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
美麗《詩經》
《詩經》是一個謎,它有太多的秘密沒有揭開?墒,它實在太美了,使我們在殫精竭慮不勝疲憊的解謎失敗之后,仍然對它戀戀不舍。
《詩經》與我們的距離主要體現在我們對它的無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斷一點地說,有關《詩經》的現有
“
學術成果
”
大多數是出于推斷與猜測。
對很多問題我們都各持見解而互不相讓。即便有些問題看來已被
“
公認
”
,但那也正是全體的無能為力。我舉幾個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總有一個神秘出身一樣,《詩經》的出身也頗撲朔迷離。為了解答這個問題,便有了
“
采詩說
”
和
“
獻詩說
”
。班固和何休都有
“
采詩
”
之說,且都說得極有詩意。但仔細推敲他們的說法,卻并無任何歷史根據。司馬遷就沒有這種說法,《左傳》中也無這種說法。但我們卻又無力駁斥班固和何休,因為他們的說法雖然缺乏證據,卻是一個合理的推斷。更重要的是,否定這個說法,我們并不能提供一個更合理的說法。
與國風
“
采詩
”
說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來自
“
公卿至于列士
”
的
“
獻詩
”
。這種說法也只有《國語》
“
召公諫厲王
”
中的一個孤證,且這
“
公卿至于列士獻詩
”
之
“
詩
”
是否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問題。況且,就一些尖銳的諷刺之作看,像《小雅
·
十月之交》中對皇父等七個用事大臣的點名揭批,大約也不是
“
獻詩
”
的好材料。
《詩經》的搜集固然是一個問題,然而集中起來的詩,要把它按一定的規則編排成書,又是哪些人?最后畢其功的人是誰?司馬遷說此人是孔子,這當然是最好的人選,但司馬遷并沒說明他這么說的證據。這個說法也受到后人的質疑。
就《詩經》本身,它的作者是一個更大的問題,但學術界已不把它當作問題,大家一致得過且過了?箲鹎,朱東潤先生在武漢大學《文哲季刊》上對
“
國風是民歌
”
的說法提出理據充分的質疑,卻不見有什么反響。
1981
朱先生又出版《詩三百篇探故》,仍沒見什么回應。我私下認為這種尷尬其實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過且過。
上述種種學術疑問并不影響我們對《詩經》的欣賞和喜愛。正如一位絕世佳人,她吸引我們的是她的美麗和風韻,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據《世說新語》載,東晉謝安曾問子弟《詩經》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謝玄答:
“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這是《小雅
·
采薇》末章的幾句,確實很美,但如果謝太傅問我,我一定回答《陳風
·
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
忄劉兮。舒憂受兮,勞心?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月亮出來明晃晃啊,那個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條啊,我的心兒撲撲跳啊。)
我曾用
“
天堂的三個元素
”
來評述這首詩。美是一種沒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壓迫我們,但仍讓我們仰望;她不刺戮我們,但我們仍然受傷。她如此接近我們,卻又如此遠離我們;如此垂顧我們,卻又如此棄絕我們。這個美麗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說,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與月已經構成了圓滿,我們已無緣參與其間,但她如皎月瀉輝般輻射出來的美,還是灼傷了我們的心。對這澄澈圓融的境界,我們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獻與之的,也只是這顆怦然而動的心
……
明月、美人和我們的心,是這首詩的三個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們:天堂只要這三個元素就夠了。
《詩經》
305
首,美麗的詩篇觸目皆是,我只是舉了一例!对娊洝樊吘故
“
詩
”
,我們要把它當
“
詩
”
來讀。只有這樣,才能挽救被學者們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詩歌的清譽。
9
.
作者認為,
“
有關《詩經》的現有
‘
學術成果
’
大多數是出于推斷與猜測
”
。不屬于其依據的一項是( 。
A
.司馬遷和《左傳》都沒有提到
“
采詩
”
說,大、小雅中的諷刺之作應該不是
“
獻詩
”
。
B
.司馬遷雖然說到孔子是《詩經》的主編者,但沒有提供證據。
C
.《詩經》的作者是個大問題,但學術界已不把它當作問題,大家一致得過且過了。
D
.朱東潤先生對
“
國風是民歌
”
的說法提出了質疑,并且理據充分。
10
.
文中用了比較多的筆墨寫《陳風
·
月出》,對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確的一項是( 。
A
.是為了解說作者對詩歌的評價標準,美麗的詩篇必須符合
“
天堂的三個元素
”
。
B
.是為了說明《小雅
·
采薇》末章的幾句不是《詩經》中最美的,《詩經》最美的詩篇應該是《陳風
·
月出》。
C
.是為了說明對《詩經》的學術研究無關緊要,不影響我們對《詩經》的欣賞和喜愛。
D
.是為了說明《詩經》的美麗,《詩經》畢竟是
“
詩
”
,我們要把它當
“
詩
”
來讀。
11
.
根據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A
.學術界對《詩經》很多問題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代久遠,史料鮮有記載造成的。
B
.《詩經》畢竟是
“
詩
”
,只有拋開充滿疑問的學術研究,才能真正走進《詩經》美麗的境界。
C
.自古以來人們總是殫精竭慮不勝疲憊通過讀
“
詩
”
來解《詩經》的
“
謎
”
,這種不把《詩經》當
“
詩
”
來讀的現象現在依然十分嚴重。
D
.不僅僅是《詩經》,古代詩歌由于史料很少,普遍被學者們弄得面目可憎了。
參考答案:
9
【答案】
C
【解析】
C
項是一種現象,不是依據。
10
【【答案】
D
解析】 題目為
“
美麗《詩經》
”
。加上最后一段的歸結就可得出答案。
A
項
“
天堂的三個元素
”
是作者對本詩的評價,不是針對所有詩歌;
B
項作者并沒有否定《小雅
·
采薇》的美,個人喜好而已;
C
項
“
無關緊要
”
錯。
11
【答案】
A
【解析】
B
項作者并不反對對《詩經》的學術研究;
C
項在學術界存在,但說
“
現在依然十分嚴重
”
過于武斷;
D
項以偏概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10889.html
相關閱讀:“藝術批評”閱讀答案
摘編自孫燾《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閱讀答案
《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閱讀答案
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
高二議論文賞析閱讀:《淺議經典文化教育》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