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傳統社會中,誠信是做人之本,一個人一旦沒有了誠信,那么他就難以立身處世!蹲髠鳌酚涊d,“
人之所以立,信、智、勇也”
。誠信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關系,傳統文化歷來主張一個原則,“
與朋交友,言而有信”
。誠信是從商之道,是儒家普遍奉行的商業倫理,中國歷史上產生了許多著名的廉賈、義商,無一例外地都把誠信作為自己經商成功的要訣。
②
傳統誠信倫理的基本精神在今天仍具有積極的意義,作為一項普遍性倫理規范,誠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仍然值得我們繼承和弘揚。
③
誠信應成為現代人重要的個人品質。傳統誠信倫理表明,誠信不僅是社會的本體,還是人的本性,誠是天之道,也是人之道。傳統的誠信對現代社會個體失落的癥狀有直接的診療作用。因為傳統誠信是最內在、最根源的德性工夫,它要求個體對內立足于“
誠”
,堅持自我本真和獨立,不趨炎附勢,不隨波逐流;對外恪守于“
信”
,信守自己的承諾,不出爾反爾,不人云亦云。如此,獨立的人格便可凸現,個體尊嚴便可彰顯,豈不正是現實人性統一和個性張揚的有效途徑?當然,誠信作為一種道德規范,只是外在的要求,僅當作為主體的人能夠自覺地遵守它的時候,才被逐漸內化為個人的一種品德修養。因此,每個人都應該從小事做起,從細微處做起。
④
誠信應成為現代社會的基本規范。在我國古代社會,誠信不僅是調節個人行為的道德規范,而且是為大多數人所尊奉、具有普遍意義的倫理道德,F代社會更需要誠信倫理的支撐。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各種交易增多,這就對整個社會的誠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個人、單位和社會都要把誠信放在首位,作為基礎性的公共倫理規范。傳統誠信是構建現代誠信倫理的基石,現代誠信也只有在傳統誠信的基礎上才能生息和繁衍。繼承和改造傳統誠信道德,是構建現代誠信倫理精神的唯一可行之路。
⑤
以誠信重塑一個誠信社會。今天,“
誠信”
二字在社會生活中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人們都在呼喚誠信,同時也感受到自己的周遭生活誠信缺失。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處在一個社會的轉型期,即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正如《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所說,任何一次重大的社會變化,都會造成一些人心靈上喪失三種東西:共識、秩序和意義。由于缺乏共識,就會產生各種沖突;由于缺少秩序,人們的行為沒有規范;生活缺乏意義,就會因困惑而混亂。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下的某些無序和道德失范,已成為社會生活中的突出問題。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的過程中,特別需要誠信來維系,需要誠信的精神價值的支持。
⑥
重建一個誠信的社會,是現代化的要求,也是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內容之一。重建誠信道德,使誠信觀念轉化為個體社會成員的道德良心,一方面要進行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靠個人道德修養,靠每一個社會成員的道德覺悟。從這個角度而言,中國傳統誠信理念的啟示,確有在當今社會發揚光大的現實意義。
(選自《人民論壇》,
15
期)
1
.與“
誠信”
有關的內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3
分)
A
.傳統社會中,誠信不僅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立身處世之道,同時對形成良好的社會關系起到了推動作用。
B
.傳統誠信倫理的基本精神在今天仍具有積極的意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需要繼承和弘揚其精華。
C
.作為現代人重要的個人品質,誠信不僅是社會的主體,而且還是人的本性,誠是天之道,也是人之道。
D
.構建現代誠信倫理的基礎是傳統誠信,對其繼承和改造,現代誠信才能生存與發展,這是發展的必由之路。
2
.下列對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
.第①②
段首先介紹誠信是傳統社會中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從商之道,并著重論述了傳統誠信在今天的意義。
B
.第③
段承接第②
段,說明傳統誠信很重要,是最根源的德性功夫,對現代社會誠信失落的癥狀直接的診療作用。
C
.第④
段是對第③
段的深化,說明誠信應成為現代社會的基本規范,并闡述了傳統誠信與構建現代誠信理論之間的關系。
D
.第⑥
段總結全文,表明重建誠信道德任重道遠。需要道德教育與個人道德修養雙管齊下,學校教育也至關重要。
3
.下列對原文中作者的觀點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
.作者認為傳統誠信需內外兼修,對內堅持自我本真與獨立,對外則信守承諾,是最內在、最根本的德性功夫。
B
.誠信作為一種道德規范,只要我們從小事做起,從細微處做起,誠信就會被逐漸內化為我們每個人的一種品德修養。
C
.作者認為我們現在處于社會轉到期,在呼喚誠信的同時,也感覺到周圍生活缺少誠信,我們需重塑誠信社會。
D
.作者指出當前社會中的突出問題是市場經濟環境下的某些無序和道德失范,誠信的精神價值支持必不可少。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1
.C
(原文為“
誠信成為現代人重要的個人品質”
,而非“
誠信作為現代人重要的個人品質”
。)
2
.C
(A
項,據原文第②
段內容“
傳統誠信倫理的基本精神在今天仍具有積極的意義”
,有著現實意義的是“
傳統誠信倫理的基本精神”
,而非“
傳統誠信”
,且此段并未著重論述;B
項,原文是“
個體失落”
,而此處是“
誠信失落”
,不能等同。D
項,“
學校教育至關重要”
系無中生確。)
3
.B
(根據原文“
誠信作為一種道德規范,只是外在的要求,僅當作為主體的人能夠自覺地遵守它的時候,才被逐漸內化為個人的一種品德修養”
,屬于混淆因果關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59915.html
相關閱讀:“藝術批評”閱讀答案
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
摘編自孫燾《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閱讀答案
高二議論文賞析閱讀:《淺議經典文化教育》閱讀答案
《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