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和歷史教育:
史學功能的發揮,著力于用歷史知識,給人以智慧的啟迪;給予休閑的讀物,令人身心愉悅;以人物、故事的典型形象使讀者主動思索做人的道理,講求人生修養、志向與情操。當今史學的社會功能已經呈現多層次的網絡結構,它包括傳統的歷史經驗的借鑒功能,這構成了史學社會功能的最基礎層次;歷史知識的教育功能處于一個較高的層次;史學所獲得的新的應用功能或預測的功能,則屬于更高的層次。
(1)歷史教育在教育程度上具有多層次性
(2)歷史教育在內容上具有超職業性
(3)歷史教育在效果上具有突出的可接受性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
又叫產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由工場手工業階段過渡到機器大生產階段的一個飛躍。它是生產領域的一次大變革,又是社會關系方面的一場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興起于英國原因:
(一個前提,四個條件)
①前提:英國已經建立資本主義制度
②條件:
勞動力,英國通過圈地運動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
資本,長期的殖民貿易和殖民掠奪獲得大量的財富用于投資;
技術,工場手工業階段技術的積累并培養了大批技術工人;
市場,隨著殖民擴展的步伐,海外市場日益擴大。
③必要性:工廠手工業已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直接原因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導致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提高,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2、導致了人類生產手段和方式的變化:
①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制度興起;
②生產方式:工業文明取代了農業文明;
③生活方式:出現了城市化浪潮;
④階級關系:社會日益分化為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⑤社會意識:工業資產階級的參政要求導致政治變革;資產階級要求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加快殖民擴張和掠奪。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布雷頓森林會議
布雷頓森林會議:
1、背景:
(1)1929年經濟大危機和二戰的慘痛教訓。
(2)世界經濟格局發生變化,美國崛起(經濟實力膨脹和稱霸世界的野心) 。
2、概況:1944年夏,美、英、中等國在美國布雷頓森林召開會議。
3、內容:通過《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最后議定書》及附件。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1、背景:
(1)二戰后,西歐(英國)經濟實力大為削弱,美國經濟實力空間空前膨脹,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
(2)美國企圖取代英國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2、過程:
(1)1943年,美國和英國分別提出了“凱恩斯計劃”“懷特計劃”,英國最后基本上接受了美國的方案。(反映的實質是:美英兩國經濟地位的變化和爭奪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的目的。)
(2)1944年,44國在美國布雷頓森林召開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布雷頓森林協定》(它包括:《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最后決議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
(3)建立的標志:1945年,根據《布雷頓森林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的成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的建立。
3、特點:
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
4、作用:
(1)積極作用:
①使國際貨幣金融關系有了統一的標準和基礎;
②在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擴大了世界貿易;
③客觀上起到擴大世界購買力的作用;
④有利于世界貿易的發展和國際資本的流動
(2)消極作用:
①使美國在戰后國際貨幣體系中處于中心地位,掌握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命脈;
②加強美國在國際金融中的特權和支配地位,確立美國在相當長時間左右世界經濟的霸主地位。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信息技術的發展
“蒸汽時代”“電氣時代”“信息時代”的重要區別:
時期 | 動力(能源) | 信息傳播方式 |
工業革命前 | 人力、畜力等 | 馬車 |
蒸汽時代 | 蒸汽機 | 蒸汽機車、輪船 |
電氣時代 | 電力、石油 | 電話、留聲機、飛機、汽車 |
信息時代 | 原子能(核能) | 互聯網 |
信息技術的發展:
1、信息傳播變革的歷程。
(1)造紙術改變了信息的載體;
(2)印刷術加快了信息傳播,擴大了傳播的范圍;
(3)電子媒介改變了人類信息存儲和加工的方式,使信息傳播加快,信息獲得更為便捷。
2、互聯網的誕生:
(1)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誕生。
1946年,美國研制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奠定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
1946年2月15日,世界上第一臺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埃尼阿克”(ENIAC)在美國研制成功。它當時由1.8萬個電子管組成,是一臺又大又笨重的機器,體重達30多噸,占地有兩三間教室般大。它當時的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加法運算。
1949年,英國劍橋大學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臺程序儲存式電子計算機。
(2)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處于和蘇聯爭奪世界霸權的需要加緊了對信息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推動了互聯網的產生。
(3)20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進一步發展為全球信息網(WorldWideWeb),音譯為萬維網。
3、互聯網的功能和特點:
一般認為,以紙質為媒介的報紙是第一媒體,以電波為媒介的廣播是第二媒體,以圖像為媒介的電視是第三媒體。而互聯網是通過計算機網絡傳播信息的文化載體,這種以數字化的方式存儲、處理和傳播,以比特為計量單位的電子媒介被人們稱為“第四媒體”。網絡媒體具有界面直觀、音色兼備、鏈接靈活和高速傳輸的特點。是人類進入信息化社會的顯著標志。
4、影響:
(1)積極影響:
①互聯網推動了信息化社會的到來;
②信息經濟在世界各地全面發展,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步伐;促使知識經濟的興起;
③傳統產業也借助互聯網提高管理水平,并通過全球營銷和采購擴大市場;
④改變工作方式,人們可以在家里完成很多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樂趣;
⑤改變人們生活方式,擴大交往,網上購物網絡聊天等。還引發了一場學習的革命。
(2)消極影響:
①垃圾信息和網絡安全等影響了國家的經濟安全;
②各國之間圍繞互聯網的競爭造成世界更加動蕩不安。主要是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利用網絡優勢傳輸西方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政治制度、文化思想;
③對青少年的不良影響:容易使青少年沉迷網上虛擬世界,同時互聯網上有害信息,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互聯網誕生:
1969年9月3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雷納德·克蘭羅克(L.Kleinrock)教授實驗室內,兩部電腦成功地由一條5米長的電纜接駁并互通數據,在場大約只有20來人,這天就被視為網絡網骨干網絡誕生的日子。若僅根據兩部電腦在實驗室內互聯的資料,便斷言互聯網絡誕生未免使人產生疑惑。要知道,麻省理工學院(MIT)林肯實驗室的拉里·羅伯茨(L.Roberts),在他尚未成為“阿帕網之父”前,就曾經主持過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遠程聯網實驗。他成功地將MIT一臺TX-2小型電腦,以電話線傳輸和聲音調制方式,連接到千里之外的加州圣莫尼卡,與另一臺Q-32大型機實現了遠程通訊,時間是1965年10月,只不過沒有采用分組交換技術。正是這次成功的嘗試,羅伯茨才被調到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規劃署(ARPA),主持阿帕網(ARPANet)聯網項目,從而催生了互聯網絡。
因特網起源于阿帕網,阿帕網UCLA第一節點與斯坦福研究院(SRI)第二節點的連通,實現了分組交換技術(又稱包切換)的遠程通訊,才是互聯網絡正式誕生的標志。UCLA聯網實驗的主持者正是克蘭羅克教授,不過,準確的時間是1969年10月29日22點30分。
電子計算機的問世:
20世紀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電子計算機的誕生創造了必要的技術前提,1943年,美國開始實施“電子數字積分和計算機(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omputer)”(簡稱ENIAC,中文譯名“艾尼阿克”)工程。整個工程吸收了大約200名科學家,經過兩年多艱苦的創造性勞動,1945年底,這臺標志著人類智力解放的巨大機器,宣告竣工。這臺電子計算機是個笨重的龐然大物,它占地170平方米,總重量達30噸,其耗電達150千瓦/時。它里面約有18000個電子管,1500個繼電器,7英里長的銅絲和50萬個焊接頭代替了馬克的760000個轉動機件及無數的電阻、電容等,信息由快速的電脈沖傳送。當然,艾尼阿克的計算速度是無與倫比的,它每秒鐘可作5000次運算,比當時已有的最快的繼電器式計算機要快上1000倍。它可以勝任廣泛的科學計算。當時計算中最復雜的問題,要數描寫旋轉體周圍氣流的5個雙曲型偏微分方程組了,這個問題如果讓機電式計算機來計算,需要花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如讓人工手算,則要花上幾年時間,而艾尼阿克僅用一個小時,就把結果準確無誤地全部告訴了人們。電子計算機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問世以后,電子計算機飛速發展,廣涉人類的軍事、科技、經濟、文化、政治和娛樂領域,對人類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產生了并將繼續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
因特網的誕生:
因特網(Internet)又稱為國際互聯網。20世紀60年代,美蘇冷戰,美國軍方認為,萬一僅有的一個集中軍事指揮中心被前蘇聯的核武器摧毀,那么全國軍事指揮就將癱瘓,其后果將不堪設想,因此有必要設計一個由多個分散指揮點構成的指揮系統,某些指揮點的摧毀,并不影響其他指揮點的正常運轉,而這些分散點的相互聯系則要通過某種形式的通信網。于是在1969年,美國開始建立一個命名為ARPAnet的網絡,不過那時它只鏈接了美國的4個軍事及研究用電腦主機。1986年,美國建立了NSFnet廣域網,這個網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鼓勵和資助下,并入了很多大學、研究機構以及私營研究機構的局域網。隨著ARPAnet軍用部分與民用、商用部分的脫離,ARPAnet逐步被NSFnet所代替。20世紀90年代初期,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因特網。
因特網的早期應用服務主要有電子郵件、遠程登陸和文件下載FTP等。所有這些應用都需要有相當的計算機知識才能使用。這種局面直到1990年萬維網WWW(WorldWideWeb)出現之后才逐漸改變,WWW通過建立Web網站進行信息的發放,用戶通過操作簡單的瀏覽器軟件,以圖形界面來訪問這些網站,并可以通過超文本鏈接,轉接到其他相關網站。WWW極大簡化了網上信息的發布和用戶訪問。
信息社會:
美國未來學家奈斯比特認為1956年和1957年是一個轉折點,它標志著“工業社會”的結束和“信息社會”的開始。從那時起,信息時代已不再是一個觀念,而成為一種現實。學者們按照生產技術的重大變化,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生產結構、勞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把從古到今的社會區分為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 信息社會與工業社會最大的區別在于戰略資源不同。工業社會的戰略資源是資本,信息社會的戰略資源則是信息。奈斯比特舉例說,100年前很多人可能就已經知道怎樣建造一座鋼鐵廠,所缺少的只是資金。如今再興辦企業,最要緊的已經是信息(知識和技術)了。人類跨入信息時代,是和電腦技術的發展與普及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日本經濟學家松田米津在《信息社會》一書中指出,信息社會就是以電腦技術為發展核心的社會,信息社會的發達程度要由電腦技術的發展水平和普及程度來確定。按照電腦化發展的過程,他把信息社會分為4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以大型科技項目為基礎的電腦化,時間大致從1945年到1970年。在這個階段,電腦主要被用于軍事和太空探險,如計算導彈飛行的彈道,組織阿波羅登月計劃等。推行電腦的主體是國家機構。
第二階段是管理的電腦化,時間大致從1955年到1980年。這個階段的主要目標是運用電腦技術增加國民生產總值,提高行政和企業管理效率。推行電腦的主體為政府機關和企業界。
第三階段是社會的電腦化,時間大致從1970年到1990年左右。電腦技術主要被用于科學、教育、醫療、交通指揮、資源調查、清除污染等,以增進社會福利,滿足社會需求。推行電腦的主體除了政府和企業外,還增加了個人。
第四階段是個人的電腦化,時間為1975年到2000年。在這個階段上,每個家庭都可以擁有電腦,每個人都可以從電腦系統取得他所需要的資料,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問題,實現未來目標。個人將取代機構成為電腦化的主體。
在信息科學技術領域,新突破不斷涌現,已有的突破又醞釀著新的突破,使社會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遙控生產、遠程會診、電影創作、合作攻關、打擊犯罪、學校教育、郵遞信件、電子報刊等。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二戰后美國的強大與西歐的衰落
二戰后,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頭號霸主:
1、表現:
(1)經濟:經濟實力急劇膨脹(工農業、黃金儲備);
(2)政治:資民主國家典范、反法西斯大國,擁有巨大影響力;
(3)軍事:軍隊龐大、裝備先進、核武壟斷、廣泛駐軍。
2、原因:
(1)美國自身:基礎雄厚;本土未受破壞;戰爭刺激經濟增長“民主國家兵工廠”
(2)世界:法西斯強國被打倒、西歐普遍衰落。
西歐的衰落:
戰爭使法國經濟損失1.4萬億法郎,相當于戰前三年的全部生產總值。工業生產指數只剩1938年的20%,法郎價值是戰前的1/6。人民生活非常困苦,每人每天只配給200克面包,還要摻入20%—30%的玉米面。全國有60萬失業大軍在忍饑挨餓。
戰爭給英國帶來的是“勝利與悲劇”。大量的軍事開支和戰爭破壞使之失去了以往的富有和在世界經濟中的顯赫地位。戰后,英國國債高達237.4億英鎊。國民財富減少了1/4,外貿削減2/3,工業生產在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所占比重日益降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11430.html
相關閱讀: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
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
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