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一:語境
★詞離不開句,句離不開篇,同一語言,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有這不同的意義與情感。
“離開語境的語意理解,往往都是錯誤的。”
1
【上下文語境】
示例1
:說說你對劃線句子的理解
在洪水一樣的泛濫的菜花叢里,在云朵一樣漂浮的蘆花叢中,總夢見一個民間藝人挑著細篾籮筐顫顫悠悠的板橋上走過,走進鄉愁彌漫的村落,然后輕輕吆喝一聲:扎青——染藍!一千過去了,這樣的吆喝漸行漸遠,卻并沒有消失。現在不用吆喝,那片藍印在花土布浸透江南的陽光與雨露,像一面藍色的旗幟,正在越來越多的古鎮老街上升起。藍印花布染坊就像雨后鄉間的藍草,一叢叢萌發,生生不息。
考生答:
民間藝人的吆喝聲在今天生活中難以聽到了,
但那呼喚的聲音,那喚起人們懷舊記憶的聲音總時時在人們耳邊響起
。
分析:得
0
分。這看似理解深刻,但看文后,有這個句子:“
那片藍印在花土布浸透江南的陽光與雨露,像一面藍色的旗幟,正在越來越多的古鎮老街上升起,藍印花布染坊就像雨后鄉間的藍草,一叢叢萌發,生生不息”,這可是對
“
這樣的吆喝并沒有消失”
具體解釋。顯然,學生的這種理解脫離了語境。
答案:
但藍印花布沒有消失,正在越來越多的古鎮老街上升起(或在古鎮老街仍有生命力)。
2
【
文段意義或情感的語境】一段話往往都有一個中心或表達的主要情感,這個中心或情感對段內語句的內容與情感有約束作用。
示例
2
:請說明下文中“
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馬群
”的含義。
門是隱秘、回避的象征,是心靈躲進極樂的靜謐或悲傷的秘密搏斗的象征。沒有門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無論一個人在哪兒,只要他在一扇關著的門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關著的門內,頭腦的工作最為有效。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馬群。
(《
門》
)
學生答
:
人不是能一起走向自然隨人驅遣的動物
。
分析:
這答案得
0
分。只是離開文章中心、就字面理解而作的說明。文章的標題是門,就告訴我們文章的敘說對象(或主體),這段的中心應是:
門是隱秘、回避的象征,是心靈躲進極樂的靜謐或悲傷的秘密搏斗的象征。
畫線此句是從人的特點說明:人需要這個具有隱秘、回避的象征的門。
正確答案
:
人有隱秘,有回避需求。
忠告
:
對句子語意或作用的理解,一定要結合語境去體味與把握,千萬不可無視具體語境僅憑過去的或通常的理解去想當然
。
關鍵詞二:整體
★
句離不開篇,文章的主題或情感,往往對文段、句子的語意或情感有約束引導的作用,所以,對句子語意或作用的理解,要結合具體語境,也要從文章整體去把握領悟。
1
【考慮語句在表達主題中的作用】
示例
3
:
文章引用陳垣事例,意在說明什么?
當然,做一個學人,學問固然重要,風骨更不可缺。37
,敵偽曾想利用陳垣的聲望和影響為他們服務,遭到他的斷然拒絕。在一次學校舉行的運動會上,陳垣發表演說,他引《禮記·射義》中的話說:“古代的運動會,有三種人不能參加:‘賁軍之將,亡國之大夫與為人后者不入’”。即把不能保衛國家、不能抗御敵人入侵的將軍,國亡后在敵偽政權任職的官員,以及為了個人目的而認賊作父的人打入另冊。這是陳垣對臨陣脫逃將軍和漢奸的嚴正斥責,也是對學生進行的名節和風骨的教育。
(陸其國《家有“胡同”
——
憶陳垣先生》節選)
學生答
:
說明“
做一個學人,學問固然重要,風骨更不可缺”。
分析:
這個答案是錯誤的。按理說,例子是說明論點的。但看文章的標題“
家有‘胡同’
——
憶陳垣先生”,我們就知道,文章的主題是回憶陳垣先生,不是在說明學問與風骨的關系。
正確答案:
作為一個學人,
陳垣
先生具有錚錚風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09934.html
相關閱讀:高考人物傳記復習對策
認識實用類文本的文體特征與主要表現手法
閱讀測試中暗示的解答功效
探討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解題規律
現代文閱讀常用術語和答題格式表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