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歷史學是人類文明的軌跡。小編準備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專項練習,希望你喜歡。
一、選擇題(本題共20小題,每小題2.5分,共50分)
1. 1498年5月20日,一支歐洲船隊航行到印度南部大商港卡里庫特。下列相關的推斷正確的是( )。
A.這支船隊的船員是第一批到達亞洲的歐洲人
B.該船隊是在兩班牙王室支持下進行遠洋航行的
C.拓展海外殖民地是支撐他們遠洋航行的精神支柱
D.他們開辟了從歐洲繞過好望角到達亞洲的新航線
2.有一篇文章這樣寫道:1492年10月12日發現新大陸的消息傳遍整個西班牙以后,他便成了聞名全國的英雄。當他返回西班牙時,國王和王后以最高的禮儀迎接他,并在宮內設宴招待。文中的英雄是指( )。
A.迪亞士 B.達伽馬 C.哥倫布 D.麥哲倫
3.梁啟超在《祖國大航海家鄭和》中說:何以哥氏(指哥倫布)、維氏(指達伽馬)之績,能使全世界劃然開一新紀元,而鄭君(指鄭和)之烈,隨鄭君之沒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話最能從根本上解決梁啟超的困惑( )。
A.中國人缺乏持久探險、創新的精神
B.支撐東西方航;顒拥慕洕螒B存在著巨大差異
C.鄭和船隊缺乏強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D.西方擁有更加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更加強大的武裝力量
4. 1524年,西班牙人說:以前我們在世界的邊緣,現在在它的中央了,這給我們的命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西班牙成為世界商貿中心 B.西班牙成為殖民大帝國,掠得巨額財富
C.西班牙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D.西班牙打敗荷蘭,掌握世界殖民霸權
5. 17世紀時荷蘭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業殖民帝國。當時荷蘭在亞洲擁有的殖民地有( )。
①好望角②新阿姆斯特丹 ③馬六甲④巴達維亞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C.③④
6.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資本主義市場為框架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這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包括( )。
①國際貿易的發展②人口和資本的流動③武力威逼④工業革命的推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觀察右圖,從圖中可以獲得的歷史信息是( )
A.英國逐漸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國家
B.英國是世界上對外輸出資本最多的國家
C.英國已逐步取得世界工廠的地位
D.工業革命促使英國的資本總額迅速增加
8.人被打上烙印像牲畜一樣,被關在陰暗的地下室/只有經過永別之門,才能離開牢獄/許多人死在航程上──不愿意/被送到另一個國家,賣給另一個奴隸主/跳進海里,滋養了大群的鯊魚。此詩主要反映了近代西方殖民者( )。
A.進行罪惡的奴隸貿易的情景 B.從事可恥的鴉片貿易的情景
C.對印第安人實行種族滅絕的情景 D.開辟新航路的情景
9.對下列圖示敘述錯誤的一項是( )。
圖一 傳統農業時代
圖二 現代工業時代
圖三 知識經濟時代
三種不同時代的經濟結構比較示意圖
A.圖一的經濟結構是在英國工業革命后形成的
B.圖二的經濟結構是第一、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
C.當今世界正在形成圖三的經濟結構
D.經濟結構演變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
10.觀察右圖,圖中機器的出現( )。
A.引起了毛紡織業中發明機器的浪潮
B.標志著工業革命的完成
C.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
D.說明現代工廠制度已經建立
11.觀察右圖,①、②、③、④四條曲線代表的是四個國家的世界制造業產值,這四個國家分別是( )。
A.中國、美國、英國、德國 B.中國、英國、德國、美國
C.英國、德國、中國、美國 D.中國、英國、美國、德國
12. 19世紀中期的一位英國記者報道:沒有一個曼徹斯特的工人沒有鐘表,這是他們須臾不可離開的東西(他們)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蘭機械,有一個忙碌的擺,在整個世界面前公開而公正地擺動著。這一材料表明,當時的曼徹斯特( )。
A.鐘表工業非常發達 B.工廠紀律嚴格
C.工人消費水平較高 D.貧富差距縮小
13.一位生活在l9世紀末的德國人介紹了他的生活情景,其中與史實不符的是( )。
A.乘汽車在馬路上奔馳 B.他經常乘坐飛機外出旅游
C.他家安裝了電燈 D.電話成為重要的通訊工具
14. 1901年,英國人威廉斯蒂德曾說:早晨,一個普通人從新英格蘭制造的床單上起身,使用楊基保險剃刀刮胡子,在穿著北卡羅來納短襪的腳上套上波士頓靴子,扣緊康涅狄格吊帶(注:材料所涉均為美國地名)從這段話可以推斷出( )。
A.英國民眾的日常生活用品主要來自殖民侵略
B.英國制造的工業產品在世界范圍已失去市場
C.美國制造的工業產品表現出強勁市場占有力
D.美國已完全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
15.博物館陳列著三張圖片。下列按圖片順序對應的信息,不準確的一組是( )。
圖1珍妮紡紗機
圖2早期機車
圖3早期汽車
A.哈格里夫斯、史蒂芬孫、卡爾本茨
B.人工動力、蒸汽動力、燃油動力
C.18世紀60年代、19世紀初、19世紀60年代
D.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
16.《歐洲經濟史》描述了18世紀中期以來歐洲某些地區的現象,貴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財富日益增長的資產階級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戰。雖然他們有時被人輕蔑地說成是暴發戶,但是,他們的購買力形成了他們自己的竟相仿效的基礎。這段描述說明( )。
A.工業革命已經影響到社會生活 B.啟蒙思想的傳播消除了人們的等級觀念
C.政治革命使封建貴族告別了昔日生活 D.科技進步降低了生產成本,物價相對低廉
17.下圖是世界上第一列火車和第一架飛機的歷史圖片。它們當時使用的發動機分別是( )。
A.柴油機和汽油機 B.蒸汽機和電動機
C.蒸汽機和內燃機 D.內燃機和電動機
18.某論文把巴拿馬運河開通、印度向英國出口棉花、華工赴美參與修建鐵路、法國向俄國輸出資本等作為重要證據。該論文的主題最可能是( )。
A.美國經濟的崛起 B.工業革命在歐洲的擴散
C.英國世界工廠地位的確立 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
19.下列關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
A.最終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 B.資本主義的擴張和開放性是其形成的根源
C.以歐美工業國為主導 D.是一種相對公平的世界經濟體系
20.西歐出現了與歐亞乃至全球傳統農業文明有著本質差別的一種新的充滿活力、擴張性的文明。歐洲用了4個世紀(1500~1900年)建立起其在世界范圍的統治,而過了50年這種統治就土崩瓦解。對材料中文明的擴張性的正確理解是( )。
A.工業文明在世界范圍內擴展 B.工業革命促進資本主義發展
C.資產階級革命改變世界歷史 D.歐洲國家最終確立世界霸權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第21題18分,第22題18分,第23題14分,共50分)
21.分析下列地圖:
新興西方的世界(1763年)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請回答:
(1)依據上圖,可以看出,到1763年,歐洲主導了世界貿易。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當時歐洲為什么能夠主導世界貿易?(4分)
(2)試從商品交換和貿易性質兩個方面,指出歐洲與非洲、美洲,歐洲與中國之間的貿易有何不同?(8分)
(3)這一時期的世界貿易,對歐洲、非洲、美洲、中國分別產生了什么影響?(6分)
2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4~1856年英國進出口貿易統計表
材料二下圖是英國海外投資的示意圖
材料三 日不落帝國在一定意義上是英國的工業家、企業主開創的,而不是殖民軍隊和海軍將領們通過征服締造的。
請回答:
(1)從材料一中可以得到哪些表層信息和深層歷史信息?(6分)
(2)從材料二中的圖表,你能提取哪些信息?(3分)
(3)材料一、二分別反映出英國不同歷史時期經濟侵略的什么特點?(3分)
(4)你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含義?(6分)
2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航路開辟后,人類的商業活動開始在全球范圍內開展,人類的經濟活動由于世界市場的出現而第一次被廣泛地聯系在一起,而西歐國家對殖民地財富、資源、勞動力的暴力掠奪,是歐洲發展和興旺的重要條件,也是亞非拉災難的根源。
材料二隨著蒸汽機的發明和不斷完善,到1784年蒸汽機作為一種動力機,不但在紡織、采礦業中得到廣泛的應用,而且還被推廣應用到交通運輸、冶金、機械、化工等一系列工業部門,使社會生產力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發展,出現了蒸汽機時代的技術革命。
材料三電力時代主要體現在動力傳輸與信息傳輸兩個方面。與動力傳輸相關聯,出現了大型發電機、高壓輸電網、各種各樣的電動機和照明電燈。與信息傳輸相關聯,出現了電報、電話和無線電通訊。這些偉大的發明使人類的生活進入了一個更光明、更美好的新時期。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指出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并分析形成這一途徑的根本原因。(2分)
(2)依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兩次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產生的影響。(6分)
(3)你是怎樣看待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6分)
參考答案
1.解析:由題干中的時間1498年、地點印度南部大商港卡里庫特可推知這是從歐洲繞過好望角到達亞洲的新航線。
答案:D
2.解析:通過材料1492年發現新大陸西班牙可知,英雄是指哥倫布。
答案:C
3.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以排除掉A、C兩項,從當時的規模和技術來看。西方的航海也并不比鄭和先進,因此排除掉D項。造成兩次遠洋航海不同影響的根本原因是兩次航海活動是基于不同的經濟形態。當時的中國依然是自然經濟,而新航路的驅動力則是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故B項為正確答案。
答案:B
4.解析:1524年全球航行已完成,世界的商路由地中海移至大西洋沿岸,西班牙成為世界商貿中心。
答案:A
5.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教材基礎史實的識記能力。①在非洲,②在美洲,③④在亞洲。
答案:D
6.解析:本題考查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過程中重大事件的識記與理解。①②③④均符合題意。
答案:D
7.解析:17501865年正是英國的工業革命時期,巨大的市場和極大的商品生產能力使英國迅速積累起巨額的物質財富,資本總額迅速增加。
答案:D
8.A
9.解析:解答本題宜用直選法。傳統農業時代是指工業革命以前的時代,由此可判斷A說法錯誤,符合題意。
答案:A
10.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識圖能力。圖中機器是珍妮紡紗機,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
答案:C
11.解析:注意幾個關鍵時間點:工業革命前中國生產力最先進,第一次工業革命后,英國成為世界的工廠,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居世界首位。D項正確。
答案:D
12.B
13.解析:飛機是20世紀初美國的萊特兄弟研制成功的,故B項與題干時間不符。
答案:B
14.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經過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國工業發展迅速,工業品銷往全世界。
答案:C
15.解析:汽車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因此,C項中,19世紀60年代不正確。
答案:C
16.A
17.解析:火車機車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產物,使用的是蒸汽機車。飛機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使用的是內燃機。
答案:C
18.解析:論文提供的證據分別為:巴拿馬運河的開通是技術輸出;印度向英國出口棉花是商品的流動;華工赴美修建鐵路為人員流動;法國向俄國輸出資本屬于資本的流動,總結以上描述,題目反映的是技術、商品、人員、資本在世界范圍的自由流動,是對世界市場狀況的描述。所以正確答案是D項。
答案:D
19.解析:易錯選B項,原因主要是簡單認為兩次工業革命是世界市場形成的根源,未做進一步分析,沒有理解兩次工業革命發生的必然性。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應注意對知識全面掌握,對現象做辯證分析。
答案:D
20.解析:擴張性文明是相對于農業文明而言的,一般情況下是指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它包括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
答案:A
21.(1)歐洲開辟了新航路,擁有廣大的殖民地(殖民擴張),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推動。
(2)商品交換:歐洲與非洲、美洲之間開展三角貿易。歐洲用制造品換取非洲的奴隸,再用奴隸換取美洲的金銀、棉花、煙草、毛皮、魚。歐洲與中國:歐洲用賺取的金銀換取中國的絲綢、茶葉。貿易性質:歐洲與非洲、美洲的貿易主要是掠奪性的殖民貿易;歐洲與中國的貿易是正當貿易。
(3)對歐洲: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奠定了歐洲在世界貿易中的主導地位。對非洲:非洲喪失大量青壯勞動力,造成非洲長期貧困。對美洲:促進了美洲的開發。對中國:白銀大量流人中國,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增強了中國的國力)。
22.(1)表層信息:從國外大量進口原料和食品,向海外大量銷售工業制造品;深層歷史信息:說明英國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經濟上嚴重依賴殖民地的原料和市場。
(2)信息:海外投資逐年增加,尤其是20世紀初增長迅猛。
(3)侵略特點:商品輸出,資本輸出。
(4)理解:工業革命后,蒸汽機代替手工生產,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資產階級迫切需要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英國走上大規模對外擴張的道路,以炮艦打開各國大門,將其納入英國殖民體系。
23.解析:本題考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的建立過程、途徑、原因和影響。第(1)、(2)問注意結合材料所給內容進行分析。第(3)問評價世界市場體系的形成時要注意其雙重性。
答案:(1殖民擴張與掠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與發展的推動。
(2)數量巨大、種類繁多的產品,交通運輸的改進和通訊技術的發明,為世界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先進的物質條件;國際分工日益明顯;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促使資本主義工業國到世界各地搶占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把許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卷入了世界資本主義市場體系。
(3)它使世界形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加強了世界各國的聯系;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客觀上沖擊了亞、非、拉地區落后的社會經濟體制,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方式;給亞、非、拉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使世界形成了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專項練習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91650.html
相關閱讀: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
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
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