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勇
一個數據在描述中國的深刻變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前在北京發布《社會藍皮書:
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藍皮書指出,
,中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超過50%
,中國歷史上城鎮人口首次超過鄉村人口。
這似乎足以告慰從100
多前就開始的“現代化”夢想。一日千里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終于終結了幾千來農村人口多于城鎮人口的超穩定社會結構。5000
的歷史,以人口比例改變為象征,中華民族在這里開始了拐彎。
畢竟,城鄉人口結構的改變,會傳導給經濟結構、政治結構,使一個國家不可逆地擁抱現代文明。從世界范圍,尤其是西方來看,一個國家的“現代化”軌跡大抵如此。
然而,放眼現實,這個消息并不怎么讓人高興。其城市化路徑讓人深感不安。
如果說從改革開放后,一直到20
世紀90
代末,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還基本上是工業化、商業化的結果,農村居民轉化為城市居民無論是否有制度相配套,都還是有產業結構相配套的話,那么,從21
世紀初開始,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從那時開始,在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的擴張沖動,權力對農村居民“強制城鎮化”的抱負,已經成為主角。城市的擴張迎合了官商通過占有農民土地來實現利益最大化的訴求,而農民則在這種擴張中遭到剝奪,或轉化為依賴城市利益結構,尤其是畸形的房產利益結構為生的寄生階層。
而在對農民的“強制城鎮化”中,一方面既具有政績的先驗渴望,同時也有打農民土地主意的深謀遠慮。在這種思維下,“強制城鎮化”嚴重缺乏產業結構的配套。農民確實從農村搬到了城鎮的居民小區,然而,在一切生活必需品都需要錢的情況下,往往陷入窘境。新增加的“城鎮化率”,使城市處于一種表面繁榮實際卻危險的狀態。
同時,讓人遺憾的還有,在一個到處都有“暫住證”、“居住證”之類標簽的社會里,城鄉居民并不是平等的權利主體!渡鐣{皮書》里提到,目前城鎮常住居民里有近四成是農民工。這是無根地漂浮于城鄉之間的一群。
在城鄉存在制度隔離的時代,農村社會具有為城市社會“造血”的功能。而現在雖然農村和城市所分隔的社會結構已經打破,但城市社會仍然企圖只是通過對農民工身體的“城市化”,掠取其勞動力來支撐自己的經濟結構,以及給戶籍居民分配福利。它拒斥農民工在權利上、身份上變成真正的城市居民。
可想而知,這種“城市化”是多么沒有意思,而所謂的“城市人口超過農村人口”,完全是對現有經濟結構能夠支撐農民工在城市里生存的一種錯覺。一旦經濟結構出現大問題,社會危機就不邀而至。這一幕幕,近來已經屢見不鮮。
中國用30
多的時間,以世所罕見的速度改寫了5000
的歷史。城市化的這種低劣質量,當然不是速度的過錯。但一定是某種程度上的失策。它從一開始并沒有把城鄉居民權利和福利均等化,現在仍然對已經融入城市經濟結構的人進行權利排斥。
到了下決心廢除一系列阻礙真正的城市化、阻遏國民權利平等的制度的時候了。
(選自《南風窗》,
第1
期)
12
.根據文意,下列各項中不屬于
“其城市化路徑讓人深感不安”
的原因的一項是
A
.
城市化終結了幾千來農村人口多于城鎮人口的超穩定社會結構。
B
.
我國城鎮人口超過鄉村人口并不完全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自然結果。
C
.這種城市化進程嚴重缺乏與之相配套的產業結構,潛藏著危機。
D
.
推進城市化時并沒有真正在制度上給予所有居民同等國民待遇。
答案:
A
(這一句表達的是城市化的結果,不是城市化路徑令人擔憂的原因)
13
.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
.
中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超過50%
,象征著中華民族已經實現了現代文明。
B
.
從改革開放到20
世紀90
代末,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是工業化、商業化的結果。
C
.城市的擴張雖然使農民喪失了土地,但也讓他們得到了好處,成為
了寄生階層。
D
.中國的城市化質量低劣,其原因不是速度的過錯,而是某種程度上的決策失誤。
答案:
D
(
A
原文是“
會使一個國家不可逆地擁抱現代文明”
;
B
原文是“
還基本上是
”;
C
“
讓他們得到了好處
”不合文意
)
14
.結合文章,談一談你認為當前我國應該如何推進“真正的城市化”。(
5
分)
答案要點:(
1
)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廢止“強制城鎮化”的做法;(
2
)調整產業結構,為城鎮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
3
)停止官商合謀侵占農民土地,侵害農民利益的行為;(
4
)廢除一切導致城鄉居民權利、身份不平等的制度(或:健全制度,真正給予所有居民同等國民待遇,保障他們享有平等的權利)。(
答出其中一點記
2
分,答出其中兩點記
4
分,答出任意三點,即可記滿分。不在上述要點內,但言之成理亦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59893.html
相關閱讀:《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閱讀答案
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
“藝術批評”閱讀答案
摘編自孫燾《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閱讀答案
高二議論文賞析閱讀:《淺議經典文化教育》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