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題。(每個
3
分,共
9
分)
近幾十來,在長江流域發現了不少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銅器時代的考古遺址。于是,有人借用一個老詞兒,稱中國的上古歷史是又一個
“
兩河文明
”
。
中國的
“
兩河
”
,比原來常說的
“
兩河
”
,即西亞的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要長大得多,兩岸也遼闊得多。中國的
“
兩河文明
”
需另有個說法。
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歷史上有蘇美爾等古老文明發祥,兩河合力澆灌,養育出燦爛成就。兩條河流在人文發展上有明顯的
“
一體化
”
特點。
中國的黃河、長江,在養育早期文明方面,很難說一體化。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與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不同,是兩大類各自成長的原始文化,互不統屬。即使到了銅器時代,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人文關系也不是那么清楚。最早何時共尊一個王權,還是個尚待研究的問題,不過顯而易見的一點是,黃河、長江的統一比西亞那兩河的統一要難得多,也偉大得多。
在中國早期國家階段,所知力量最大的王權,即夏朝和商朝,都在黃河流域。黃河流域的夏王權勢力是否曾到達長江流域,歷史學家對此多抱懷疑態度。商朝的勢力到沒到長江,本來也是否定的人多,贊成的人少,但是最近幾十來的考古發現提供了一些有利于贊成派的觀點,問題開始變得有趣。
首先是
1974
湖北黃陂盤龍城商代遺址的發現,各種銅器、陶器的風格與鄭州商朝都城遺址的相同。根據這些實物證據推測,很可能是黃河流域商朝的一支貴族率人來到這里筑城定居。如果這位貴族不是偶然來到這里,而是履行商王的一項部署,那么我們可以說黃河流域商朝的王權到了長江。
不過,盤龍城商朝據點的政治意義,必須有更實際的經濟、軍事或信仰的說明,才站得住。無端的領地擴張在商代是不應存在的。在長江流域,不斷有銅器時代的重要遺址發現,猶如驚人重筆勾勒出長江流域的銅器文明,最有名的當屬江西新干大洋州、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在考慮盤龍城商朝據點的戰略意義時,一批商周時代的銅礦遺址在長江中游的發現尤其值得注意,它可能提示著北方早期王權覬覦長江的一個重要原因。以文明特征而論,沒有銅器不成商朝,商王朝對于銅礦資源的控制一定不吝代價。所以一些考古學家推測,盤龍城商朝據點與控制長江中游的銅礦可能有關系。經濟的需求
(
銅礦
)
導致政治行為
(
諸侯據點
)
,在理論上沒有問題,在史實上也很有可能,也許黃河與長江的政治結合就是這樣開始的。
1
.聯系全文,下列對
“
另有個說法
”
含義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
A
.與西亞兩河文明比較,中國的兩河文明在人文發展史早期
“
一體化
”
的特點不明顯。
B
.中國的兩河流域不像西亞的兩河流域那樣,文化上互相統屬,政治上共尊一個王權。
C
.與西亞兩河文明比較,中國的兩河文明
“
一體化
”
過程是一個艱難的歷史過程。
D
.中國的兩河流域不像西亞的兩河流域那樣,合力澆灌,共同養育出燦爛的文化成就。
2
.下列是對
“
黃河、長江的統一比西亞那兩河的統一要難得多,也偉大得多
”
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
A
.中國兩河流域遼闊寬廣。
B
.中國兩河之間相距遙遠。
C
.黃河流域的文化與長江流域的文化各自成長,各成體系。
D
.統一不僅要有政治上的需求,而且還要有經濟上的需求。
3.
下列可作為兩河
“
共尊一個王權
”
的最重要證據的一項是(
)
3
分
A
.商王朝曾派人率部到盤龍城筑城建立據點。
B
.在湖北黃陂發現的盤龍城據點有重要戰略意義。
C
.長江流域不斷有銅器時代的重要遺址發現。
D
.長江中游地區發現了一批商朝時代的銅礦遺址。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1.B
(本文并沒有否定中國的兩河文明
“
共尊一個王權
”
的史實,只是認為中國兩河文明共尊一個王權的時間要比西亞晚,且艱難得多。)
2.D
(
A
.西亞兩河相距不遠,地理、氣候等條件也就相近,經濟因素也比較接近,因此統一難度要低于中國兩河流域。
B
.相距遙遠,政治上要加以控制,難度自然較大。
C
.西亞的文化是
“
一體化
”
的,政治上的統一自然要比文化互不統屬的中國兩河容易得多。
D.
任何地區的統一都必須具備這兩種需求,這不能成為中國兩河統一難于西亞兩河的原因。)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40656.html
相關閱讀:“藝術批評”閱讀答案
高二議論文賞析閱讀:《淺議經典文化教育》閱讀答案
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
摘編自孫燾《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閱讀答案
《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