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認為統治人才需要具備“德與藝”兩方面條件。從兩者的內在關系看,德是藝的思想基礎,藝是德的體現手段。德比藝是更為根本的條件。如文學寫作與道德修養的關系,道德修養是文學寫作的根本前提,“夫所謂文章者,必有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實。實之美惡,本深而末茂,形大而聲宏,行峻而言厲,心醇而氣和。”因此要像古代偉大作家一樣寫出流傳千古的文學作品,一定要特別重視道德修養,以道德修養為根底,才可能有光輝的文學作品。韓愈在教育實踐中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
韓愈認為道德根源于人性,基本內容是仁、義、禮、智、信五項道德準則。五項之中最主要的是仁義兩項。仁義是全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人有沒有道德,其區別就看他存仁義或棄仁義。仁義并非高不可攀的目標,只是實行對人類的博愛而已。道德教育以仁義為核心,有道德修養的人,必定是“內仁而外義,行高而德巨”。
韓愈從社會實際需要出發,吸收前人的道德修養理論,總結自己的修養經驗,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修養要則。“責己重以周,責人輕以約。”他主張要正確地對待自己和對待別人,協調我與人的關系。要協調關系,對自己的要求應當全面而嚴格,以鞭策自己不懈地提高道德修養,對別人的要求應當寬松而簡單,別人也就樂意為善或改過從善。而現實的情形恰好相反,一般人對別人要求求全責備,對自己要求則很低很少。他對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和危害作了分析,認為根源是怠和忌,怠者對自己沒有要求,不能提高品德修養,忌者害怕別人品德修養獲得高度評價,而對別人進行詆毀。韓愈關于責己和待人的思想,是孔丘“躬自厚而薄質于人”思想的繼承和發揮。“思省自勉”,道德修養的關鍵在于從主觀上提高認識,需要個人認真深入地反省思考。他在《進學解》中說:“行成于思,毀于隨”。德行的成就在于認真深思,毀壞就在于放任自棄。因此應當經常與道德規范進行對照而反省自己的行為,對不合仁義規范的行為,雖然沒有造成嚴重后果,也應當感到后悔,防止再犯。他認為在道德面前有君子與小人之別,不
(摘編自《中國教育思想史》)
6
.下列不屬于韓愈對“德與藝”關系的解說的一項是(
)
A
.德是藝的思想基礎,藝是德的體現手段。兩者相比,德是更為根本的條件。
B
.道德修養是文學寫作的根本前提,“夫所謂文章者,必有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實。”
C
.古代偉大作家特別重視道德修養,他們以道德修養為根底,寫出了流傳千古的文學作品。
D
.統治人才需要具備“德與藝”兩方面條件,在教育實踐中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
.仁義是實行對人類的博愛,是五項道德準則中最主要的兩項,是全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一個人有沒有道德,區別就在于這個人的內心是否存仁義。
B
.對自己的要求寬松而簡單,對別人的要求全面而嚴格,是不能正確對待自己和別人的表現,是無法協調好人際關系的,也不能提高品德修養。
C
.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在道德面前有君子與小人之別,不成為君子,便有可能落為小人,所以,要在主觀上保持一種上進心,不斷勉勵自己。
D
.如何對待過錯是一個道德修養問題,包括如何認識已經表現出來的言或行、如何認識沒表現出來的心思不正、對改正錯誤持什么態度等三個問題。
8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
.韓愈主張對自己的要求應當全面而嚴格,對別人的要求應當寬松而簡單,這是與孔丘“躬自厚而薄質于人”的思想完全一致的。
B
.韓愈在教育實踐中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原因是他為培養統治人才服務,而統治人才需要具備“德與藝”兩方面條件。
C
.韓愈說“行成于思”,“思”就是要經常與道德規范進行對照而反省自己的行為,目的是要防止再犯造成了嚴重后果的錯誤。
D
.韓愈認為沒有表現出來的心思不正也是一種過錯。
參考答案:
轉載請注明:“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
6
.
D
(不是解說二者的關系。)
7
.
C
(原文是“不成為君子,便落為小人”,說法很肯定。)
8
.
D
(
A
不是完全一致的。
B
韓愈為培養統治人才服務屬無中生有,因果關系不對。
C
防止再犯所有錯誤,而不只是造成了嚴重后果的錯誤。)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33405.html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相關閱讀:高二議論文賞析閱讀:《淺議經典文化教育》閱讀答案
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
“藝術批評”閱讀答案
摘編自孫燾《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閱讀答案
《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