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否定型選擇題解答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否定型選擇題首先是考查同學們的識記,在此類題中較多涉及的是事實,解答的關鍵是對事實的本質、原因、影響、意義、評價等有一個完整的、準確的認識。其次此類題較多地考查同學們對概念的理解,所以同學們要對歷史概念的內涵、實質有清晰的認識。第三、考查同學們的逆向,因為此題主要選擇錯誤的選項,而由于同學們習慣了選擇正確的選項,所以在習慣上不符,往往造成錯誤。
  
  否定型選擇題即要求選出不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也稱為逆向選擇題。此種題型也是多項選擇題的變異,即在中有三個備選項是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就要求將另一個不符合的選出來。該題型結構特點是在題干中有"不是""不正確""不包括""錯誤的""無關的""不屬于"等提示語。
  
  在做此類題時,要全面理解和把握歷史概念,要注意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在分析問題時要注意逆向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此類題的主要做題有:排除法,通過排除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選出符合題意的選項;推理法,若不能確定某個選項時,可以先假設此選項正確,然后再根據所學進行推理,分析其結論是否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直選法,根據自己對歷史事實的認識和理解,直接確定不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

例題:
  
  【例1】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產生了深遠的社會影響,這些影響不包括
  
  A.促進井田制的瓦解B.導致地主階級興起
  
  C.強化了周王室的統治D.引發改革變法的時代風潮
  
  【解題思路】此題的解答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一是明確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生產力的發展形成了這時期顯著的特征,即社會變革,在四個備選項中A、B、D都屬于社會變革的體現,只有C不是。二是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促使了奴隸制的瓦解,而周王室的統治正是奴隸制政權,所以不可能對它起到強化作用。
  
  【答案】C
  
  【點撥】此題是一道典型的否定式選擇題,主要是考查同學們對歷史階段特征的理解和把握。
  
  【例2】('03•天津模擬)以下關于辛亥革命意義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權利
  
  C.使資產階級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D.打擊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殖民統治,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解題思路】此題A選項中"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是錯誤的,辛亥革命只是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政體,而不是封建制度。其實在做此題時同學們只要能理解到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即可,這說明中國的封建制度尚未被推翻。
  
  【答案】A
  
  【點撥】此題主要考查同學們對歷史概念的理解能力,題中的封建制度和封建君主專制政體是兩個不同歷史概念,封建制度包括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封建的制度--君主專制政體、封建社會的思想文化制度,而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只是封建制度的一個方面。
  
  【例3】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動搖,對這一結論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A.歐共體在許多經濟領域趕上或超過美國
  
  B.西歐日本開始力求擺脫美國的控制
  
  C.美國喪失資本主義世界強國地位
  
  D.資本主義世界形成美、日、歐共體三足鼎立局面
  
  【解題思路】由于歐日經濟的發展,經濟實力增強,在外交上也開始要求獨立,這樣就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國雖然經濟實力相對下降,但它仍然是世界經濟實力最強、軍事力量最強、影響力最大的國家,所以不能認為它已喪失了世界強國的地位。
  
  【答案】C
  
  【點撥】此題主要考查同學們對歷史概念的理解能力。在做此題時只要能認真審題,不難發現選項C同題干的表述本身就是矛盾的,題干中明確地表明"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動搖",而在選項C中是"喪失資本主義世界強國地位",很顯然"動搖"和"喪失"是矛盾的。
  
  【例4】一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特點不包括
  
  A.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B.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占優勢
  
  C.輕重工業發展比例嚴重失調D.民族資本首次超過外國資本
  
  【解題思路】一戰期間是我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時期,被稱為民族工業短暫的春天,但我國民族資本同外國資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在一些主要工業部門,外國資本仍然超過民族資本。
  
  【答案】D
  
  【點撥】此題可以采用排除法,因為在本題中只有D項的內容具體并且不容易作出判斷,而A、B、C三項是我國民族工業自始至終的特點,所以可以容易地排除這三項,得出正確答案。

模擬試題:
  
  1.關于分封制的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A.分封制與井田制聯系的紐帶是土地、人口和義務
  
  B.周初分封的重要諸侯國有齊、魯、燕、衛、宋、趙
  
  C.分封制使周朝鞏固了統治,擴大了疆域
  
  D.春秋時的諸侯爭霸反映的實質問題是分封制的崩潰
  
  2.1946年和1949年的政治協商會議的相似之處不包括
  
  A.都體現了黨派平等協商精神
  
  B.都有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參加
  
  C.都具有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性質
  
  D.共產黨都發揮了重大作用
  
  3.據統計:1951年全國糧食產量比1949年增加28%,1952年比1949年增加40%,超過抗戰前最高產量的9%,據此得出的結論錯誤的是
  
  A.土地改革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B.土地改革使農業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C.土地改革加速了國民經濟的恢復
  
  D.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4.下列關于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的表述,其中不正確的是
  
  A.形成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
  
  B.亞非拉地區不同程度地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C.資本主義制度在全世界確立
  
  D.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超出了西歐北美范圍
  
  5.下列對太平天國運動的進步意義表述不正確的是
  
  A.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與崩潰
  
  B.是傳統農民戰爭的最高峰
  
  C.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D.擔負起反侵略的歷史任務
  
  6.下列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的意義表述,不正確的是
  
  A.確立了新時期的基本路線
  
  B.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C.糾正了個人崇拜的思想傾向
  
  D.打破了教條主義的思想束縛
  
  7.對下列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表述不正確的是
  
  A.社會分工擴大→私有財產出現→貧富分化→階級、國家產生
  
  B.生產力發展→私田出現→魯國出現初稅畝→井田制瓦解
  
  C.封建經濟衰退→均田制遭到破壞→租庸調制無法維持→兩稅法出現
  
  D.農業手工業發展→商品經濟活躍→機戶機工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解析】
  
  1.B此題以分封制立意,但同學們只要掌握了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這個史實,就不難作出正確判斷。
  
  2.C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形成標志是1948年民盟重建,各民主黨派同中國共產黨合作,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所以1946年時,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尚未建立。
  
  3.B1953-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農村才走上社會主義道路,而土地改革只是廢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現了農民土地所有制,但仍然是私有制。
  
  4.C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包括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和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所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并不能理解為全世界范圍內都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實際上,從來沒有在全世界范圍內完全建立資本主義制度。
  
  5.C太平天國運動是一場農民的反封建斗爭,雖然頒布了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資政新篇》,但根本沒有也不可能實行,所以不能認為它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6.A黨的基本路線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開始形成的,而關于真理標準的討論是在此次會議之前。
  
  7.C本題主要考查同學們的分析能力,要求同學們把握歷史現象內在發展過程和規律。均田制遭到破壞是由于唐朝中期封建經濟發展,土地買賣頻繁,土地兼并加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3697.html

相關閱讀: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
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
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