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分析詩歌的形象和意境
【解題技巧】總體要求
一、首先要看清詩歌標題,有些標題就顯示或暗示了詩歌的內容或詩人主要思想感情;還要看看作者是誰,熟悉的可以通過他的其它詩來幫助讀解。有的注釋也不容忽視。
二、研讀詩作,整體感知,透過意象、意境揣摩詩人所抒之情。
不管題干有沒有問這方面的問題,這一思考步驟是少不了的。因為它是解答其他鑒賞問題的前提和入門。如果是比較熟悉的詩人的作品,還須知人論世:通過詩人的生平和詩風,類推詩人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和所反映的社會生活。
三、審讀題干,弄清要求,認真細分鑒賞要點,要求答什么就答什么。抓準答題的角度和切人點。直奔鑒賞中心話題。作答時一定要扣緊詩句,適當摘錄詩中詞句作答,才會既簡潔、又充實。
【解題技巧】答題格式類型
1
.先觀點后理由,解題時先表明觀點,再陳述理由。
2
.先分后總式,答題時,先分說后總
3
.先總后分式,答題時,先總說后分說。
4
.分點作答式,答題時,分成幾點,列出答案。
【解題技巧】分類解析:
(一)形象意境類
形象??形象理解和分析,是詩歌鑒賞的要點。詩歌中的形象包括事象、物象、意象(事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構成了固定的關系)等,既是指敘事詩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則是指詩歌中所描寫的景與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園桑麻、大漠孤城之類,都是詩歌中的形象。詩歌中的形象傾注著詩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詩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領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意境??意境是詩中意與境兩個因素的和諧統一。意是詩人在詩中抒發的思想感情,境是詩中所描繪的藝術圖景。所謂意境,就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
考查方向:
1.
對抒情主體形象的認知理解
2.
對詩歌意象的識別理解
3
、對詩歌意境的體味(色彩、構成、情味等)
題目類型:
1
.“??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詩中是什么意思”等。
2
.“表現了怎樣的情景”,“表達了什么意思”,“營造了怎樣的氣氛”,“塑造了怎樣的形象”,“景物有什么特點”等。
3
、這首詩歌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氛圍?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變體:這首詩歌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這首詩歌描寫了什么樣的景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解題格式:
1
、人物形象:身份
+
性格
2
、詩歌意象、含義:表層含義
+
深層含義
(
即解釋詩句
)
3
、體會意境:客觀形象圖景
+
主觀感受
+
交融了什么意境。
答題要領:可分為三個部分:
分析形象含義、描摹詩歌圖景;
概括形象意境特點;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語言把詩歌所寫的意象、所營造的意境描摹出來,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這里有兩個要點,一是用自己的語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個景物都寫到,但要寫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適當加以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圖景后,結合主旨分析為什么要寫這一形象,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或一句簡練的話語概括這些景物所營造的情境的氛圍特點,或雄渾壯闊、高闊遠深,或恬靜優美、或蕭瑟凄涼、或生機勃勃、或孤寂冷清……準確體現其特點和情調。
第三部分,根據這首詩歌情境氛圍的特點再來談詩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為:愉悅、歡快、激動、沉痛、悲憤、哀傷,贊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別之情、依戀之情、豪邁之情、閑適恬淡之情等
答題步驟:
形象類:
(
1
)找到詩人描繪的形象的有關詩句(
2
)分析形象的基本含義(
3
)結合文章主旨分析詩人為什么要寫這一形象(
4
)指出描繪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意境類:
(
1
)找出詩中的物象,意象(
2
)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再現畫面時既要忠于原詩,又要力求語言優美(
3
)點明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
4
)分析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什么樣的啟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哀傷的情懷”是不夠的,還應答出為什么而“哀傷”。
【強化訓練】
1.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8
分)
新晴野望
王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注:塵垢:塵埃。
②尾聯描寫了一幅什么樣的圖景?
答:
【分析】抓住意象“農人”“南畝”,配合關鍵詞“傾家”“事”。
【答案】尾聯寫了農忙時節,農人全家在農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25018.html
相關閱讀:探討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解題規律
現代文閱讀常用術語和答題格式表格分析
認識實用類文本的文體特征與主要表現手法
高考人物傳記復習對策
閱讀測試中暗示的解答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