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綜合閱讀,幾乎可以包含文言文的所有知識點、能力點;而且文言文語段的閱讀理解,更著重于考查學生所學到的各個知識點、能力點在語段的理解中進行實際運用的能力,考查分析、概括、評價、鑒賞能力?疾樾问綖檫x擇題,分值
3—6
分。
一、樹立整體意識
進行文言文綜合閱讀,首先要樹立整體意識。從近幾高考來看,選材上用得最多的還是記人類的文章,要看文章寫了幾個人物,人物的性格怎樣,人物之間是什么關系,人物與事件之間是什么關系,事件的起因是什么,情節是怎樣展開的,最后的結局如何
……
這樣,從整體上把握,有利于抓住關鍵,濃縮全文,化繁為簡,以少馭多,從而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要點和脈絡結構。
例如
06
廣東卷: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常允恭之母張氏因突然變故而無家可歸,只好投奔故舊,但是未被譚敬先接納,萬般無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環。
B.
杜環見到張氏,深感驚訝,隨即殷勤接待張氏。他和家人都像對待母親一樣服侍張氏,使張氏在杜家無憂無慮地度過了晚。
C.
常伯章擔心母親老不能走遠路,竟然找了個借口來欺騙母親,丟下她不管,離開了杜家。
D.
作者被杜環關愛他人、善始善終的事跡所感動,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一再用對比手法表現杜環重情重義的高尚情操。
分析:答案
B
。該語段節選自宋濂《杜環小傳》,考查主要是對選文所涉及人物和事件的理解,這就需要從整體上把握,并在原文中查找、篩選與選項相關的信息,進行比較。選文主要人物是杜環,通過對常允恭之母張氏的行為來刻劃杜環的性格。在張氏走投無路之時,常允恭的朋友譚敬先推辭不接受,只能去投奔常允恭朋友杜一元,但杜一元已死,杜一元的兒子杜環熱情接待,作者對杜環的行為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是
“
義烈之士
”
,可與古人相比。
A
項在原文中涉及的相關句子有:
“
其母張氏六十歲,哭九江城下,無所歸。
”“
譚謝不納,母大困。
”“
母服破衣,雨行至環家。
”
兩相對照,我們自會發現
A
項的分析與概括是完全正確的。
B
項在原文中涉及的相關句子有:
“
環方對客坐,見母,大驚
”“
自環以下,皆以母事之。
”“
然母愈念伯章,疾頓加,后三遂卒。
”
兩相對照,我們發現雖然杜環一
B
項錯誤還是比較明顯的。
C
項實際上就是
“
既而伯章見母老,恐不能行,竟紿以他事辭去,不復顧
”
的翻譯。
D
項是對作者觀點態度的考查,在原文最后一節,也正確。
樹立整體意識,還應將字、詞、句、段和注釋等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把語段與試題連為一個完整的整體。
例如
06
江蘇卷: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董槐輕時,喜歡談論軍事,把自己比作諸葛亮和周瑜。他父親極生氣,認為董槐喜歡說大話,不過是個狂妄的書生罷了。
B
.李桷因有人誣陷謀反而被郡里抓捕入獄,董槐看出是樁冤案,據理力爭,上書為他翻案,終于使他獲釋。
C
.嘉熙元,常德發生兵亂,縱火喧鬧,董槐騎馬跟在幾個人后面趕到火場,問清士兵作亂原因后,斬殺了侵占度軍餉的將軍馬彥直,平息了騷亂。
D
.淳?二,董槐主管江西安撫司公事,檢查稅收時,發現小吏侵吞現象嚴重,于是下達告諭要嚴懲,小吏們震驚恐懼,愿意悔過自新。
分析:答案
C
。該語段選自《宋史
•
董槐傳》。
A
項在原文中涉及的相關句子有:
“
少喜言兵
”“
論事慷慨,自方諸葛亮、周瑜。
”“
不力學,又自喜大言,此狂生耳,吾弗愿也。
”
兩相對照,無誤。
B
項在原文中涉及的相關句子有:
“
民有誣富人李桷私鑄兵結豪杰以應李全
”“
槐察其枉
”“
乃為翻其辭,明其不反,書上,卒脫桷獄。
”
也無誤。
C
項在原文中相關的句子有:
“
常德軍亂,夜縱火而噪;彬T從數人于火所,且問亂故。
”“
槐坐馬上,召彥直斬馬前
”
。細察原文,因為董槐時為湖北刑獄,應該是幾個隨從跟在他后面,
“
騎馬跟在幾個人后面
”
有誤,原文
“
槐騎從數人于火所
”
中的
“
從
”
為使動用法,應譯為
“
使
……
跟從
”“
帶著
”
。如果單純從句子來看,解釋成
“
跟從
”
似乎也沒有什么什么問題,但考慮一下董槐的身份,就能夠發現問題。這就是一個整體意識。這個用法在《鴻門宴》中出現過:
“
旦日從百余騎來謝項王。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87437.html
相關閱讀:閱讀測試中暗示的解答功效
現代文閱讀常用術語和答題格式表格分析
認識實用類文本的文體特征與主要表現手法
探討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解題規律
高考人物傳記復習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