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玻利瓦爾:
南美洲北部地區民族獨立戰爭中最為重要的領導人,也是整個拉丁美洲反抗殖民統治的革命運動中最為杰出的領袖。為了永遠紀念這位功勛卓越的革命者,他被授予了“解放者”(ellibertador)的光榮稱號。美洲有很多城市以“玻利瓦爾”為名字來紀念他。
圣馬。
阿根廷將軍、南美西班牙殖民地獨立戰爭的領袖之一。他將南美洲南部從西班牙統治中解放,與西蒙·玻利瓦爾一道被譽為美洲的解放者,被視為國家英雄。
拉美獨立戰爭呈現的特點:
1.由北向南,由東向西的獨立過程;
2.由拉美地區土生白人領導;
3.以戰爭的形式實現獨立;
4.獨立后各國相繼建立資產階級政權,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
拉美獨立戰爭:
西屬拉美獨立戰爭大致分為兩個階段、三個戰場。
1、第一階段從1810年至1815年,西屬拉美殖民地除秘魯外,都發動武裝起義。殖民統治由于失去母國的支持,土崩瓦解。各地初步建立了獨立政權。但是,掌握運動領導權的土生白人沒有提出廣大人民群眾迫切需要的政治經濟改革綱領,也沒有動員印第安人和黑人參加革命;
各地區斗爭缺乏協作,力量分散。隨著拿破侖帝國的覆滅和西班牙波旁王朝的復辟,各地獨立政權大部分被殖民勢力摧毀。此階段主戰場在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區。墨西哥獨立運動的特點是更具群眾性。起義領導人大多為貧困農民和下級教士,使運動具有民族解放和反封建性質。
2、第二階段從1816年至1826年,獨立運動領導人吸取了前一階段失敗的經驗教訓,提出明確的革命目標和綱領,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
打破地區界限,相互配合支援,贏得最終勝利。南美北部戰場包括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和巴拿馬等地,中心在委內瑞拉。
3、西屬拉美的戰爭主要集中在三個中心地區,即墨西哥中美地區,拉普拉塔地區,及委內瑞拉地區。
1816年,玻利瓦爾在海地共和國的支持下打回委內瑞拉,宣布廢除奴隸制,許諾勝利后給參加解放斗爭的戰士分配土地。大批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種人踴躍參軍。
從1819年起,玻利瓦爾率軍翻越安第斯山,解放哥倫比亞;再回師加拉加斯,解放委內瑞拉全境;繼而解放厄瓜多爾,成立了包括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在內的“大哥倫比亞共和國”。南美北部大部分地區獲得解放。
南美南部戰場包括今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和玻利維亞等地,中心在拉普拉塔地區。西班牙殖民勢力在這一地區相對薄弱。圣馬丁認識到秘魯是西班牙統治美洲的主要堡壘,為此,他制定了一個由阿根廷西部翻越安第斯山,先解放智利,然后由海路進攻秘魯的作戰計劃。
從1817年起,圣馬丁率軍翻越終年積雪的安第斯山,解放智利。隨后由海路出擊,解放了秘魯首都和沿海地區。西班牙殖民軍退守秘魯北部。
為徹底消滅殖民軍,玻利瓦爾和圣馬丁于1822年7月在瓜亞基爾舉行單獨會晤,商討協同作戰,但未能取得一致。會晤后,圣馬丁悄然引退,玻利瓦爾承擔起解放秘魯的重任。在阿亞庫喬決戰中,玻利瓦爾軍隊決定性地打敗殖民軍。到1826年,西屬拉美獨立戰爭取得完全勝利。
玻利瓦爾采取的革命措施:
為了動員拉丁美洲廣大下層人民群眾積極投身到獨立運動中來,玻利瓦爾總結運動前期失利的經驗教訓,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其中主要有:
1816年5月23日,玻利瓦爾簽署了廢除奴隸制度的法令,宣布:“在委內瑞拉,除了那些愿意作奴隸的人以外,將不再有奴隸!
1817年,玻利瓦爾頒布一項法令,規定沒收西班牙王室和那些支持、參加反對愛國者戰爭的人的動產和不動產。共和國政府答應把沒收的土地分配給愛國軍的官兵,并且發行“地券”作為保證。
1824年三四月間,玻利瓦爾頒布法令,取消向印第安人征收人頭稅;宣布印第安人是公社土地的所有者,以便使“任何一個印第安人也不能沒有相當的一份土地”。
圣馬丁和玻利瓦爾的會見:
1822年7月25日,南美大陸的兩位革命領導人圣馬丁和玻利瓦爾在厄瓜多爾的瓜亞基爾會晤。關于這次會晤,圣馬丁曾向玻利瓦爾說:“美洲將不會忘記我們兩人相互擁抱的這一天!
他們兩人的會談是在極端秘密的狀況下舉行的,沒有任何人參加,也沒有留下任何記錄。會談進行了兩次,討論了在秘魯應該建立的政府形式,秘魯與北方之間的疆界以及軍事指揮關系等問題。由于雙方的意見分歧,他們沒有達成協議,但也沒有公開爭吵。7月27日,圣馬丁悄然離開瓜亞基爾,回到秘魯的利馬。9月22日,在利馬召集了國會,圣馬丁在國會演說,聲稱他已完成了作為軍事指揮者的任務,決定辭去秘魯政府首腦的職務。他隨即離開利馬,經智利回到阿根廷。1823年,他又離開阿根廷前往法國,1850年在法國逝世。圣馬丁和玻利瓦爾直到臨終都對這次會見保持緘默。他們會談的內容和圣馬丁引退的原因,至今仍是一個歷史之謎。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杜桑·盧維杜爾
海地:
海地原來是印第安人對整個島嶼的稱呼。哥倫布第一次航行來到這里,在島上建立了殖民地。以后西班牙主要向島嶼東部殖民,西部成為英、法海盜活動的根據地。1697年,西班牙將島嶼西部(約占全島1/3)轉讓給法國,1795年又將島嶼其余部分轉讓給法國。1804年,西部獨立,國名海地,此后海地成為這部分的專稱。
杜桑·盧維杜爾:
1791年,法屬殖民地海地爆發起義。杜!けR維杜爾領導海地人民廢除奴隸制。1804年,海地獨立,成為拉丁美洲第一個獨立國家。1810年,墨西哥在伊達爾哥領導下,同西班牙殖民者抗爭,取得獨立。
拉美獨立運動同美國獨立戰爭的異同:
1、相同點:
(1)背景:北美和拉美獨立革命都在經濟發展、民族民主意識增強、啟蒙思想影響下爆發的;
(2)目的:都要求擺脫殖民統治,爭取國家獨立,發展經濟;
(3)特點:都以小抗大,以弱勝強;
(4)性質:都是以獨立戰爭形式出現的資產階級革命。
2、不同點:
(1)范圍:美國獨立戰爭只局限于北美13個州,而拉美獨立革命席卷整個拉丁美洲;
(2)領導者:美國獨立戰爭中,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結成聯盟,起了領導作用;而拉美的資產階級力量很弱,只是作為一股力量參加了運動,運動的領導權掌握在土生白人地主的手中;
(3)影響:美國獨立戰爭對法國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獨立革命起了重大推動作用,美國贏得了徹底獨立,也為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而拉美國家則面臨著新的殖民主義威脅,國內是封建莊園經濟和獨裁統治的普遍存在,資本主義發展困難重重。
海地獨立:
海地位于加勒比海第二大島圣多明各島的西部,原是西班牙殖民地,1697年后被法國占領,逐步發展成為法國海外最富庶的殖民地。
海地黑人曾多次發動反對法國殖民者民族壓迫和種族歧視的起義。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1791年8月杜桑·盧維杜爾領導黑人奴隸,在“爭取自由”、“寧死不當奴隸”的口號下起義,并很快控制了海地大部分領土。
1793年,西班牙打著“支持解放黑奴”的旗號,派軍隊從島的東部侵入。杜桑識破西班牙妄圖霸占海地的陰謀,趕走干涉軍。英國也借口法國種植園主求助,派軍隊從島的西部登陸。杜桑起義軍越戰越勇,迫使英國殖民軍投降。
1801年杜桑建立以他為首的政府,聲明海地獨立;頒布憲法,宣布廢除奴隸制。拿破侖奪取法國政權后,試圖重建法蘭西殖民帝國。1802年三萬法國遠征軍侵入海地,誘捕并殺害杜桑。海地人民更加頑強地戰斗,贏得最后勝利。
1804年海地正式宣告獨立。海地獨立樹立了小國打敗大國、奴隸自己解放自己的光輝榜樣,極大地鼓舞了整個拉丁美洲人民爭取獨立自由的斗爭。
拉美獨立運動爆發的背景:
1、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占領除巴西以外的拉丁美洲,葡萄牙占領巴西;
2、殘酷的殖民統治和經濟掠奪;
3、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拉美獨立戰爭的影響:
1、拉美地區大部分國家獨立,擺脫殖民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政權,對日后各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這是拉美地區的一次民族大解放運動,給與歐洲殖民者以沉重的打擊;
3、拉美地區的民族解放斗爭的勝利,激勵了世界其他地區的人民;
4、拉美地區的革命具有不徹底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例如軍閥性質的考迪羅制度,為日后的進一步革命埋下了伏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85252.html
相關閱讀: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
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
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