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題。
上世紀末,散文創作空前繁榮。其中最火爆、最活躍的散文形式呈兩極化發展:一方面是思辨化、大型化,即所謂“大散文”,如文化散文、思想隨筆等;一方面呈情感化、軟化、細化趨向,即所謂“小散文”,特點是側重表現都市生活的細微感受,關心世俗紅塵中自身的瞬間體驗。“小散文”把散文的自由、隨意和飄灑發揮到極致,但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精深的生命探求,消解了文學的審美性,而呈現出一種所謂的“散文的消費性格”:短短的篇幅,甜甜的語言,淺淺的哲學,淡淡的哀愁。也有人把它歸納成一種模式——溫馨感人的小故事,加上娓娓傾談的小情調,加上模糊不清的小感悟,給在快節奏、重功利、輕人情的現代生活中奔走的人們一種廉價的撫慰。同樣屬于這一類型的,還有所謂“明星寫作”。它因作者本身的廣告效應、讀者的好奇心理和對于成名的期待與想象而擁有巨大的讀者市場。不過,就整個發展趨勢看,“小散文”也好,“明星寫作”也好。轟動的熱潮都不會維持很久。相反的,那些體現著濃重的人文精神,體現著審美意識與歷史感,深入人的心靈境域,抵選人性深處的思想隨筆和文化散文,倒是有著長久的文學生命力。它們或者采用平實、自然的話體風格,抒寫達觀智慧的人生經驗,使人感受到冬天爐邊閑話、夏日豆棚啜茗的藝術氛圍;或者表現為對傳統文化的審視與反思,流露著一種濃釅的文化鄉愁;或以理性視角、平常心理和世俗語言表選終極性、彼岸性的話題。
文化散文的興起,有其現實的、社會的根源。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面時全球化的浪潮,加上西方現代主義文學藝術的影響,人的主體意識、探索意識、批判意識、超越意識大大增強,審美趣味發生變化,人們的文化觀念、生活觀念發生了重大變革,文學藝術的含義與功能隨之也發生了轉換。文學觀念趨向多樣與寬容,各種文學話語、理論話語逐步呈現出表現自我的自覺性,放棄以往散文創作過于直白的政治功利目標,擺脫商業時代物質主義、金錢至上的價值取向對文學的扭曲,致力于新的表現領域與抒寫方式,終于使散文以自由的心態、優雅的格調、深刻的人生思考走近讀者.從而實現了創作主體與接受主體的精神對接。由于文學環境的寬松、心態的自由和生存方式的轉換,作家也好,讀者也好,存在著回歸文學本體、張揚人文精神、重視生命體驗,從而獲得較高的美學品質的審美期待,這構成了今日散文繁榮興盛的基礎。
(
節選自王充閭《文學創作與生命體驗》)
1
.下列關于“小散文”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小散文”具有情感化、軟化、細化的趨向,其特點是側重于表現都市生活的細微感受,關心世俗紅塵中自身的瞬間體驗。
B
.“小散文”雖然把散文的自由、隨意和飄灑發揮到極致,但它同時也消解了精深的生命探求和文學的審美性。
C
.“小散文”的“消費性格”表現為短短的篇幅、甜甜的語言、淺淺的哲學、淡淡的哀愁,其共有模式是溫馨感人的小故事,加娓娓傾談的小情調,加模糊不清的小感悟。
D
.“小散文一能給現代生活中奔走的人們帶來廉價的撫慰,但從整個發展趨勢來看,它和“明星寫作”一樣,所引起的轟動熱潮不會維持太久。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
.盡管具有思辨化、大型化特點的“大散文”是上世紀末最火爆、最活躍的散文形式之一,但它卻不及“小散文”和“明星寫作”那樣能引起轟動的熱潮。
B
.“明星寫作”能擁有巨大的讀者市場,既是因為作者本身的廣告效應,又是因為它能滿足讀者的好奇心理和對于成名的期待與想象。
C
.“大散文”選材多樣,可以抒寫達觀智慧的人生經驗,可以表現對傳統文化的審視與反思,也可以以理性視角、平常心理和世俗語言表達終極性、彼岸性的話題。
D
.因文學環境的寬松、心態的自由和生存方式的轉換,作家和讀者中都存在著回歸文學本體、張揚人文精神、重視生命體驗,從而獲得較高的美學品質的審美期待。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思想隨筆和文化散文之所以具有長久的文學生命力,是因為它們體現著濃重的人文精神,體現著審美意識與歷史感,能深人人的心靈境域,抵達人性深處。
B
.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全球化的浪潮,西方現代主義文學藝術的影響,人們審美趣味、文化觀念、生活觀念的變化等都對文化散文的興起產生了影響。
C
.以往的散文創作追求過于直白的政治功利目標,受到商業時代物質主義、金錢至上的價值取向的扭曲,而今日的散文創作已擺脫了這些影響。
D
.對新的表現領域與抒寫方式的探索,使散文能以自由的心態、優雅的格調、深刻的人生思考走近讀者,從而實現創作主體與接受主體的精神對接。
參考答案:
1.B
(以偏概全,原文是“在一定程度上
消解了……”)
2.A
(無中生有,說“大散文”“不及‘小散文’和‘明星寫作’那樣能引起轟動的熱潮”原文中無此信息)
3.C
(說法絕對,原文中“
逐步呈現出表現自我的自覺性
”意味著散文還沒能完全擺脫外在影響,達到徹底的自覺,所以說“
今日的散文創作已擺脫了這些影響
”過于絕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15656.html
相關閱讀:《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閱讀答案
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
摘編自孫燾《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閱讀答案
高二議論文賞析閱讀:《淺議經典文化教育》閱讀答案
“藝術批評”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