦興比上,有著支配性的作用。
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09619.html
相關閱讀: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
摘編自孫燾《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閱讀答案
高二議論文賞析閱讀:《淺議經典文化教育》閱讀答案
《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閱讀答案
“藝術批評”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