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歷史教師教學語言要準確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史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是傳授歷史科學知識,科學必然是準確的,因此,對歷史教師語言的首要要求就是真實、準確。我們知道,歷史知識浩如煙海、富如金庫;歷史現象縱橫交織、錯綜復雜,容不得絲毫錯誤,來不得半點虛假,有時一字之差,就會導致概念上的模糊,茫至出現知識性的錯誤。所以,準確是歷史教學語言的生命。下面小編整理了歷史教師教學語言要準確 ,供大家參考,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準確的語言應包括:

(1)概念要準確。

如同講地理,不能將"天氣"說成"氣候"、"流域"說成"區域"一樣,對歷史概念的表達,教師語言的準確性尤為重要。比如"王權"同"皇權"是不同的,西歐有國王,所以稱"王權",中國古代是皇帝,應稱"皇權";明朝以前稱宮廷里侍候皇帝和皇室的那些閹割后的男人為"宦官";而明朝以后則叫"太監",這些特定的稱謂教師不能隨便使用。不能將'清"與"清朝"、"秦"與"秦朝"混為一談;也不能將"封建統治"與"君主制度""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相提并論。有的教師說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統治,這樣表達不僅不確切,甚至是科學性的錯誤。"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兩個概念的內涵與作用也不相同,專制主義是一種包括政治、經濟、道德、法律及文化、思想意識等廣泛領域的統治形態,屬于生產關系范疇;而中央集權是一種政治制度,屬于上層建筑范疇,它的基本內容有在全國范圍內存在著有效的中央政府及多層次的地方政府。"馬克思主義"與"馬列主義"這兩個概念也是有區別的,比如:"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了廣泛傳播",我們不能將這句話中的"馬克思主義"說成"馬列主義",因為當時還沒有"列寧主義"這個名詞。同樣道理,不能將井岡山時期的革命武裝"工農革命軍"說成"紅軍","農村革命根據地"說成"敵后根據地"。 應該用"全國"一詞就不能用"中國""祖國",三者涵義也各不相同。

(2)表達的史實要準確。

筆者曾到某所中學聽一位師范生的歷史實習課,她講隋朝大運河的開鑿,但當講到大運河的長度時,她先問學生:同學們,你們說長江長不長?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長!"這位實習生立刻信口開河地說:"大運河比長江還要長!"學生們用驚異的目光相互對視,并一齊發出了"啊?!"的感嘆聲。"隋朝大運河比長江還長"這一知識性錯誤可能會給初中同學的一生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有的教師講課時喜歡夾雜些文學上的修辭,比如說:"陳勝率領起義軍以排山倒海之勢攻占蘄縣",請問,攻占蘄縣時起義軍的人數能達到排山倒海之勢嗎?還有的教帥習慣用"凡……都……"如:"凡是奴隸制軍事帝國都是短命不會長久的",這種表達就不準確?傊,對史實的表述,既不能口若懸河隨意夸張,更不能歪曲顛倒,揭示歷史規律時又不能無限上綱。

(3)讀音要準確。

如:"倭(wo)寇"而不是矮(ai)寇。"倭寇"是指十四至十六世紀對我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掠奪的日本海盜集團,而我曾聽一位年輕教師讀成"矮寇",這位老師還根據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解釋說:因日本人個子矮,所以稱為"倭(ai)寇"。

在注意歷史教學語言準確性的同時,還應注意其嚴謹性。比如說:"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中國的抗日戰爭爆發";"1939年9月初德軍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兩句話都不夠嚴謹,應該在"爆發"的前邊加上"全面"二字,其表述就較嚴密了。 再如:"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一說也是不夠嚴謹的,因為毛澤東領導地位的真正確立,是通過從遵義會議開始到黨的"七大" 的成功召開,這樣一個發展過程才得以完全實現的。

講歷史還要注意語言的時代感,要用史學術語,富有歷史色彩。比如:把"賦稅"說成"交公糧",將中日甲午戰爭以前侵略中國的外國殖民主義者稱為帝國主義者,顯然是不夠嚴謹也不符合時代特色的教學語音。曾有位老師講中法戰爭中的馮子材英勇抗法時說:"年近70歲的退休老將馮子材……"這句話還未說完,有的學生哈哈大笑,還有的學生小聲地說:"老將是離休!"很嚴肅的教學內容其結果卻適得其反,其病因就在語言的歷史感上,若說:"年近70歲的告老還鄉的老將……"就貼切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925666.html

相關閱讀: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
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
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