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志
在今天西方文化滾滾涌入的時候,越發感覺到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在東方這片土地上,世代生息的人民,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文明。西方哲學重外在知識的索求,中國哲學重內在心靈的體驗。西方有綿長的基督教傳統,中國卻宗教觀念相對淡漠。就藝術而言,中國藝術具有與西方完全不同的觀念,當十六、十七世紀中國藝術大量傳入西方的時候,西方人驚呼這是藝術中的一個“
異數”
,一如他們將中國文化稱為異教的世界。中國藝術以表達靈動的生命為主旨,中國人氣化哲學是與西方迥異的哲學系統,藝術創造的是一個氣化宇宙。在形神哲學的導引下,中國藝術很早就追求超越形似的意趣,傳王維作《袁安臥雪圖》,畫雪意茫茫中,有芭蕉盎然地搖曳著它的綠色。脆弱的芭蕉,怎能在嚴寒的冬日出現?但中國藝術家沒有感到它的荒誕,卻體味到其中的“
妙觀逸想”
。畫馬專家趙子昂,他說他畫馬不在馬的外形,而在馬的神韻,就像東晉僧人哲學家支道林所說的:“
貧道重其神駿”
。
從總體上看,中國藝術是悠揚而纏綿的,是個凄惻的芳菲世界。我覺得,這一點和法國藝術有某種氣質上的共通。不是說中國藝術多有悲傷的情調,而是說中國藝術有深沉的把玩。中國藝術追求“
大快活”
的世界,快樂,并非是現在的“
搞樂”
,扣響心靈的清音,甚至伴著潸然清淚,何嘗不是一種靈魂的伸展,何嘗不是一種暢然的高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這真是個“
要妙宜修”
的絕美天地。
《幽雅閱讀叢書》追求的就是這樣的境界——
在喧囂中追求寧靜,在往古中追求鮮活,透過藝術的外在形式,去追尋其中所深涵的妙心。我們的民族原本不是這樣粗糙,精致玲瓏原來是中國藝術的本色,那是一種創作方式,也是一種心境。正像著名學者吳志攀先生在這套叢書的序言中所說的,好的藝術“
乃人類精神的安慰劑”
,它使人“
心情如平靜湖面上無聲滑翔的白鷺”
,中國藝術就是這樣的藝術。多的中國藝術研究的經歷,使我深感,中國藝術大都不是為藝術而藝術,而是以藝術的語言,說他們人生的處境。藝術是他們心靈的一片吉壤,他們多半是在“
落花時節”
來這里傾訴。
6
、下列關于“
中國藝術”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中國藝術是以表達靈動的生命為主旨的,具有與西方完全不同的觀念,曾被西方人看做是藝術中的一個“
異數”
。
B
、畫馬專家趙子昂說他畫馬不在馬的外形,而在馬的神韻,這體現了中國藝術追求超越形似的意趣的特 點。
C
、中國藝術不是技術,而是一種安頓心靈的藝術,它是以獨特的意象世界耕種性靈的土地。
D
、中國藝術悠揚而纏綿,多有悲傷的情調和深沉的把玩。這一點與法國藝術在氣質上完全相通。
7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
、關于王維的《袁安臥雪圖》,畫雪意茫茫中,有芭蕉盎然搖曳著它的綠色,對此西方人可能會覺得荒誕,而中國藝術家卻能體味到其中的“
妙觀逸想”
。
B
、中國藝術追求“
大快活”
的世界,是要扣響心靈的清音,雖然有時會伴著潸然清淚,卻可以使靈魂得到伸展,達到“
要妙宜修”
的絕美天地。
C
、在喧囂中追求寧靜,在往古中追求鮮活,透過藝術的外在形式,去追尋其中所深涵的妙心,這是《幽雅閱讀叢書》所追求的境界。
D
、中國藝術大都不是為藝術而藝術,而是以藝術的語言,述說藝術家們的人生的處境。他們也多半在暮春時節到“
心靈的吉壤”
中傾訴。
8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A
、畫中的一山一水,園林中的一橋一亭,那都是心靈的符號。中國藝術家只要擁有清澈澄明、曠遠超絕的心靈,就能創造出安頓心靈的作品。
B
、現在的一些藝術創作一味地追求“
搞樂”
,可能會使中國藝術喪失精致玲瓏的本色,使我們的民族變得粗糙。
C
、今天的藝術家撫弄藝術,都不是用它來搭建心靈之“
廬”
,而是只在乎它的“
市場價值”
。
D
、中國藝術“
乃人類精神的安慰劑”
,它可以使人“
心情如平靜湖面上無聲滑翔的白鷺”
,說明中國藝術是為了讓欣賞者“
安頓心靈”
而創作的。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6
、D
(第三自然段開頭“
不是說……
,而是說……”
句意在強調中國藝術在“
深沉的把玩上”
和法國藝術有“
某種”
氣質上的共通。)
7
、D
(文尾 “
他們多半是在‘
落花時節’
來這里傾訴”
,“
落花時節”
并非指“
暮春時節”
)
8
、B
(A“
只要……
就……”
,依文意前后不是充分條件關系。C“
都不是”“
只在乎”
太絕對。D“
讓欣賞者”
的說法錯誤)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10882.html
相關閱讀:高二議論文賞析閱讀:《淺議經典文化教育》閱讀答案
“藝術批評”閱讀答案
《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閱讀答案
摘編自孫燾《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閱讀答案
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