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從來不是單一存在的,要想學好歷史就先得培育大歷史的觀念。這里的大有兩層含義:其一是非關細節,全在規律。我們要學會用長時間遠距離視界來看待歷史事件,就如司馬遷所謂窮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這里的大更言其縱貫性之深遠。如中華帝國中央集權及其官僚結構,從秦漢歷經隋唐宋,而及于明清這三個歷史階段,幾乎系于一根脈絡,它是破除了先秦封建制而建立起來的;再如談論王安石變法,我們不能單純地把它看作是反對派作梗而導致其半途而廢,其實還因為社會缺乏低層機構的支撐而不實行;又如歐洲文藝復興作為中世紀的反動沖破了神學禁錮,同時又在市鎮社會結構的基礎上推動了分層機構的建設,商業繁榮引出工業革命,從而推動全球性龐大組織與運動以實現資本主義的三點技術性格。這所舉的種種事例意在說明我們學習歷史時不能微觀地僅止于就事論事,而要宏觀地將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置于歷史的大環境中去思考,從而得出較全面、較中肯的解釋。
大的第二層含義是:不只史乘,還有史屑。對于高中生而言,學好教本中的正史很重要,但也不妨課余之時多了解一點史屑,知道一些掌故軼聞也頗有趣,既補充了正史之不足,也能培養自己對于歷史的興趣。中國歷史教科書有時是黑白默片,山川無色,簡化人物,往往使得學生感到的只是史事的悶局而不是史料的趣味。
近年的高考歷史命題中也會選一些史料筆記,這也就凸現出歷史考試不再僅以教本為唯一資源,而是以教本為綱、輔助各類史料從而引導同學廣泛地閱讀各種歷史著作。當然也希望教歷史的老師肚子里又可撐船又有風景。課堂上順著課文多講故事,給歷史課本上色配音。
要有謹慎認真的習慣
宏觀的學習理念具備后,同學也要有良好的學習方法。歷史學習雖然不是瑣碎細致的科學研究,但也要有謹慎認真的科學態度,年代人物不能張冠李戴,史家觀點更不能茫然不知。
要想取得歷史的好成績固然需要歷史感覺,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認真的態度也不可或缺。就我而言,課堂上要認真聽講,勤做筆記,課下也要及時復習,特別是年代人物不能有絲毫差錯,對于教材中的觀點要能融合貫通,將相關的歷史事件要分類合并,這樣既簡化了記憶的難度,又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各種材料的積累也會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為歷史論文作準備。這樣對于比較客觀的題目也能應對自如,更可對部分主觀題進行先期準備。總之,高考歷史既要看能力,更注重考態度,謹慎的學習態度是學好歷史的先決條件。
要積累信息勤練文筆
信息的積累對于歷史學習很重要,平日同學既要關注相關的學科信息,也要關注高考的趨勢變化。這樣有助于自己做到有的放矢,一擊即中。緊張的學習時間要取得最好的學習效果就要求同學多積累、多了解、多思考,信息量越大,知識面越廣,取得的成績也越好。
另外,有些同學對于歷史論文的寫作非常困惑,首先寫作此類論文觀點要明確,史實詳略要說明有度。其次對于材料要巧妙組織,妥善安排,針對觀點選擇最恰當的材料,不能泛泛而談。再者,語言文筆也頗重要。語言流暢自會加強論文的可讀性,文筆好也會使論文的整體效果看來不錯。
總之,學習歷史是一件有趣味的事,不要僅僅為了高考而埋頭苦讀,要善于放寬歷史的視界,在歷史的長廊中為自己尋找一個心靈的棲居地,從而做到如培根所言讀史使人明智。
歷史的學習,可能在很多同學的認識里面,就是記記背背,考試時候把背的東西拿出來組織組織就可以了。但是實際上,想把歷史學好學精,記憶是基礎,可光靠記憶是絕對不行的。因為歷史當中大量的史料背后所蘊藏的深一層的規律性東西,是必須通過思考得來。
歷史考試時候的題目要去盡量小心解答。不要盲目的回答。要分析題目是從哪一個方面來問的問題。分析各個字。要分清問題的答題角度;需要用到的知識。平時老師要著手練習學生對于問題的分析;要有創新。同時考試中有分析題,對于分析題,是運用史實說明一定道理的題目,要求依據題意,通過史實進行分析,說清道理,得出結論。它的基本形式是“簡述某個歷史事件,分析它的特點、性質、作用、影響或成功、失敗等”或者“以某個或某幾個歷史事件為例,說明某個道理”。這類題目一般比敘述題難度大,不僅要掌握史實,而且要用史實來說明道理。在說理上,要求一步一步地向前推進,直到得出結論。
總之,學有法則,學無定法。每個同學在學習這個問題上要不斷總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形成自己的學習習慣,而不要盲目模仿別人,照搬別人的方法。萬事開頭難,但如果你能夠長期堅持做好上述工作,就會培養一種科學的思維習慣,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使你一生受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837569.html
相關閱讀: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
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
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