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教學立意”-讓學生擁有多維歷史視角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唐代詩人杜牧說,"文以意為先",意思是要用立意或靈魂來主導文章的脈絡與走向,最終寫成的文章才能具有強烈的整體感。清代的思想家王夫之亦從反面論述了這個道理:"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意"在中國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貫穿于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教學立意是一節課的靈魂和核心,通過確立不同的教學立意,引導學生學會從多個視角看待歷史問題和現象,在學生的心田播下多維的種子。筆者以自己的教學實踐為例,探索如何通過提煉教學立意,培養學生的多維視角。

一、以"求真求實"立意,培養學生視角多維化,走進真實的歷史

想要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功能,首先需要尊重歷史,追求歷史的真實!吨袑W歷史教學參考》主編任鵬杰曾經說過,許多東西寧可懸疑,也不要硬下結論,要下結論,也最好由學生自己下。教師需要做的是,提供更多觀點、角度和素材,減少形成偏見的可能。有時候,角度愈多,偏見可能愈少。換言之,教師可以在現有教材的基礎上,提供相關知識背景和歷史故事以增強歷史感,或者提供與教材結論不甚相同的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引導學生全面多維地認識歷史問題。

例如,在講授"新文化運動"一課時,通過對教科書的直接閱讀,我們會得出一種印象:積極倡導新文化運動的就是進步、愛國人士,持反對態度的則是腐朽、落后、愚昧之人。在一般的教學設計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活動設計:假若你是"新文化運動"的一員干將,面對某某等人的守舊復古思想,請你寫一篇"戰斗檄文"予以批判,你會表達怎樣的觀點?這樣的設計本無可厚非,也是符合教材的價值觀要求的。但是,我們的教學是讓學生形成這種"非此即彼"的認識嗎?當然不是。如何使學生理解歷史境況中歷史人物的立場,真實地展現他們的內心世界呢?這時問題的切入就顯得十分重要。

筆者選擇"守舊復古"派代表人物辜鴻銘為切入素材。首先,在介紹"新文化運動"概況時,補充對辜鴻銘的介紹:20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既聘請了許多具有新思想的學者來校任教,也聘請了那些在政治上頑固,或者思想上保守但在學術上有專長的人到北大任教,如辜鴻銘,蔡元培的觀點是:"無論有何種學派,茍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達自然淘汰之運命者,雖彼此相反,而悉聽其自由發展。"至此,學生對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其次,在講解"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時,設計問題,探討辜鴻銘的立場。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新文化運動中,辜鴻銘是白話文運動的反對者。辜鴻銘生在南洋,學在西洋,是一個用西方文化思想包裝起來的學者,卻為何如此保守?他有哪些更深層次的考慮?當學生的情緒已經被調動起來時,教師適時補充關于辜鴻銘的小故事——辜鴻銘在北大任教,梳著小辮走進課堂,學生們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靜地說:"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聞聽此言,狂傲的北大學生一片靜默。辜鴻銘在北京大學講課時對學生們公開地說:"我們為什么要學英文詩呢?那是因為要你們學好英文后,把我們中國人做人的道理,溫柔敦厚的詩教,去曉喻那些蠻夷之邦。"

至此,學生逐漸對辜鴻銘的立場有了一份理解與同情——他愈是對西方文化了解得透徹,愈是對本民族文化愛得深沉。對于胡適等人的白話文運動給國人帶來傳統文化斷層上的消極影響,他也曾早有預見。這樣,學生對"新文化運動"的全貌和不足自然也就多了一份認識。

只有還原歷史才能真正理解歷史的復雜性,彰顯歷史的魅力所在。本節課,筆者以辜鴻銘為線索,通過對教材知識的補充,希望學生在為"新文化運動"的斗士們喝彩的同時,也能認識到那些為國家富強和民族進步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具有的敏銳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氣。盡管有這樣和那樣的缺陷和不足,他們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感,所以他們都是值得尊敬的。承認這一點,是對"新文化運動"最好的紀念,也是對歷史最大的尊重,更是求真求實的史學態度的彰顯。這就是本節課的立意所在。

二、以"直面現實"立意,培養學生多維度的思考能力,解決現實問題

歷史學的內容主要是彰顯過去,其教育功能卻更多地指向現在和未來——以史為鑒,是歷史學最重要的功能。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學生更需要對世界的了解與關注,真實感受歷史與生活的聯系,歷史與個人的聯系,讓歷史貼近現實,解決實際問題。

比如,筆者在執教"富國強兵的秦國"一課時,首先思考的問題是:在當今深化改革的社會背景下,如何通過這節課深化對歷史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史學素養?讓學生在對商鞅變法結果的認識中聯系現實,得出社會改革更高的目標是要構建和諧社會,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這個淺層次認識上。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將歷史上的改革與今天的改革價值取向進行比較,筆者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一家之言"

教師:最近,我在網上看到一篇有關商鞅變法的文章,來自香港文匯報的《亦有可聞:商鞅的富國之道》:"商鞅通過高稅收、重刑罰、嚴戶籍和'燔詩書'等諸多新政,把秦國百姓一舉'打造'成為亦農亦戰的機器——沒有了財產、沒有了自由、沒有了思想的戰爭機器。就這樣,商鞅變法一方面帶來了國富,另一方面卻帶來了民貧;一方面帶來了國強,另一方面卻帶來了民弱。"請同學們說說,這位作者想表達的主要觀點是什么?對于這位作者的觀點,你們是贊同還是反對呢? 從文章中的極端觀點導入,對學生的思想產生沖擊,從而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

第二環節:"還原歷史"

教師:商鞅變法以后,秦國的地位和狀況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你能從本單元教材中找出史料來證明嗎?

史料自然也包括教科書上引用的資料,教師通過這個環節,一使學生明確史料的概念,二檢閱學生閱讀教材的目的性和細致程度。通過查找史料證明商鞅變法在富國強兵方面的積極作用,強化"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習意識,同時證明了文匯報作者觀點的部分正確性,為下一個環節的展開埋下伏筆。

第三環節:"眾說紛紜"

教師:當然,我們的教材、文匯報作者的觀點都僅是一家之言。古往今來,還有很多的史學家、文學家、政治家對商鞅及其變法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依次出示荀子、司馬遷、王安石、蘇軾的言論)這些人物的觀點大致可分為哪幾類?

這個問題的思考需要循序漸進,學生首先要解讀出各人的觀點,在分析綜合之后得出結論:上述人物的觀點分為基本肯定、基本否定、一分為二。盡管有人持否定態度,那也是從商鞅的性格等方面解釋的,大家基本認可商鞅變法在富國強兵和富民強民方面的積極作用。通過分析前人觀點的方式駁斥文匯報作者的觀點,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性思維,增強判斷力。

第四環節:"是非分明"

教師:同學們圍繞"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看了很多觀點,也談了自己的見解。但是有一些問題我們還是要弄明白。第一,富與強的關系。大家說說看,商鞅變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教師引導學生回歸課本)

學生:在國富的基礎上實現兵強。

教師:強離不開富……。國與民的關系又是怎樣的呢?(針對文匯報觀點)民貧、民弱是相對于國家而言,小農經濟下的百姓生產能力有限,當然不能與國家相比;但是相對于他們原來的奴隸身份而言,他們成為了一個個自由經營的個體,有了自己的土地,生產的積極性大大提高。秦國強大的軍隊有了堅強的兵源保障,民強則國強。當然,國家保證了百姓生活的安定,百姓理應為國家承擔相應的責任,有國才有家。

所以,文匯報作者的觀點"國富同時帶來民貧、國強同時帶來民弱"過于極端,是不正確的。當然,商鞅變法是有局限性的,例如前面材料中提到商鞅刻薄、重刑、獨斷、無教化以致招怨天下,這些都是改革中不和諧的環節。盡管文匯報作者的觀點過于極端,但提醒了我們在改革過程中應處理好每一個環節。

歷史教學應關注社會現實、貼近學生生活,開發和整合課程資源,精心地設計教學過程,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讓課堂教學豐富而生動起來,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了解歷史、發現歷史、探究歷史,以多維的視角從歷史中汲取養分,從而更好地理解當今的世界,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有助于學生終身學習。

三、以"開闊視野"立意,培養學生運用多元的視角打量歷史、觀照現實的能力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指出: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開闊視野,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增強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梢姡"開闊視野"是歷史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

筆者在執教人教版必修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的原因,開闊學生的視野,筆者圍繞下面一則材料進行了深度追問。

布雷頓森林會議召開時,各盟國正與法西斯軸心國鏖戰激烈,各盟國之間合作氣氛較好,對國際金融組織問題意見雖然有分歧,尚能和解。1945年5月和8月,德、日侵略者相繼投降,東歐建立了幾個社會主義國家,在政治上、經濟上同蘇聯保持密切關系。但隨著國際政治形勢的變化,蘇聯外交政策出現了新動向,這些不能不影響蘇聯對聯合國及其所屬國際金融機構所持態度。

——譚秉文《蘇聯和東歐國家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

設問一:蘇聯參會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蘇聯沒有參加組織可能的原因又是什么?

在設問的基礎上,教師追問:外交一直強調國家利益。在國際經濟關系中,如果只顧及本國利益,不顧甚至傷害他國利益,會帶來怎樣的后果呢?請舉例說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通過對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時各國不當處理造成的惡果以及布雷頓森林體系局限性的分析,得出認識:如果各國只顧自己的利益而損害他國乃至全人類的利益,最終自己也無法逃脫受損的命運,即"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設問二:以英鎊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既然難以維系,為什么西方國家不各自為政,反而一定要重建一個世界貨幣體系呢?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逐漸從世界市場形成發展(經濟全球化進程)的角度思考問題,聯想到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國經濟之間的千絲萬縷的聯系,經濟發展要求超越國家而向國際經濟發展,這就需要一個統一的管理機制。

設問三:今天,當世界經濟依然深陷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后遺癥中不能自拔時,你認為各國政府該如何處理本國利益與他國利益乃至人類利益的關系呢?

通過上述環節的討論,學生基本能夠認識到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合作、和諧的重要性。教師適時展示原國家總理溫家寶的話:"在這種形勢下,作為中國,已經和世界的發展不可分割,我們必須首先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同時要推動國際經濟體系改革和金融體系改革,努力保持世界經濟的穩定和發展,實現經濟強勁、可持續和平衡增長。"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經濟發展中合作共贏與獨立自主的關系,既要有全球眼光,又要有民族意識。

葉瀾教授說過:"為實現拓展現有學科的育人價值,新基礎教育要求教師在作教學設計時,首先要認真地分析本學科對于學生而言獨特的發展價值,而不是首先把握這節課的知識重點與難點。"歷史課程的價值觀目標亦要求我們回歸到最基礎的地方——從人性和常識出發,探討歷史教育怎樣提高學生作為現代公民的人文素養。作為歷史教師,無論從哪個角度確定教學立意,為學生的發展夯實基礎,一定是其最基本的出發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835353.html

相關閱讀: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
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
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