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農經濟:
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小農經濟的特點:
(1)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精耕細作;
(2)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男耕女織) ;
(3)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分散性:一家一戶個體生產
封閉性: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少有交換。
落后性:注重精耕細作,相對簡單的生產工具、長期不變的生產技術和容易滿足的社會心理狀態,阻礙技術進步和生產發展。
脆弱性: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低下。
小農經濟的發展:
1、發展:
(1)小農經濟產生的條件: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逐漸推廣,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封建土地所有制度的確立。
(2)小農經濟的特點:以家庭為單位的分散經營;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生產的目的不是為了商品交換,而主要是為了滿足自身需要及交納賦稅。
(3)小農經濟與自然經濟不完全等同。
小農經濟強調以家庭為單位的經營形式,自然經濟強調其生產不以交換為目的,是相對于商品經濟而言。
(4)小農經濟下的農民,有人身自由和一定的生產資料,有一定的勞動積極性,是促進我國精耕細作農業形成的主體。但小農的負擔十分沉重,小農經濟十分脆弱。
(5)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的根本特征,也是古代社會政治、文化等上層建筑賴以建立和長期存在的深厚而堅實的基礎。
2、地位:
①小農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②是兩千多年中國封建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
③它始終是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主導地位,是封建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關系到封建經濟的繁榮和封建政權的安危;
④在較長時期內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
⑤但是正由于小農經濟牢固的存在導致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
3、評價:
(1)小農經濟的積極性:
①是我國封建社會占主導地位的經濟形態,是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②是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推動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主要動力;
③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財源,古代中國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礎;
④在封建社會的形成和發展時期適應了生產力發展,有利于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2)消極性:
①不利于先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②隨著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過度開墾,導致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
③在封建社會后期成為阻礙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要因素。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76542.html
相關閱讀: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
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
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