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注重角色的投入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調整教學情緒,讓教學活動在精神飽滿、情緒振奮的狀態下進行,以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教師還應精心設計教學語言。像《百家講壇》的易中天和于丹之所以紅,其中關鍵的因素是他們語言的魅力:充滿了智慧,還有幽默的元素,這需要平時知識的積累、口才的錘煉、思維的訓練。高中課堂教學語言的魅力也是不可缺失的,所以我們應該不斷地提高文化素養,提高語言功底,努力使課堂充滿吸引力。否則,如果課堂語言乏味干癟,那么即使所引材料再豐富、問題設計再科學,也很難使課堂活躍起來。
另外,教師還應準備相關的歷史資料,以充實整個課堂教學。如在講授羅斯福新政的內容時,我從網上收集了相關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展現了經濟危機爆發時的真實場面,讓學生如身臨其境,深切地感受到危機對社會造成的影響——這比枯燥的語言說明更有說服力,更能讓學生印象深刻,也會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
二、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綻放思維的花朵
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教學相長、相互交流、共同探討的過程。我們必須依照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教學的具體內容、相關任務等實際情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而創設問題情境是激發學生情感和思維的重要途徑。
如何創設問題情境,有以下幾種方法:
①要求學生自主預習,獨立思考,提出問題。
②設計出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疑難問題,啟發學生思索探討,逐步解疑,使學生在探索中有所發現和創新。
③鼓勵學生相互間積極爭辯,陳述矛盾,各抒己見。
④鼓勵學生大膽向教師質疑提問。
⑤鼓勵學生敢于對課本和參考書提出疑問。
從而以問題探究為中心,形成一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拓展問題"的過程。好的歷史問題會激活學生的思維,也會激活課堂。
如在講述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中國古代君主專制演變呈現出哪些特點"、"如何評價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明代內閣和英國內閣有何本質區別?"學生經過認真思考,得出了正確的認識:
第一,我國古代君主專制演變的趨勢為:
①加強君權,削弱相權。
②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權力。
第二,對專制主義的評價應做到一分為二。
第三,明朝的內閣是君主專制的產物,而英國的內閣是資產階級專政的產物。在這樣的設問中,培養了學生的比較歸納能力,使他們逐步掌握了階級分析法和辯證分析法。
在高三歷史教學中,講評試卷也是重要的一個環節。如果教師唱獨角戲,課堂就會顯得單調;學生被動地聽講,也會失去對問題的研究興趣。所以,我在講評的過程中,采用先讓學生討論、然后共同探討的方法。學生的熱情高漲,相互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辯、討論。而在這樣的探討過程中,學生能自己解決許多問題,之后教師稍作點撥就可以了。通過這樣的方法,還增強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信心。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出自學生的任何問題都有其寶貴的價值,我們都應該加以珍視。如在學習近代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內容時,有學生就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
①什么是代議制?
②英國首相有沒有立法權?
③為何法國和德國會建立不同的政體?
等等。對于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我給予贊賞并詳細解答。我認為,保護和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妥善解決他們心中的各種疑問,是創設問題情境的前提。試想,當學生的質疑成為創設教學情境的天然突破口時,當學生因教師的及時鼓勵與肯定而不斷冒出層層遞進的新的問題靈感與智慧的火花時,當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和參與課堂教學的主體時,課堂怎么可能活不起來呢?
問題情境確實是激活課堂的內在元素。然而從深層看,蘊藏在其背后的根本的活力之源,恰恰是學生自己的質疑與思考。教師激活課堂,實施有效教學的根本辦法,就是如何保護、鼓勵、運用、強化這種質疑能力。
三、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
歷史的過去性特點,使學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離感。歷史課堂教學要消除學生的距離感,保持學生的參與熱情,教師首先得關注時事、關心學生。而將與教學有關的新聞時事、社會現實結合到歷史教學中去,無疑是消除距離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如在講述二戰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時,為了讓學生了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不同的職能,我將它們與現實掛鉤,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當今世界爆發經濟危機,冰島國家瀕臨破產,那么它應該向哪個組織申請援助"由此學生興趣大增,并且掌握了比較角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在金融方面穩定金融秩序,提供短期貸款;世界銀行是在生產領域提供長期貸款。學生從這兩個角度判斷,認識到冰島應該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這樣一來,學生的參與意識與學習主動性明顯高漲,增強了學習歷史的興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929334.html
相關閱讀: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
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
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
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