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其中,選擇題6
分,每小題3
分;簡答題6
分)
①不同的文化人格,在社會上被接受的程度很不一樣。
②正是這種不一樣,決定了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素質。
③一般說來,在我們中國,最容易接受的,是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
④這種文化人格,以金戈鐵馬為背景,以政治名義為號召,以萬民觀瞻為前提,以驚險故事為外形,總是特別具有可講述性和可鼓動性。正因為這樣,這種文化人格又最容易被民眾的口味所改造,而民眾的口味又總是偏向于夸張化和漫畫化的。例如我們最熟悉的三國人物,劉、關、張的人格大抵被夸張了其中的道義色彩而接近于圣,曹操的人格大抵被夸張了其中的邪惡成分而接近于魔,諸葛亮的人格大抵被夸張了其間的智謀成分而接近于妖。
⑤中國民眾最感到陌生的,是游戲反叛型的文化人格。
⑥魏晉名士對于三國群雄,是一種反叛性的脫離。這種脫離,并不是敵對。敵對看似勢不兩立,其實大多發生在同一個“語法系統”之內,就像同一盤棋中的黑白兩方。魏晉名士則完全離開了棋盤,他們雖然離三國故事的時間很近,但對那里的血火情仇已經毫無興趣。開始,他們是迫于當時司馬氏殘酷的專制極權采取“佯謬”的方式來自保,但是這種“佯謬”一旦開始就進入了自己的邏輯。不再去問社會功利,不再去問世俗目光,不再去問禮教規范,不再去問文壇褒貶。如此幾度不問,等于是幾度隔離,他們在寧靜和孤獨中發現了獨立精神活動的快感。
⑦我發覺即使是今天的文化學術界,對于魏晉名士的評價也往往包含著很大的誤解。例如,肯定他們的,大多著眼于他們“對嚴酷社會環境的側面反抗”。其實,他們注重的是精神主體,對社會環境真的不太在意,更不會用權謀思維來選擇正面反抗還是側面反抗。否定他們的,總是說他們“清談誤國”。其實,精神文化領域的最高標準永遠不應該是實用主義,這些文人的談論雖然無助于具體社會問題的解決,卻把中國文化的形而上部位打通了,就像打通了仙窟云路。一種大文化,不能永遠匍匐在“立竿見影”的泥土上。
⑧以魏晉名士為代表的游戲反叛型文化人格,直到今天還常常能夠見到現代化身。每當文化觀念嚴重滯后的歷史時刻,一些人出現了,他們絕不和種種陳舊觀念辯論,也不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或反抗者的形象,而只是在社會一角專注地做著自己的事,唱著奇奇怪怪的歌,寫著奇奇怪怪的詩,穿著奇奇怪怪的服裝,說著奇奇怪怪的話。他們既不正統,也不流行。當流行的風潮擷取他們的局部創造而風靡世間的時候,他們又走向了孤獨的小路。隨著歲的增長,家庭的建立,他們遲早會告別這種生態,但他們一定不會后悔,因為正是那些奇奇怪怪的歲月,使他們成了文化轉型的里程碑。
⑨當然這里也會滋生某種虛假。一些既沒有反叛精神又沒有游戲意識的平庸文人常常會用一些故作艱深的空談,來冒充魏晉名士的后裔,或換稱現代主義的精英,而且隊伍正日見擴大。要識破這些人并不難,因為什么都可以偽造,卻很難偽造人格。魏晉名士再奇特,他們的文化人格還是強大而響亮的。
(選自《新華文摘(精華本》)
12
、對“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總是出現在金戈鐵馬的背景之下以及驚險的故事之中,受到萬民的景仰,極具可講述性和可鼓動性。
B.
這種文化人格最容易被民眾的口味改造。三國人物,劉、關、張的接近于圣的人格,大抵就是民間口味“夸張化”的結果。
C.
一般說來,在我們中國,最容易接受的,是“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這種接受的程度決定了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素質。
D.
中國民眾對“游戲反叛型的文化人格”最感陌生。相形之下,“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有更好的群眾基礎,更具文化價值。
13
、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
中國民眾對“游戲反叛型的文化人格”感到陌生,這種文化人格最終將被“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完全取代。
B.
魏晉名士對于三國群雄反叛性的脫離不是敵對。敵對都發生在同一個“語法系統”內,而魏晉名士則完全離開了這一系統。
C.
即使是今天的文化學術界,對于魏晉名士的肯定和否定的評價都包含著很大的誤解。而他們一些特立獨行的行為也一直不被世人所理解。
D.
今天我們可以依靠“文化人格是否強大而響亮”來辨別出一些文人是真的魏晉名士的后裔還是“故作艱深空談”的假名士。
14
、結合文章內容,分條概括“游戲反叛型文化人格”的具體表現。(6
分)
參考答案:
12
、D
(“更具文化價值”無中生有。)
13
、D
(A.
“這種文化人格最終將被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完全取代”無中生有。B
“敵對都發生在同一個語法系統內”的“都”以偏概全。 C
“
而他們一些特立獨行的行為也一直不被世人所理解
”的說法錯誤。)
14
、(6
分)①是一種反叛性的脫離。他們對三國故事的血火情仇已經毫無興趣。他們在寧靜和孤獨中發現了獨立精神活動的快感。②他們注重的是精神主體,對社會環境真的不太在意,更不會用權謀思維來選擇正面反抗還是側面反抗。③他們崇尚“清談”,這些談論雖然無助于具體社會問題的解決,卻把中國文化的形而上部位打通了。④他們絕不和種種陳舊觀念辯論,只是在社會一角專注地做一些奇奇怪怪的事。他們既不正統,也不流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12096.html
相關閱讀:《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閱讀答案
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
“藝術批評”閱讀答案
摘編自孫燾《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閱讀答案
高二議論文賞析閱讀:《淺議經典文化教育》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