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與目標:
了解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布局、陣容。
了解秦陵兵馬俑所反映的狀況。
2、過程與目標:
通過"參與、合作、探究"的方式,從"發現、體驗、探究"步步深入了解秦始皇兵馬俑的概況并感受其富有震撼力的價值。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感受秦陵兵馬俑所體現出來的古代中國工藝、美術、造型等方面的高超技術。[來源:資源網KS5U.COM]
體會秦陵兵馬俑氣吞山河、莊嚴凝重的藝術震撼力。
二、課前導學材料
是秦始皇陵園中的一組陪葬坑,共有 個,為 式的地下土木建筑結構。其中 面積最大,是由 兵和 兵組成的 陣,排列成38路縱隊,大部分為 ,以 為武器。 面積較小,外形像把曲尺,里邊分為四個方陣,是兵馬俑坑中的精華。 面積最小,呈 字形結構,是這組兵馬俑的 。[來源:高考資源網]
兵馬俑坑內出土的數千件形體高大的 和 ,是秦代雕塑藝術品中的杰作,是我國雕塑藝術史上的一支奇葩,為我們研究秦朝、經濟、軍事制度、文化藝術及科學技術等提供了極為重要的 。
三、 教學設計
(一)發現之旅:揭開神秘的面紗
說起兵馬俑,不得不講到秦始皇。這個13歲即位、22歲親政、39歲統一中國的千古一帝,在為后人留下萬里長城的同時,也為自己修建了驪山陵墓。作為秦始皇陵陪葬坑的的兵馬俑,和龍游石窟一樣,也是在極其偶然的條件下被發現,F在讓我們把鏡頭切回1974年春天,追尋那一刻驚天的發現。
1987年秦陵兵馬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之一。自發現到現在,已有超過5000萬人參觀游覽,300余名國內外政要參觀題詞。
(二)體驗之旅:氣勢磅礴的地下軍團
2000多年前,
秦始皇的軍團曾是地球上最為強大的戰爭機器。
2000多年后,
他的地下軍團依舊能讓世人屏住呼吸,肅然起敬。
這八千人馬在地下埋伏了八十萬個黃昏和黎明
重見光明之日,
依舊面向東方,整裝待發。
透過他們,
我們依稀又看到了那個氣吞萬里,橫掃六合的帝國背影!
(引出兵馬俑四個坑)
圖片:一號坑
思考:一號坑軍陣的特點?
(軍陣主體面向東--體現當年橫掃六合的氣勢。南、北、西邊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防止軍陣被敵人的偷襲,體現軍陣的嚴密性。前面三排的弩兵先鋒--輪番射擊,體現軍陣強大的殺傷力。
特點:勢不可擋、嚴陣以待、無堅不摧!)
圖片:二號坑
思考:從布局上看,二號坑與一號坑有什么不同?
(二號坑兵種更為豐富,作戰更加機動。)
圖片:三號坑
從作用上看,三號坑與其它坑有什么不同?
(三號坑是統帥指揮部。)
四個兵馬俑坑展現的古代軍陣編列體系
一號坑:右軍;二號坑:左軍;三號坑:指揮部;四號坑:中軍。
(三)、探究之旅:撥開歷史的迷霧
探究一:兵馬俑是秦代雕塑藝術的杰作,反映了古代工匠(藝術大師)高超的技藝。它取材于秦軍將士真實形象,采用高度概括和細膩寫實的藝術手法,真實地刻畫了秦軍風采,生動地再現了2000多年前秦軍橫掃六國、氣吞山河的雄壯場面。裝束多樣,手勢各異,神態逼真(有的神色嚴峻,有的表情鎮靜,有的注目凝思,有的充滿稚氣,可謂千人千面,個性鮮明),是我國雕塑藝術史上的一支奇葩 高中英語。過去不少人講到雕塑,就"言必稱希臘",認為中國古代是沒有雕塑的,而秦俑的出土,否定了這一觀點,填補了我國美術史(雕塑史)上的一段空白。
探究二:兵馬俑為研究秦代軍事提供了真實可靠的考古證據。這支被稱為"虎狼之師"的秦軍,摧城撥寨,所向披靡,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武裝力量。秦軍為什么如此強大?從軍事角度看,有嚴密的軍陣編列體系,有先進的作戰武器(劍、鈹、戟、駑)。[
探究三:2005年史詩巨片《神話》是第一部特批的以兵馬俑坑實地為背景的影片。有人認為,商業性影視拍攝,對兵馬俑的破壞很大,因而反對在文物內進行此類商業活動。你對這一觀點怎么看,并說明你的理由。[來源:高考資源網]
侵凌兵馬俑不僅是中國的國寶,而且是全世界的共同財富。保護這一遺產是當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保持第一,開發第二,充分保護和適度利用,這是對這一遺產保護的原則。
(四)秦始皇兵馬俑的價值
1、史學價值
秦始皇陵兵馬俑為我們研究秦朝政治、經濟、軍事制度、文化藝術及科學技術等,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
2、藝術價值
秦兵馬俑的大型藝術群雕用高度概括和細膩寫實的藝術手法,生動地再現了兩千多年前秦軍的磅礴氣勢,是我國雕塑藝術史上的一支奇葩。
結尾:
正因為如此,秦始皇陵兵馬俑被喻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也是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
秦始皇兵馬俑不僅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財富,也是留給全人類的一筆財富!對于這筆遺產,我們一定要好好守護,將他們留給子孫后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8222.html
相關閱讀: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
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
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