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文化不是無根之木,而是流動的歷史”閱讀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議論文閱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3 題。 ① 文化不是無根之木,而是流動的歷史, 這種流動性 ,往往來自 現代 對 古代 的重新定義與重新解釋。從 15 世紀到 19 世紀,西方文化的不斷創新,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
~3
題。

文化不是無根之木,而是流動的歷史,這種流動性,往往來自“
現代”
對“
古代”
的重新定義與重新解釋。從15
世紀到19
世紀,西方文化的不斷創新,正是通過不斷返回自己的古典文化傳統,通過古今對話來變革政治理念、調整經濟政策、重新平衡政治秩序,最終使得自己不斷開出新意、發展壯大。

面對西方文化帶來的現代性壓力,各大古老文明都面臨痛苦的現代化轉型的任務,不僅僅來自政治和經濟上的競爭壓力,還有來自倫理和價值層面的挑戰:各大古老文明如何面對自身的傳統?當代,視西方文化為普世文明而力圖切割自身傳統的激進主義與視西方文化為欲望膨脹之禍而力圖返回自身傳統的原教旨主義,似乎都不愿意承認,傳統與日常生活交融在一起,每個時代的人都在以自己的行動和話語重新詮釋傳統。

中華文明傳承的一個基本資源是經典文獻:《四書》、《五經》、歷代史書。文明傳承的基本方法是經史互釋,經無史而不彰顯,史無經則散亂。歷代士人精英,抒發政治理想、革新政治綱領,都需要從各自面對的時代命題出發,重新解釋經典、重新解釋傳統。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不止一次遇到過必須重新解釋傳統、重新解讀經典的問題。魏晉南北朝以降,佛教思想大為盛行,使得傳統的價值理念受到極大挑戰。在思想文化領域,佛教思想對士人精英的影響廣泛。雖然不時有儒家學者排佛之論,如唐時韓愈《諫迎佛骨表》以綱常倫理、夷夏之防來否定佛學,但只能從較為淺層的現實效果來批評,無法從理論深度加以駁斥,因此,無法收拾被佛法吸引的人心。唐代藩鎮割據之后,中原秩序再度分崩離析,武人政治暴烈,文脈散落民間,重建政治秩序意味著不僅要抑制軍權,也需要復興儒家思想來收拾人心。宋時,平民士人擔綱起復興文脈之責。他們已經認識到,佛教內含著深刻的形而上學思考,而儒家思想偏于世俗,較為樸素,正是不足所在。宋儒需要完成的工作是吸收佛家思想中的思辨因素,將樸素“
三綱五常”
予以形而上學的論證,如此,才能真正說服精英、教育精英。而儒家經典中,《五經》史論較多,難以進行形而上學論述,而《四書》講心性,則可以進行思辨發揮。由此,朱熹歷時二十余重注《四書》,使得儒家重新奪回思想領導權。這場斗爭,如果從韓愈算起,歷經三百余方獲成功。

重新解釋傳統不僅體現在對經典的重新解釋中,也體現在制度設計上。明中葉以后,商業貿易勃興,中美洲白銀通過貿易不斷向中國流動,白銀資本發達,土地兼并加快,很多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嘉靖十五(1536
),大學士夏言上書請求開放民間祭祖,改變了“
禮不下庶人”
的慣例。“
禮”
向老百姓開放,在實際生活中形成了圍繞祠堂,建立大家族的經濟共同體,用祠田等來維持共同體,抵御商品經濟沖擊和流民化的趨勢。依靠宗族的力量辦學校、修路、興建小型水利、供養鰥寡孤獨。事實上,這是推動以宗族為中心的地方共同體建設,也可稱之為明代的“
社會建設”
。

中國的歷史實踐表明,對于傳統文化,應該活學活用。要做到活學活用,就得以現實問題為出發點,將傳統看做解決問題的資源和經驗,使傳統活在解釋中,活在日常生活中,活在對現實生活的不斷回應和接續傳承之中。
(節選自《文化縱橫》
第一期)
1
.聯系上下文,對第①
段“
這種流動性”
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
.西方文化的創新和發展,源于不斷地返回傳統,借古今對話來變革政治理念、調整經濟政策、重整政治秩序。
B
.中華文明傳承的一個基本資源是歷代的經典文獻,傳承的基本方法是經史互釋,經無史而不彰顯,史無經則散亂。
C
.生活中的每個時代的人都在以自己的言行重新詮釋著傳統,這是當代的激進主義和原教旨主義似乎不愿承認而已。
D
.歷代的士人精英,抒發政治理想、革新政治綱領,都需要從各自面對的時代命題出發,重新去解釋傳統文化。
2
.下列對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
.全文應是“
總分”
結構,先提出觀點,接著以具體歷史事實為例剖析論證,指明傳統文化傳承的正確途徑。
B
.①②
段先對比中西文化,進而點明了文化的流動性特征,指出當代各大文明古國在文化傳承認識上的誤區。
C
.③
段有承上啟下作用,既是對上文引述提綱挈領的概括,又自然地過渡到下文對中國文明傳承的具體剖述。
D
.④⑤
段以中國歷史發展沿革為例,分別從經典的重新解釋和制度設計兩個角度,從正反兩面論證了文章論點
3
.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
.西方文化的不斷創新、發展和壯大給各大古老文明帶來了來自政治和經濟、倫理和價值等層面的嚴峻挑戰。
B
.佛教文化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占據主導地位,唐代開始走向衰落,宋代則是儒家思想重新奪回了思想領導權。
C
.明中葉以后,依靠宗族力量建立的經濟共同體在各方面都起著積極作用,這是明代“
社會建設”
的成功范例。
D
.傳統文化是解決現實問題的資源和經驗,它只有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得到重新定義與解釋,才能保持生命力。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1
.B
【解析】答非所問,B
項說的是中華文明傳承的資源和方法。
2
.C
【解析】A
.應是“
總分總”
結構。B
.應是先點明特征再對比分析。D
.“
從正反兩面”
錯誤。
3
.B
【解析】B
項中“
佛教文化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占據主導地位,唐代開始走向衰落”
在文中無依據。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54561.html

相關閱讀:“藝術批評”閱讀答案
《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閱讀答案
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
高二議論文賞析閱讀:《淺議經典文化教育》閱讀答案
摘編自孫燾《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閱讀答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