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也稱個性,反映著個人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它包含個人的知識、能力、情感、意志、興趣、動機和信念等多種因素。在素質教育中,人格居于核心地位。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優秀的性格和鋼鐵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學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人格的偉大。"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不僅要有健康的體魄、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而且要有高尚、健全的人格。歷史學科是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的良好載體。我在歷史教學中從以下三方面注重滲透學生的人格教育。
一、挖掘教材,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人格教育。
歷史教材中。有鮮活的歷史人物,有生動的歷史故事。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歷史教材中所蘊含的人格教育素材來感染學生,不斷對學生進行人格熏陶和激勵,用歷史凈化學生的靈魂,陶冶學生的情操,樹立明確的是非標準、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推動學生建塑和完善人格。例如,在講述"西安事變"內容時,指出西安事變的主角——身為國民黨高級將領的張學良和楊虎城,置個人安危于不顧,以民族大業為重,毅然發動西安事變,順應抗日形勢的發展,使西安事變成為中國歷史發展方向轉換的樞紐,體現了他們強烈的民族情感和無畏精神,從而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愛憎觀、道德觀、英雄觀的教育。再如介紹司馬遷被處酷刑,卻忍辱負重,以極大的毅力寫成《史記》。鑒真為弘揚佛法,五次東渡日本均無成功,自己也因患眼病。雙目失明。但矢志不渝。66歲時第六次東渡成功。這些事跡,有助于學生頑強意志的人格培養。介紹居里夫人,讓學生了解這位偉大的女科學家是怎樣以自己的勤奮,在物理學和化學領域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從而學習居里夫人那種為追求科學真理而勇于獻身的求知態度。在教學中,還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加強歷史事件的縱橫向聯系和比較,準確理解和把握歷史材料和人物言論的深層含義,拓寬思維的廣度,加深思維的深度。
二、改進教法,在學習方式上滲透人格教育。
歷史學習方式應變接受性學習為自主性、探索性、研究性學習。自主的學習方式,目的是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他們在自我發現、自我創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起解決問題的信心,這樣就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勇敢、勇于挑戰和善于選擇的人格特征。如筆者在"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的教學中,讓學生以自主性學習方式,思考"齊桓公為什么得以首先稱霸"的幾個理由,讓學生課前自學,收集資料,對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和判斷,完成對思考問題的初步分析,提出自己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在自主性思考、小組交流的基礎上,每個學生都能充分展示并交流自己的研究結果,暢談自己對問題的認識。深入解析問題的理由。這樣,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增添了獨立解決問題的勇氣和信心。
優良的人格,需要反復地磨煉、修正和健全。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年齡層次、心理特點,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對學生的人格建塑。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作用。強烈的獨立生活、學習和工作意識是當今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傾向。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及有關的歷史資料。逐步培養他們獨立捕捉觀點和信息、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教師還應適當讓學生對歷史事件和人物進行評價,對有關人物活動、歷史題材的藝術作品進行專題評述。學生自己設計圖表、整理知識、構筑知識框架,有利于促進他們形成努力探究科學知識的獨立人格。
三、搜集資料,在課外活動中滲透人格教育。
歷史課外活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寫歷史小論文、參觀展覽、閱讀課外書籍,等等。比如,在學習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后,有些學生對"為什么中國雖是火藥發明并率先使用火器的國家,到了近代,火器的發展卻落后于西方國家"的問題產生了興趣。筆者提議不妨把它作為一個課外興趣題進行思考。有些學生通過查閱軍事書籍、上網查找資料。最終得出了結論。也意識到了自己肩上擔負著進一步增強我國國防科技實力的歷史使命。
歷史教學通過課外活動還可以營造競爭氣氛,培養學生勇為人先的優良品格。競爭意識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劑良藥,是推動個體戰勝自我、超越他人的精神動力?梢赃m當組織歷史知識搶答賽、收集講述有關歷史故事的成語,如"退避三舍"、"聞雞起舞"、"揭竿而起"、"破釜沉舟"、"臥薪嘗膽",等等。讓學生深受教育;開展專項歷史資料的搜集、展覽、評比活動,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和興趣。調動他們積極向上、勇為人先的內在能動性,幫助學生形成敢于拼搏的人格品質,以推動他們人格的不斷完善。
總之,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只要教師潛心研究,充分利用大量的人格教育素材,采取恰當的教學方法,開展多種教育教學活動,對學生施加人格影響,是可以提高對學生的人格教育效果的,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構建起優良人格。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718803.html
相關閱讀: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
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
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