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啟發式教學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運用啟發式教學有許多優點。首先,運用啟發式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其次,運用啟發式教學能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訓練,并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再次,運用啟發式教學可以使學生在積極參與下,從提出問題開始,到形成概念為止,始終處于探究情景中,以極大的學習興趣獲取知識,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目前一些啟發式教學局限于教學方法改革,忽視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整體配套定位和設計,注入式教學思想和方法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從而制約啟發式教學的活力和效率,使教學中"雙邊活動"或流于形式,成為公開課的"樣板",或成為常規教學中教師輕松偷閑的借口。由此導致這種啟發式教學與素質教育目標南轅北轍、背道而馳。

達維多夫說:"要解決現代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歸根結底是通過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設計改變思維類型。"顯然,在教學改革這個整體行為中,教學目標的定位和設計是基礎,教學內容的處理和設計是核心,教學結構、過程和方法的選用和設計是手段。啟發式教學應該以素質教育目標為基礎,推導出相應的教學內容設計和教學結構、過程、方法設定的有機整體。近兩年來,我們針對啟發式教學實踐的片面性,加強啟發式教學的整體改革探索,結果表明:"激、啟、發、疏"的啟發式教學能較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目標,達到內容、形式和目標的有機統一。

激,即激趣,激活。教師通過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揭示該課知識的社會實踐意義,喚起學生的學習欲望。這一階段可直接作為新課導入,也可以設計在新課導入和新知識學習之間的過渡,但它絕不等同于導入過程,而是啟發式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第一步,因為它直接牽動學生發現、探索問題的興趣。這一階段從教育教學目標上否定以傳授知識為目標的注入式教學,變教師講授知識為學生探求知識,把教學基點定在發展思維和培養能力方面;從教學內容上講,教師創設的情境和呈現的社會實踐必須與教學重點內容相關聯,最好不是結論性答案,而是在基本結論的一定范圍內留有余地,以便充分發展學生探索問題的能力;從教學結構上講,這一階段以學生觀察、聯想活動為主,教師通過媒體顯示或實物呈現,剌激學生的學習興奮點。

啟,即開導,啟迪。通過啟發式教學模式的第一階段,學生基本能進入有意義學習的心理過程,但千萬不要以為直接講授知識的時機已經成熟,否則,將截斷學生的思維和能力發展過程。教師應當承接第一階段給學生呈現的與教學重點相關聯的內容,通過精要、生動的講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導學生逐步接近知識結構。教師講授知識的高超藝術和水平不在于如何準確、完整、系統地把知識交給學生,而在于能否根據學生個性發展特點,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讓學生沿著思維階梯,在教師有效引導下,自覺地發現、掌握知識,從而調動他們潛在的勇氣、膽識,培養他們的能力。在教學結構上,該階段表現為通過教師的非定性講述,勾勒出知識結構的模糊概貌。學生學習形式是被動的,但在思維活動中,仍然居于有意義的、主動地位。

發,即發散、發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覺、主動地叩開知識的大門,但如何掌握知識的內涵,把握知識的構成,還要靠學生發揮認知能力,積極、努力地進行自我探索。在教學結構上,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形成一種合作關系,既可以是師生之間的個別或群體討論與對話,又可以表現為學生之間的個別或群體討論與對話。這一過程是啟發式教學模式的靈魂,教師要盡可能有意制造認知過程中的障礙,如提供正反兩方面的立論,故意誤導等,從而使學生在迂回曲折、歷經坎坷的多向思維之后獲取知識。在教學技巧上,教師要尊重持不同觀點或者錯誤觀點的學生,保護好他們的積極性。

疏,即疏導,疏理。在經過激、啟、發三個階段之后,教師要抓住學生急于鑒別自己探索結果的心理,回到主導地位中,剖析錯漏,歸納、推導出正確結論,具體、準確、系統地講述知識的內涵和構成。這一過程帶有總結性質,與傳統教學總結不同的是,教師不是對自己的分段講述進行自我總結,而是在學生自我發展的基礎上,通過疏理學生的認知結果,推導出結論。由于學生思維主動性的貫穿和滲透,教學結構表現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能動作用的有機統一。情況允許的話,教學結論最好能緊扣教學階段提供給學生的材料,溫故而知新。

運用"激、啟、發、疏"的啟發式教學,必須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1.從教師的功能看,教師必須轉變備課只熟悉教參和教材,上課"照本宣科"的輕備課、重授課的教學思路,確立重備課、活課堂的教學思路。課程標準和教材規定的教學內容,僅為教師提供了教學基本線索,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不僅要熟悉教學內容,而且要著重掌握課程標準規定的學生認知和能力培養目標。圍繞這一目標,廣泛搜集現實材料,設定使用的媒體和教學方法,并使之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扎實、科學、全面的備課將使課堂教學厚積薄發、游刃有余。從這個層面看,教師備課的工作量要遠遠超過上課的工作量。

2."激、啟、發、疏"的啟發式教學是對"講、記、背、考"的注入式教學在目標、內容、形式及手段上的根本否定和變革,但它并非一種機械的課堂教學模式,而是一種基本的教學思維模式。談話法、討論法、發現法、情境教學法、愉快教學法等各種具體教學方法的有機穿插,將使這種教學模式更充實和豐滿。

3.必須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多媒體教學的基本特點是信息容量大,表現手段形象、直觀、生動、有感染力,概括性強,能調動學生多種感覺器官。這些特點都能在啟發式教學中有效發揮出來,體現素質教育目標。

4.在激、啟、發、疏四個不同教學階段,注意師生角色變換和銜接。在"激"教學階段,教師通過媒體呈現資料或事實,學生進行思考或聯想,學生處于主動角色位置。在"啟"教學階段,教師通過講析,拉近資料或事實與教學內容的聯系,勾勒出知識結構的輪廓,教師處于主動角色位置。在"發"教學階段,不僅學生通過思維活動處于主動角色位置,而且教師通過參與學生的活動,和學生同樣處于主動角色位置。在"疏"教學階段,教師進行疏理、歸納,處于主動角色位置。整個教學S活動呈現出以學生主體活動為主線、以教師主導為輔線的動態構成。

中學歷史教學中運用啟發式教學還不完善,還需不斷充實。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歷史教師應將學生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有機結合起來,使其潛能得到發揮,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鍛煉、提高,培養學生一生受益的自主探究能力。有理由相信只要廣大教師在平時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主動探究能力,那么一定能培養出大量高素質創新人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713570.html

相關閱讀: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
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
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