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人合一
”
中的生態文明思想
邵和平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生態文明不僅是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哲學問題,它是人類促進可持續發展和延續生存而開創的一個新的文明形態。中國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豐富的生態文明思想,儒家
“
天人合一
’’
學說是其中的代表,它是中國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觀念,也是當代生態文化建設的基礎。
儒家關于天的解說,是一種生命哲學,天的根本意義是
“
生
’’
,是萬物和人類生命之源。正是在充分肯定天
(
自然界
)
生命價值意義的前提下,講究天道人倫化和人倫天道化,講求人與自然的融合統一,和諧共處,以仁愛之心對待自然,彰顯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儒家認為,在自然界,天、地、人、物不是各自獨立、相互對峙的系統,而是不同差異的統一,彼此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在這個統一體中,各安其位,各遂其性,各得其所。儒家
“
天人合一
’’
學說,給了我們諸多啟示。
要以自然界為
“
本
”
,不能把人類凌駕于自然界之上。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雖然天地之間
“
人為貴
”
,但不能以此強調人類中心論,把人類凌駕于自然界之上,主宰自然界。人之所以為貴,貴就貴在人有社會性和主體性,有思慮憂患意識,而不是貴在對自然界實行為所欲為的任意宰割和索取。否
則
,將會受到自然規律和法則的懲罰。
要對自然界科學地開發利用,既保護好生態環境,又可持續發展。儒家的
“
天人合一
’’
學說,并不是否定對自然界的開發利用,而是在遵循自然界為生命之源的前提下,開發利用。如荀子強調對自然界的開發利用要
“
適時”而“有節”,決不能違背自然界的生命規律,亂砍、亂伐、亂采,無節制地、掠奪性地開發利用。這些主張對于我們今天實施環境保護國策,可持續發展,仍具有借鑒啟迪的意義。
要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文明思想,搞好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豐富的生態文明思想,閃爍著生態文明智慧的光芒。除儒家
“
天人合一
”
學說外,道家強調人們的行動、作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準則,倡導
“
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
的境界。佛家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認為萬物是佛性的統一,眾生平等,把
“
勿殺生
”
奉為
“
五戒
”
之首,表現出慈悲為懷的生態倫理精神。因此,一些西方生態學家認為生態倫理應該進行
“
東方轉向
’’
。
1988
,
75
位諾貝爾獎得主集會巴黎,提出
“
如果人類要在
21
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兩千五百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
。西方深層生態學的代表人物奈斯說:
“
今天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極其擴展的生態理想,我稱之為生態智慧。
”
生態智慧重建的不僅是自然生態平衡,更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態和整個文明生態的平衡。
蘊含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與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密不可分的。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科學地開發利用自然,既保護好生態環境,又實現可持續發展。
(
《湖北省文化研究會
·
論文精選》有刪改
)
6
.關于
“
生態文明
”
的表述,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建設和諧社會所應遵循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客觀規律和文化倫理形態。
B
.生態文明以促進人與
自
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和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
C
.生態文明是關系到人類可持續發展和人類延續生存的文明形態,包含著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等哲學問題。
D
.生態文明是蘊含于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儒家
“
天人合一
”
思想為基礎,協調人類社會各種關系的古文化形態。
7
.對“天人合
一”
的理解與認識,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
“
天人合一
”
講究天道人倫化和人倫天道化,講求人與自然的融合統一,仁愛之心是萬物和人類生命的根源
。
B
.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人類以自我為中心,凌駕于自然界之上,必然會受到自然規律和法則的懲罰。
C
.人類只有遵循自然界的生命規律,適時、有節地開發利用自然界,才能有效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
D
.搞好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弘揚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肯定“天”的生命價值意義的前提下彰顯人文精神
。
8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A
.儒家
“
天人合一
”
學說中蘊藏著豐富的生態文明思想,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成就
。
B
.儒家認為,在自然界中,天、地、人、物各安其位、各得其所,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有著密切的聯系。
C
.西方生態學家奈斯認為,生態倫理應該進行
“
東方轉向”,從孔子那里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重建生態智慧。
D
.科學發展觀汲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蘊含著生態文明思想,是我們科學開發利用自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指南。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13613.html
相關閱讀:《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閱讀答案
“藝術批評”閱讀答案
高二議論文賞析閱讀:《淺議經典文化教育》閱讀答案
摘編自孫燾《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閱讀答案
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