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應該掌握歷史概念的兩方面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歷史概念是人們對歷史事實的概括和總結,它包含著特定的含義。歷史概念的種類有人物、事件、文獻、典籍、法律、制度、著作、會議、黨派、思想、學說,等等。構成歷史概念的基本要素根據類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構成歷史人物概念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人物的時代背景、他的思想和重要活動、他的階級屬性和歷史地位等;構成歷史事件概念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事件發生的原因、時間、參加者、基本進程、性質、對歷史發展的影響等。
對歷史概念的理解比對歷史事實的理解更概括集中,更能體現歷史現象的本質。對歷史概念的理解需要掌握它所包含的特定含義和構成基本要素。
歷史概念是構成歷史知識的細胞,是進行判斷、推理、運用歷史知識解答問題的基本知識要素。近年來歷史高考試題明顯加強了對歷史概念的考查。如清“閉關政策”這一概念,其含義是“禁絕中國對外貿易”呢,還是“嚴格限制對外交往”?答案是后者。
掌握歷史概念,要從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兩個方面入手。歷史概念的內涵,就是概念的內部結構,它包括時間、地點、內容(過程)、結局等史實要素。歷史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的外部聯系,它包括背景(原因、條件等)、與之相關事件(事物)的聯系、性質、作用和影響等評價要素。以“華北事變”這個歷史概念為例,概念的內涵是:1935年,日本侵略軍在中國華北制造了一系列新的侵略事件,其中包括《何梅協定》和“華北五省自治”,對此,國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妥協活動,主要有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等。概念的外延是:日本侵略者要進一步擴大在中國的侵略(原因),妄圖把華北變成第二個偽滿洲國(目的)。日本制造華北事變與德國法西斯擴軍備戰,擺脫凡爾賽體系束縛,與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埃塞俄比亞相呼應。利用了蔣介石圍追堵截長征中的紅軍的有利時機(聯系)。華北事變是日本擴大侵略的新步驟和危險信號(性質)。在這個例證中,同學們容易忽略內涵中“國民政府的一系列的妥協活動”這一要素,因而也就丟失了“冀察政務委員會”這一史實知識點。希望同學們舉一反三,完整地掌握歷史概念。
歷史概念分為史實性概念和理論性概念。史實性概念有大小之別,掌握上也有輕重緩急。
(1)重大歷史概念。一般指教材章(或節)的標題,它是教材知識線索的骨干支架。重大歷史概念有一章(節)一個中心內容的,如“西漢的盛衰”、“太平天國運動”;也有幾章合成一個中心內容的,如唐朝的歷史由五章(第14~18章)敘述完成;還有一章(節)包含幾個重大事件的,這在《世界近代現代史》(上冊)中最為明顯。
(2)重點歷史概念。指組成或與重大歷史概念相聯系的概念,一般指教材的子目錄,還包括一些重要歷史人物。如“西漢的盛衰”概念之下有“漢初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一系列重點歷史概念。重大歷史概念和重點歷史概念結合,建構起歷史知識的基本線索,都是備考復習的重要內容,應當按照歷史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要求完整掌握。
(3)一般歷史概念。它是重點歷史概念之下,支撐教材重點知識的輔助歷史概念。如太平天國運動中的“永安建制”、“北伐”等。這類歷史概念可按教材敘述的詳略掌握,但應在概念的外延方面多加一些思考。
(4)次要歷史概念。指散見在教材各處,包括引文和注釋中的眾多細小概念。次要歷史概念在教材中往往是一個歷史專有名詞、人名或一句話。如“耦犁”、“吳王劉濞”等。這類概念一般要求記準史實,能作一句話評價,不需要完整分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77280.html

相關閱讀: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
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
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
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