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必有現代
文閱讀
題,而學生
在作答此類題型時往往是大失其分,究其原因,主要是這類學生對解題的思路(即答題的方法)未能準確地掌握,以致于答題時總是盲然從事,難得其宗;所以,筆者通過多的教學
實踐,對這料題目的解答做了一些探究,于此與同仁做一個交流,或對學生能有所裨益。
一、讀全文,把握句數
當你接觸到這個題目時,不能急于馬上答題,而是應將全部的題目統讀數遍,并在同時數清選文的句數。這樣做的目的有如下兩點:
1.首先是通過統讀全文做到對所有的選文和題目有個初步的把握,對在答題時可能會接觸到的各個知識
點達到一個初步掃描的效果;在自己的心理因素上也能有個較平穩而周全的準備。否則,可能就會在答題時造成思路上的混亂狀況。
2.對于在統讀時數清選文的句數,即是在讀的同時就將選文的句數標寫出來,這是為下面的答題提供了一個方便,特別是在對選文分層和對某句的具體分析時能做到更為便捷而準確。否則,可能會出現答題時找不準句子或答一漏十的尷尬局面。
以上兩點是要求學生在答題之先,就要做到心中有數,臨
“
題
”
而不亂。在答寫一些說明文和議論文
時更要注意此法的運用。因為,說明文和議論文一般文段較長,其內在的條理邏輯性強,學生(特別是初中
生)對此往往難于把握,作為教師
就需從此加以引導。比如說在教學《向沙漠進軍》(以下簡稱為《向》)一文時,其中的第四段就是如此,文中共有十四句,這里內容多,文句長,如不能先將其中的句數標出,學生在下面的具體分析中可能容易出錯。
二、抓住中心句擬寫小標題,簡要歸納文段內容
在具體的題目中,往往第一個題是要求對文段的內容作出概述,即是有或對其找中心句、或用自己的話歸納其大意、或擬寫小標題。這就需在對全文閱讀的基礎上來準確答題,也是對全選文做到一個總攬性的把握,就相當于
“
綱舉目張
”
中的
“
綱
”
的牢牢把握。再如在《向》的第四段中就要學生用自己的話作歸納為:說明了沙漠向人類進攻的武器和兩種方式。而在此課文的第八段中則可找出其中心句為:
“
這樣看來,只要能充分亂用這些水源,我們向沙漠進軍不但有收復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大沙漠里開辟出若干綠洲來。
”
三、
對于文句表述題要做到準確、完整而簡要
現在的各種試題中,主觀性的選擇判斷題占有相當比例,這類題型對培養學生在紛繁復雜的題枝中進行
“
去偽存真
”
的能力有一定作用。但是,現在的一些學生由于其本身素質不高,又加之其知識的掌握不到位,所以這些學生在做此類題目時,往往就是瞎猜一氣,亂填
ABCD
。這樣,可能是答中甚少,但也可能猜中七八,純是一種碰運撞彩,考查不出學生的真實能力。所以,筆者認為,要能考查出學生的實際能力,還是著重在于現代文閱讀題中的文句表述題(當然,寫作
題更是如此)。但是學生在答文句表述題時更是失分嚴重,究其原因,我認為是學生在答題時未能做到對所要求題目的準確、完整為簡要的表述。這
“
準確、完整而簡要
”
雖是簡要的三個并列短語,但其中含義甚深,除了要求學生在對知識上要有全面的把握外,還需教師對學生在思維上加以訓練,教師在對學生所表述的內容的評判時也要從形式邏輯的概念的內含與外延上加以推究,這樣才能使學生得以訓練出嚴慎的思維方式。
“
準確
”
就是所表述的內容必須是題干中要求的地方,不能問牛而答馬。比如在《向》一文中的第五段的內容歸納中,只能是:抵御
“
游擊戰
”
中風沙襲擊采用了培植防護林和草皮的方法;而不能說成:抵御
“
陣地戰
”
中沙丘進攻的方法(此是下段內容)。
“
完整
”
就是要求在答題時要將文段的內容概括全面,不能有所遺漏;如在《向》文第四段的歸納本段大意的題中,有不少的學生就僅是寫成:說明了沙漠向人類進攻的武器,而少了文中重要的
“
沙漠向人類進攻的兩種方式
”
,這樣就是明顯的未能概括得完整了。
“
簡要
”
就是在前兩點的基礎上還要講究歸納語言
的簡明扼要,不可語句羅嗦拉雜。要做到這點就要求對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的訓練,要讓學生多從中國
的傳統文學
中汲取精華,學習
古典文學中語言形式的簡練特點,達到言簡意賅的語言效果。在以上三點中,第1、2點極為重要,如做不到這兩點,其失分就較大。
四、
對于文句中代詞含義的表述
在現代文閱讀題中還有的就是對文中的一些代詞(或短語)含義需作出表述,這類題型表面看來較為復雜,實際上只要掌握了其要領,就能化難為易了。在做到這種題時,先要將這個代詞(或短語)找準,再在此代詞(或短語)的前后處直接去找出對這個代詞(或短語)作出表述的原句或詞語,一般不宜用自己的話來擬寫;而學生的失分之處,要么是找不準所表述的原句或詞語,要么就是用自己的話去編寫一氣。比如,在《向》文中第8段的第4句中有
“
只要能充分利用這些水源
”
,題中可問
“
這些水源
”
是找什么內容,我們就可在原文中找到即是此段中的開篇1、2、3句話。
五、
對于文段中一些詞語用法和含義的討論
在文段閱讀中對一些詞語的用法和含義需作出討論,特別是對一些表示程度的副詞或表示數量的量詞等。題中問
“
這些詞語在文中能否刪去(或能否換為其它詞語),為什么?
”
對于這種題如果是出自于課文原文的,一般是要答
“
不能刪(換)
”
,再答出其理由。最好是不宜答
“
能刪(換)
”
。例如,在《向》中第5段中
“
表面干沙層的厚度一般不超過
”
,問此處的
“
一般
”
一詞能否刪去(或換),答案是:此詞不能刪(或換),因為
“
一般
”
是表示了程度(或數量)的揣測和估計,如刪去(或換),反而就寫不出表面干沙層的厚度,影響了說明語言的準確性。再如在《向》文第4段中
“
農民常常要補種兩三次才能有點收獲
”
中的
“
點
”
能否換為
“
些
”
,答案是:
“
點
”
在此處是表示了數量較少的不定指量詞,
“
些
”
也是表示不定的數量,但其數量較
“
點
”
則多些了;因此,原文中用了
“
點
”
表示出此地農民用了艱辛的勞動才僅有一點很少的收獲,來反襯出在此地風沙的
“
游擊戰
”
造成的危害之大;而
“
些
”
這個詞就寫不出這種含義了。當然,在有些比較明顯可以刪去(或換)的情況也就另當別論了。
總之,在做現代文的閱讀題時,只要以細致而平穩的心態來應對,再加上嫻熟地掌握了以上這些解題方法,對各種題型是可迎刃而解的。另外,以上分析雖主要是針對于說明文,但是對于一般的記敘文
,議論文甚至古文的閱讀題,也可參用此法來解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09610.html
相關閱讀:認識實用類文本的文體特征與主要表現手法
探討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解題規律
閱讀測試中暗示的解答功效
現代文閱讀常用術語和答題格式表格分析
高考人物傳記復習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