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高中歷史知識點:雅克薩之戰和《尼布楚條約》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抗擊沙俄入侵,簽訂《尼布楚條約》:


1、背景:
明末清初,沙俄侵略軍乘中國內部動蕩不休,侵占了我國尼布楚、雅克薩等地,并以此為據點盤踞在那里,搶掠中國當地的少數民族?滴醯鄄荒苋萑虈帘磺终迹济裨馔刻。在平定三藩、統一臺灣后,親自東巡,了解敵情,制定方略,提出了在黑龍江兩岸筑城屯田、派兵永駐的戰略方針。
2、經過:
①康熙親自東巡,了解敵情,制定方略;
②分別命令彭春、薩布素組織兩次收復雅克薩之戰;
③1689年中俄雙方簽訂《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確定中俄東段邊界。
3、《尼布楚條約》意義:
①雙方平等協商下簽署的平等條約;
②肯定了“兩江一島”屬中國。(即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和庫頁島)



對康熙帝的評價:


比較于中國古今史學家對康熙的稱頌,有人對康熙重新評價。認為中國近代的落伍,始自康熙皇帝,因為他處在巨變的時代,卻拒絕重大的變革,其一生的功業只是人為地延長了已經衰亡的封建社會,使中國失去了向資本主義制度邁進的最佳時機,給近代中國留下了沉重的包袱與苦難。
從康熙所處的時代來看,康熙即位前后中國和世界都處于新舊交替的緊急關頭。英國開始了資產階級革命,歐洲列強的殖民擴張很快達到中國的近鄰,俄國勢力已深入到中國黑龍江流域。這種形勢對于當時的清王朝既是挑戰,又是機會。如果能借機了解西方,加快中西經濟文化交流,加緊學習西方先進科技,加緊進行社會改革,就會在中西差距還不太大,西方人爭奪重點尚未集中在中國的情況下,率先在東方建成資本主義強國。否則就難免成為第二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
從當時中國的發展情況來看,資本主義萌芽在明朝已經產生,到康熙初年,正逐漸滋長,這為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一定的條件,也說明中國具備了變革的一定經濟條件。其次,當時政治思想體系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質疑與挑戰。清朝入主中原使“華夷有別”、“以夏變夷”論不攻自破。封建統治的思想基礎被撼動,以顧炎武、黃宗羲等人為首,已經在中國思想界掀起了一場公開反對君主專制的運動,他們主張社會輿論的合法性與監督作用,提倡地方自治,提出“富民”思想,“天理”在“人欲”之中。這些“異端邪說”與歐洲啟蒙思想家的主張不謀而合,說明中國已經具備一定的社會改革思想基礎。
明清之際思想的混亂使人們向西方尋找精神支柱,信仰天主教的人越來越多。
在關鍵時刻,號稱英明好學、文武全才的康熙,是趁熱打鐵、取中西文化之長,厲行變革,還是撥“亂”反“正”,使封建社會僵而復蘇呢?從康熙的所作所為來看,他選擇了后者。
所以康熙時期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兩個世紀了,量變的積累增加了實質性變革的可能,且外界已有變革奏效的先例,又值大亂之后天下初定,假余威以變政更新正逢其時。但是康熙帝有才無識,因循誤國,經雍正、乾隆沿襲日久,舊體制又重歸穩定,已不易變矣。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鞏固統一國家(平定三藩之亂,收復臺灣、平定噶爾丹叛亂、促進民族團結)



平定“三藩” :

1、“三藩”問題的由來:
三藩即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他們三人位高權重,為清朝建立立下汗馬功勞?滴跫次缓,三藩存在威脅到中央統治。1673年,清政府下令撤掉三藩藩王稱號,吳三桂等隨即叛亂。
2、平定“三藩”的經過:
三藩聯兵舉起反清大旗,數月之間,清朝江南半壁江山失于三藩之手。康熙帝臨危不懼,運籌帷幄,重用漢將,做出果斷的軍事決策,進行鎮壓,同時采取政治攻勢,歷時八年,“三藩之亂”終被平定。
3、平定三藩的歷史影響:
這場勝利,也徹底征服了一些明朝遺民的反清之心,使清朝統治趨于穩固。消除了割據、分裂的隱患,加強了國家統一,鞏固了中央集權。


收復臺灣:

1、措施:
降服了控制臺灣的鄭成功之孫鄭克?,使中國重新歸于統一。1682年,康熙帝決定收復臺灣,命福建水師提督施瑯率軍進攻臺灣。第二年,鄭克?投降,清政府隨即設臺灣府,下轄三縣,隸屬福建省。設總兵、副將駐守臺灣、澎湖。至此,在清初割據了42年的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維護了全國領土的完整。
2、影響:
加強了臺灣同大陸聯系,促進了臺灣的開發,鞏固了祖國的海防。


三征噶爾丹:

1、背景:
康熙時,蒙古族分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個部分。除了漠南蒙古早已歸屬清朝外,其他兩部也都臣服了清朝。準噶爾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本來在伊犁一帶過游牧生活。自從噶爾丹(1644—1697)統治準噶爾部以后,他野心勃勃,先兼并了漠西蒙古其他部落,又向東進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抵抗失敗后逃到漠南,請求清朝政府保護。噶爾丹自以為有沙俄撐腰,十分驕橫,以追擊漠北蒙古為名,大舉進犯漠南。
2、主要戰役:
烏蘭布通、昭莫多
3、結果影響:
噶爾丹自殺,平叛取得勝利,挫敗了沙俄利用準噶爾貴族分裂我國西北領土的陰謀;打擊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鞏固對西北邊疆的統治。


加強民族團結:

1、尊崇儒家文化;
2、加強與蒙、藏民族團結,尊重喇嘛教
①表現:
A.在多倫與內外蒙首領會盟
B.冊封班禪、哲布尊丹巴、章嘉等活佛
②影響:加強了對西藏和蒙古的管理



康熙帝統一臺灣的經過:

第一階段,康熙元年到康熙三年。鄭成功在臺灣去世后,其子鄭經繼承了鄭氏集團的領導權,占據著臺灣地區和福建的金門、廈門等沿海島嶼,與清政府隔海對峙。清政府對鄭氏集團實施軍事打擊與政治招撫、經濟封鎖相結合的策略和行動,迫使鄭經于康熙三年(1664年)撤出金門、廈門等島嶼,退守臺灣。
第二階段,康熙四年到十二年。清福建水師進攻臺灣行動受挫,此后清政府調整了對臺策略,軍事上取守勢,政治上取攻勢,派使者赴臺尋求和平統一臺灣的可能性。與此同時,清政府還與鄭氏集團展開了經濟封鎖與反封鎖的較量。
第三階段(康熙十三至十九年),鄭氏集團乘大陸發生“三藩之亂”之機,出兵進犯大陸沿海地區,清政府以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為基本方針,先鼎力平定三藩之亂,然后對鄭氏集團剿撫并用,陸續收復了被鄭軍占領的沿海地區和島嶼,將大傷元氣的鄭氏集團逐回臺灣。
第四階段(康熙二十到二十二年),鄭經去世后,康熙做出了武力統一臺灣的戰略決策,采取“因剿寓撫”的戰略方針,一舉攻占澎湖,消滅鄭軍的水師主力,然后運用強大的軍事威懾和政治攻勢,迫使鄭氏集團放棄武力頑抗的企圖,向清政府歸順投降,實現了臺灣本島的和平統一。
此后,清政府在臺灣地區設置府、縣等行政機構,又宣布開放海禁,恢復了大陸與臺灣間的貿易。這些措施對維護祖國統一,促進兩岸關系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多倫會盟:

康熙帝為加強北部邊防和對喀爾喀蒙古的管理,于1691年在多倫諾爾(今多倫)與蒙古各部貴族進行會盟。多倫諾爾是蒙語,意為七溪、七星潭,距北京約八百里。當時,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進攻喀爾喀蒙古,其三部十萬眾南下投清?滴醯蹫榘仓每柨γ晒,并加強對喀爾喀蒙古的管理,遂決定于多倫舉行會盟?滴醯塾谟鶢I殿帳依次召見內蒙古、外蒙古王公貴族,并賜宴?滴醯圻召集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哲布尊丹巴等35名喀爾喀三部貴族會盟。主要內容為:
(1)規定喀爾喀蒙古遵行清朝的法令;
(2)令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等具疏請罪,以結束喀爾喀蒙古內部紛爭;
(3)廢除喀爾喀三部所舊有農濟、顏諾等名號,留汗號,依次授予汗、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臺吉等爵位;
(4)編組盟旗,設立盟旗制度。此次會盟,改善了喀爾喀蒙古與清之間的關系,并使清王朝對漠北地區的管轄得到了加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76544.html

相關閱讀: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
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
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