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新課應該是由導入新課、講授新課、結尾(小結)三個環節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然而結尾工作往往是課堂教學中常被忽略的一個教學環節。有些教師要么因為對教學內容缺乏整體的把握,常常是隨興地講到哪算哪,根本沒有課堂結尾,要么因為時間把握不準沒時間做結尾,要么是把按板書提綱重復一遍形式化的當做結尾。其實,要想真正做到讓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在學生心中余音繞梁、入木三分,必須講究結尾技巧與藝術。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既要對所授知識進行梳理、概括、深化,又要對整個課堂教學情況作出科學的總結和評價,還要與后面的教學內容建立某種聯系,進行適當的溝通。此外,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看,當課堂教學進入結尾階段,正是學生感到最疲倦、注意力最分散、效率最為低下的時候,最需要介入有效地刺激來保持學生學習興趣的延續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千方百計地營造一種"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結尾佳境,從而使結尾在整個課堂教學中產生一種"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的作用,拓寬延伸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
下面,筆者結合實際教學,談談課堂教學實踐中有效結尾的一些粗淺認識和不成熟的做法。
一、精煉語言,提綱挈領
課堂教學是一個將知識像網一樣逐漸鋪開的過程,在學生認真研讀教學內容并對一些問題作了深入思考的基礎上,讓教師在結尾環節中運用巧妙的構思和簡潔扼要的語言收起這張網。精煉結束語言,提綱挈領,稍加點化,則可引起學生的強烈共鳴,進而能更深刻地去感知教材和理解知識。如在選修4"社會主義國家的締造者列寧"這一節課的最后,我精心設計了如下的小結:關于列寧一生重要貢獻,可以概括為"四個一工程",即"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主義,一個政策",具體地講,"一個政黨"指的是締造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黨,"一個國家"指的是領導十月革命創立社會主義俄國,"一個主義"指的是發展馬克思主義形成列寧主義,"一個政策"指的是實行新經濟政策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四個一工程"的作用生動形象地概括了列寧重要貢獻,使學生得以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這樣的小結,既注重了知識的系統性,又突出了教學的重點,收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聯系熱點,學以致用
以史為鑒是歷史課的根本與靈魂所在,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觀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歷史課教學的著力點所在。如在必修2"羅斯福新政"這一課時教學的最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探究共享題:如果你是現任美國總統奧巴馬,你將如何借鑒當年羅斯福新政的措施來面對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從救濟貧民這一角度談談中國如何在民生問題上借鑒?又如在必修2"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一課的結尾中可以把歷史與現實相結合出一道材料題:2006年9月15日,世界著名商業雜志《福布斯》中文版在成都正式公布了2006"中國內地最佳商業城市百強排行榜"名單。浙江省共有19個大中小城市入選,入選城市數量位居全國第一,且城市排名比較靠前的,具體如下表:
根據以上材料回答:
(1)你認為目前浙江商業繁榮的原因有哪些?
(2)請談談你對未來浙江商業發展的看法與建議?
由于案例大多來自學生身邊、當今生活和電視、報紙等大眾傳媒,學生都比較感興趣,討論也比較熱烈。所以,通過理論聯系實際,既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又鍛煉了觀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讓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三、巧設懸念,激發探究
針對一些連續性比較強的章節,結尾時,教師可以提出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巧設懸念,讓學生感到言而未盡時收住話題,讓他們帶著疑問和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結束本節課的學習,從而引發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究、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如在必修1的"民主政治的搖籃——古代希臘"一節,結尾時可問"古代希臘作為民主政治的搖籃,公民享有言論自由參政議政的權利,可作為著名先賢、思想家蘇格拉底卻為何因為堅信言論自由堅持真理而被判死刑?這反映了古希臘的民主有何局限性?"通過這樣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的設置,既引發了學生的發散想象,又激發了學生對于下一節古希臘的代表城邦——雅典民主全面認識的學習探究興趣與熱情,為新課學習創造了良好的心理環境與學習心智。為此對于下一節課的內容,如果能在本節課的結尾提出,一方面能做到自然銜接,承上啟下,另一方面則能讓學生帶著強烈的問題意識與探究的濃厚興趣進入下一節課的學習,有時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四、首尾照應,解疑答難
導入環節,巧設情境提出問題設置懸念,課堂結尾時,不忘引導學生用剛學到的知識,分析解決上課開始時提出的問題,消除懸念。這一結尾方式,既能呼應課首,注重課堂的完整性與系統性,又能鞏固和深化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例如在講授選修4"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康熙"一節中先讓學生看幾首摘自康熙在不同時期的詩句:
1."洱海昆池道路難,捷書夜半到長安。"
——《滇平》
2."海隅久念蒼生困,耕鑿從今九壤同。"
——《中秋日聞海上捷音》
3."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
——《瀚海》
問他們能否說出這三句詩所涉及的地點?憑以往所知的歷史知識能否說出相應歷史事件?大多學生不可能全部講出,然后帶著這一問題,進入本節課的學習。課堂結尾時,引導學生用本節課所學的關于康熙所作的貢獻方面去分析解決上述問題,學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這三句詩分別描述的是平三藩、收臺灣以及平定準噶爾部,進而教師總結讓學生認識到康熙在反對分裂、維護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推動中華民族發展上作出的貢獻。這種結尾使學生在知識的應用中享受到解決問題的樂趣,同時也為后續內容的學習帶來積極的影響。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732639.html
相關閱讀: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
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
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