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題。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面前,人的力量總顯得渺小、微弱,而人類征服自然的沖動又從不會遏止。因此,無論是人類童的神話,還是今天的幻想,冥冥之中總會出現“
神”
的概念。之所以出現“
神”
而不出現“
人”,
就是因為人類認識到自身力量有限,故寄希望于超乎人甚至超乎自然的“
神”
上。這樣,借助神力既可表現出人類的一種希望、一種寄托,也可以產生心理上的一種平衡、一種慰藉,而對自身能力的認識也更近乎客觀。
于是,在渺小的人和偉大的自然面前,人類便憑借自己創造的神取得了跟自然對抗的和諧。但這種和諧表現在人的主觀理念上、表現在文學作品中,便有了不同的內涵:西方的神主宰人類的命運,中國的神被人主宰著或被人的意念支配著。由此產生了兩種不同的風格:在中國作品中,人的氣魄、精神被表現得登峰造極,大有主宰自然、扭轉乾坤之神力——
愚公最終“
移”
走了山;精衛一直填海不已,其成功已勢在必然。
而西方作品中,人就顯得格外渺小、微弱了,《老人與海》中的圣地亞哥,在自然面前總是逆來順受、任其擺布而無能為力——
老人出海仍無功而返。但作為自然的征服者,卻從不敢也從沒有在偉大的自然面前停止過自己探索的腳步,盡管這種力量很微弱,在很多的時候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甚至失去生命,他們仍不會屈從命運,仍在不斷地同自然抗爭,向自然宣戰,正如《老人與!分欣蠞O夫所說:“
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也就是說,在對待自然的問題上,中國作品看重神力,以浪漫主義的手法給人以鼓舞,充滿了樂觀、自信;西方作品看重人力,探求神力,以現實主義的手法給人類提出一個嚴竣的課題。但我們讀后卻不感到悲觀,反而會繼承一種精神,產生出一種莫明的沖動和很強的征服欲。
西方的“
神”
主宰著人的命運,因此,西方人看重個人的力量;中國的“
神”
被人主宰著,因此,中國人看重外物的利用。被神主宰的,總探求自身的解放,故探索永遠不會停止,人類自身也不斷地在自然面前獲得一定的自由。幻想主宰神的,在意念上總是勝利者,故不去或很少去探索,人也總會受制于自然而得不到解放。看重個人力量者,認為一切成功都來源于自身的努力,因此遇事多從主觀方面找原因,以通過自我的調整和努力獲得對自然的駕馭,他每走一步,無論是前進還是后退,無論是經驗還是教訓,都是一種啟示,都有助于今后的努力——
這種人比較自信,不看重外界因素的影響,“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自我奮斗是這種思維的外化。
在征服自然的行動上,西方多出于一種理性指導下的實踐,其有節、有度,不太合常理但符合實情,有很強的現實性;中國多緣于感性認識上的一種理論,沒有什么限制,雖有道理卻不符合實際,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西方人務實,崇尚實干,重物質財富的創造;中國人務虛,崇尚清淡,看重精神的作用,而很少考慮后果如何,重態度而輕能力。西方人尊重科學,崇尚理性;中國人崇拜迷信,強調感情。由此而產生不同的人才:西方出現了許多腳踏實地的實業家、科學家,中國卻培養出一大批夸夸其談而不著邊際的空想家,使我們至今仍蒙受其害。
(選自胡文正《從文學作品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看中西文化的差異》,有刪改)
1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在自然面前,人的力量雖顯得渺小,但人類從來不會屈服于自然。
B
.《愚公移山》的愚公和《老人與!返氖サ貋喐缍加缮駧椭。
C
.中國人看重神力,西方人探求神力,但都是通過自我努力駕馭自然。
D
.名言“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是東方人重視利用外物的表現。
13
.根據原文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
.以往的神話和今天的幻想都突出了“
神”
的力量,人類借助神力表現出自己的希望和寄托。
B
.精衛填海、愚公移山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們是“
神”
,大有主宰自然、扭轉乾坤的神力。
C
.圣地亞哥在不斷地同自然抗爭中最終獲得了全勝,在自然面前從未停止過自己探索的腳步。
D
.中國產生一大批空想家是因為中國人崇拜神力,看重外物和精神的作用,卻不相信自己。
14
.從文學作品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看,中西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請根據原文簡要概括。(5
分)
答: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40648.html
相關閱讀:《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閱讀答案
高二議論文賞析閱讀:《淺議經典文化教育》閱讀答案
摘編自孫燾《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閱讀答案
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
“藝術批評”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