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走出道德教育的困境 田磊》閱讀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議論文閱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走出道德教育的困境 田磊 每當社會出現道德危機的時候,道德英雄就應運而生。 的小悅悅事件給全社會帶來的道德焦慮,直接催生了 雷鋒的 復活 以及郭明義的走紅。在今 走出道德教育的困境

田磊
每當社會出現道德危機的時候,道德英雄就應運而生。
的小悅悅事件給全社會帶來的道德焦慮,直接催生了
雷鋒的“
復活”
以及郭明義的走紅。在今的“
兩會”
上,甚至還有人大代表提議給公民建“
道德檔案”
。
樹立典型進行道德教育在中國社會有著悠久的歷史,雖然到了上世紀初,“
五四一代”
高舉著科學民主大旗,將傳統道德體系砸得稀爛,但是1949
當國家歸于安定,開始搞建設時,新的道德模范便又層出不窮地涌現,雷鋒、陳永貴、王進喜等各行各業都有模范人物供人民學習。
意大利著名左翼思想家葛蘭西在總結歐洲社會主義運動失敗的原因時,曾深刻思考過道德的作用,統治階級掌握文化霸權,透過教育、輿論、法律不斷強化它,當政權與道德合而為一,就可以安穩地統治,這是資本主義成功之處。所以,他認為,應該建立無產階級的文化領導權。葛蘭西死在法西斯的監獄里,他的設想倒是在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得到了實現,通過樹立一個個嶄新的道德模范,強化了社會認同,凝聚了社會力量,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搞建設,萬眾一心的精神力量,起到了難以估量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意識形態色彩濃郁的道德模范們,大部分都退場了,只有雷鋒是個例外。不過,雷鋒也不再是那個充滿著樸素的階級情感、“
忠于革命忠于黨”
、“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的共產主義戰士,而被淘洗成助人為樂做好事的符號。雷鋒純凈的品格、簡單的經歷以及短暫的生命,避免了道德英雄自身矯情化的同時,也給后人不斷地重塑提供了廣闊空間。他身上的利他主義精神無疑是能夠穿越時代從而具有永恒價值的,所以,到了今天,執政黨試圖重建道德體系時,第一個想到的又是雷鋒,只是效果或許再不會如從前,主流媒體熱火朝天的宣傳和網絡世界一窩蜂的解構形成了鮮明對比。
今天,很多人相信,民主和法治才是中國社會最需要的,而不是道德。“
五四一代”
對中國式道德的批判聲言猶在耳,如黃仁宇所說:“
以道德代替法治,是2000
多來一切問題的癥結。”
如胡適所說:“
一個骯臟的國家,如果人人都開始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回歸。”
中國近30
的現實告訴我們,問題遠沒有前人說的這么簡單。道德與制度并非二元對立,相反,沒有理想的社會道德,多好的制度都很難避免被扭曲的命運。不應否認中國需要道德的力量,問題只是在于,在文化傳播形態和人民心理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的今天,一個社會如何培養良好的道德,這個命題在人類的思想史上有著漫長的爭論,到今天也沒有公認的答案。但對于國家權力過度介入道德建設的效果卻是共識,國家掌握著巨大的教育和傳播資源,是型塑社會道德的主要力量,但它有時會濫用對真理的解釋權,為道德理想提供標準的、排他的同時也是日益僵化的模板。在文化多元、傳播技術日益大眾化、民主化的今天,這樣的模板顯然不會再有鼓舞人心的力量。僵化的道德教育體系甚至起著相反的作用。當那些民間好人被樹立成道德楷模、承載了國家意志以后,魅力反倒削弱了。
什么樣的社會道德是值得追求的?應該如何確立和建設這個時代的道德理想?國家權力應提供人民討論這些道德議題的空間,而不是唯一正確的標準答案。人民去思考這些問題,沒什么可怕的,應該擔心的是萬一人民都不去思考這些問題時,該怎么辦?現有的宣揚和動員體系,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教師博覽》
第7
期)
6
、關于“
雷鋒及雷鋒精神”
的表述與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項是
A

雷鋒“
復活”
的直接原因是
的小悅悅事件給全社會帶來的道德焦慮。
B
.改革開放以來,雷鋒作為意識色彩濃郁的道德模范仍未退場,他被淘洗成助人為樂做好事的符號。
C
.雷鋒純凈的品格、簡單的經歷以及短暫的生命,避免了道德英雄自身矯情化,因而給后人不斷地重塑提供了廣闊空間。
D
.雷鋒身上的利他主義精神具有永恒價值的,所以今天執政黨試圖重建道德體系時首先想到的又是雷鋒。
7
、對于“
道德與制度”
的關系的表達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
.道德與制度并非二元對立,而是相輔相成,沒有理想的社會道德,就沒有國家制度的良好運行。
B
.國家是型塑社會道德的主要力量,但它有時為道德理想提供的是標準的、排他的、日益僵化的模板。
C
.在僵化的道德教育體系中,那些民間好人被樹立成道德楷模、承載了國家意志以后,魅力反而被削弱了。
D
.中國需要道德的力量是毋庸置疑的,但國家權力介入道德建設的效果卻并不樂觀,需要慎重思考。
8
、下列選項的表述和原文不符合的一項是
A
.意大利著名左翼思想家葛蘭西認為,應該建立無產階級的文化領導權。他的設想在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得到了實現。
B
.胡適等“
五四一代”
認為中國社會最需要的是民主和法治,而不是道德。本文作者完全贊同前人的觀點。
C
.國家權力只要提供人民討論道德議題的空間,不要害怕人民去思考道德問題,也不需要提供標準答案。
D
.在今的“
兩會”
上,有人大代表提議給公民建“
道德檔案”
,對于這種提議,作者是不太贊成的。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6
、C(
理錯關系。將文中的并列關系轉為了因果關系)
7
、D(
遺漏“
過度”
,絕對化)
8
、B(
作者并不完全贊同,原文有“
中國近30
的現實告訴我們,問題遠沒有前人說的這么簡單”)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88702.html

相關閱讀:《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閱讀答案
“藝術批評”閱讀答案
高二議論文賞析閱讀:《淺議經典文化教育》閱讀答案
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
摘編自孫燾《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閱讀答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