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
共9
分)閱讀下面的文字,
完成6
~8
題。
如果將漢字視為一個生命體,其演化有兩種基本方式:漸變與突變。漸變,常常由書寫工具、材質的變遷引起。甲骨文筆畫的硬朗挺拔,是因為刻在堅硬的龜甲之上;而金文筆畫的綿軟飽滿,是因為金文是預先由黏土等制作于模具的內部后澆鑄而成。至于楷書的中正平和,是毛筆書寫時代的字形逐步趨向規范和標準化的結果。這不是一道命令下來改的,而是一點一滴的演化,持續了數百之久。而政治常常是最強大的突變力量。秦王朝為了政治的需要,發布“
書同文”
的政令,在全國推行“
小篆”
。這是中國第一次有系統地將文字的書體標準化。更大的突變發生在半個多世紀前,國家推行簡體字改革,2000
多個漢字被簡化和標準化。
設計師劉治治覺得這一次簡體字改革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無禮。“
無禮”
不僅是指它抽離了舊文字中蘊含的傳統中國式的情感迂回,更重要的是簡化過程中的粗暴和不講道理。
這次簡化很大程度上切斷了漢字“
表意”
的文脈。“
簡體字改革是以一種近乎殘忍的方法,讓它‘
回歸’
到單純的符號狀態,只剩下識別的功能。”
西方的文字從象形文字轉化為拼音文字,一直被認為是文明的進步,因為信息傳遞的速度和效率都提高了。相比之下,漢字數量龐大,筆畫繁復,一字多音,一音多字,一字多義,一義多字,古今變異,方言俚語等等,的確非常復雜。有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精英們將中國的落后歸罪于文字的落后,認為是象形文字制造了我們與世界之間的阻隔,我們應該走拼音化的道路。這種對文字的工具主義態度本無可厚非,最初發明文字,就是為了很實用的溝通。問題是,在漫長的歷史中,中國人對文字的感情一向超越功能。只有在中國,書法被發展為一種最高形式的藝術。它不僅是美學上的概念,且與宇宙生命相通。練習書法曾經是每一個受教育的中國孩子的必修課,這些字不僅構成他們今后理解世間萬物的智性基礎,一筆一畫之間還涉及一種作為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的構建。他們從書寫中領悟最初的為人處世之道,所謂“
規矩”“
藏鋒”“
欲左先右”……
而正襟危坐的坐姿本身,就是學習一種對文化的態度。
“
字如其人”
的概念深入人心。對中國人來說,一個人用手在一個媒介上留下一些線條的痕跡,暗示了他生命的某些根本性的特征。拘謹、大氣、剛強、端正、放肆、嫵媚、蒼涼……
明明是關于人的形容詞,也可以用來形容字,字與人之間是一種異常親近的關系。所謂“
書,心畫也”
。
(節選自陳賽《我們與這個時代的字》,有刪改)
6.
下列對本文主旨的概括,
正確的一項是
A.
要正確認識漢字演化的兩種基本方式:漸變與突變。
B.
文字從象形文字轉化為拼音文字,是文明的進步與趨勢。
C.
學習漢字與書法涉及一種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的構建。
D.
練習書法應該是每一個受教育的中國孩子的必修課。
7.
根據文章,
下列做法不屬于漢字的實用功用的一項是
A.
古代某地集市上,一“
代客書信”
者為一位老人給外地的兒子寫回信。
B.
蘇軾在錢塘任職時,為一匠人滯銷的扇子寫字作畫,幫助他賣扇還債。
C.
機場出站口,一位接人者高舉“
接XXX
先生”
大牌,上下晃動在等人。
D.
某地燒烤不遠處樹林旁邊,有人寫了“
不得隨處小便”
的提示牌懸掛。
8.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A.
發明文字是為了實用的溝通。在文字漫長的發展歷史中,中國人對文字的感情超越了實用的功能。
B.
劉治治認為,簡體字改革過程中的粗暴和不講道理,很大程度上切斷了漢字“
表意”
的文脈。
C.
在中國,“
字如其人”
的概念深入人心。一個人的漢字書寫,暗示了他生命的某些根本性的特征。
D.
由于漢字與中國人有種異常親近的關系,使得漢字呈現數量龐大、筆畫繁復、方言俚語復雜等特征。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6. C
(A.
是談論漢字演化的兩種基本方式,是對漢字發展規律的總結。B.
原文說“
西方的文字從象形文字轉化為拼音文字,一直被認為是文明的進步”
,作者引用本項說法,并不認同。 D.
原文說“
練習書法曾經是每一個受教育的中國孩子的必修課”,
是證明“
書法被發展為一種最高形式的藝術。它不僅是美學上的概念,且與宇宙生命相通”
。只有C
能概括本文主旨。)
7. B
(本項是書法的附加價值,
不屬于書寫作為“
溝通工具”
實用功用。) 8. D
(D.
邏輯關系不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68252.html
相關閱讀:“藝術批評”閱讀答案
《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閱讀答案
摘編自孫燾《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閱讀答案
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
高二議論文賞析閱讀:《淺議經典文化教育》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