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學好高中歷史的方法是什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喜歡歷史,但學不好它,這是讓很多中學生犯愁的事。不少學生給我們寫信,詢問:怎樣學好歷史課?其實,學好歷史課跟干好任何事情一樣,都有一個方法問題。學好歷史關鍵在于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下面,我們就談談這個問題。

一、研讀目錄掌握綱領

中學歷史教科書是中學生學習歷史課的基本材料和必備工具。每冊教科書前面都有目錄,很多學生都不重視目錄,這不好。目錄是全書的綱領。有個成語說提綱振領。綱,指漁網的總繩;領,指裘服的衣領。古人說:提綱而眾目張,振領而群毛理。(《宋史職官志》)意思是說,抓住綱領,就能掌握、控制全局。所以,對目錄要研讀,不懂的地方,向老師請教。通過研讀目錄,領會其內涵,就能夠高屋建瓴,從總體上把握全部教學內容的重點。

以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科書為例,全書分四個單元,每個單元由若干課組成,目錄上列得清清楚楚。

第一單元中華文明的起源。文明是指人類社會的一種進步狀態。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和程度的表現。主要表現在國家的產生、城市的出現、金屬工具的使用、文字的發明等方面。中國是古代世界獨立地從史前社會發展到文明社會的六大地區之一。教科書講述中華文明的起源是從三個維度入手的:因為有了人才有人類社會和人類文明。所以第一課介紹祖國境內的原始居民;中華文明以農業為基礎,所以第二課介紹原始的農耕生活;隨著農業發展,到黃帝時候,文明的諸種要素相繼出現,黃帝成為中華民族公認的人文初祖。所以第三課介紹華夏之祖。

第二單元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由六課組成。史學界稱夏、商、周為上古三代,周又分為西周和東周。夏、商、西周,是中國早期國家形成的時代,所以第一課介紹夏、商、西周的興亡。夏、商、西周都以農業為基礎,這時期創造出燦爛的青銅文化。所以第二課以燦爛的青銅文化為題目,介紹夏、商、西周的經濟狀況。步入東周,社會發生變革,天子喪失權威,諸侯互相爭斗,各國相繼變法圖強。所以第三課講春秋戰國的紛爭,第四課講大變革的時代。著名史學家翦伯贊說:經濟是歷史的骨骼,政治是歷史的血肉,文化是歷史的靈魂。上面四課介紹上古三代的骨骼和血肉,下面第五六兩課以中華文化的勃興為題目,專門介紹上古三代的靈魂文化。

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由八課組成。這一單元講述秦漢時期的歷史。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出現是秦漢時期鮮明的時代特征,所以這一單元以統一國家的建立為題目,目的是突出時代特征。第一課秦王掃六合,講秦王嬴政滅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第二課伐無道,誅暴秦,講貌似強大的秦王朝被農民起義推翻。第三課大統一的漢朝,漢朝又稱兩漢,指西漢和東漢,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第四課兩漢經濟的發展,這課前面有★號,表示不是課標規定的內容,是人教版教科書添加的,供教師選用。第五課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和第六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主要介紹兩漢時期的民族關系。第七八兩課介紹昌盛的秦漢文化。

第四單元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由五課組成。這一單元講述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歷史。這段歷史除西晉有過短期的統一,其余都是政權分立對峙。政權分立是這一歷史時期的最突出特點。第一課三國鼎立,是政權分立的突出表現。隨后西晉統一全國,但西晉是個短命王朝,很快滅亡;首逅抉R睿在南方建立東晉,出現南北對峙局面。在此期間,南方突出的成就是江南地區得到開發,北方突出的成就是民族大融合,所以第二課講江南地區的開發,第三課講北方民族大融合。第四五兩課講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從目錄上可以看出,一個單元介紹一個歷史時代,單元的標題都準確地反映出時代特征;單元下面的每一課都選取一個側面去講述這個歷史時代的具體內容,將它們合起來,就是這個歷史時代的全貌。所以,熟悉目錄就能了解全書的脈絡。

二、五處入手,夯實基礎

歷史是對過去人類活動的記錄。時間、地域、人物、事件是構成人類活動的四大要素。研究歷史,目的是得出結論,達成共識,以指導現實生活。所以,從時間、地域、人物、事件和結論這五處入手去掌握歷史知識,就能夠夯實歷史學科基礎。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切歷史事物都是在時間的長河里產生、發展、滅亡的。時間從縱向反映出歷史事物的前后順序及其演變交替的關系。歷史科學的時間概念,不僅標志著歷史事物的時間斷限,而且反映著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關系。例如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這是它的時間斷限;從此,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這是它的邏輯涵義。歷史科學的時間概念是嚴格的時間斷限和深刻的邏輯涵義的辨證統一。時間斷限是表,邏輯涵義是里。如果脫離了時間概念的邏輯涵義,時間斷限的具體年代月日就變成僵死空洞的外殼,它們只是一些抽象的、枯燥的數字符號。相反,如果全面掌握歷史科學的時間概念,以重大歷史事件的時間概念為支撐點,從歷史發展的內在聯系上,就能輕而易舉掌握一系列歷史事件的時序問題,解決歷史知識繁復龐雜不好記憶的難題。例如以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為支撐點,中共一大確定了中國共產黨奮斗的最終目標,但沒有確定中國共產黨奮斗的現實目標,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綱領;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政黨,工作重點是領導工人運動,1922年至1923年中國工人運動第一次高潮興起,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政治大罷工是此次高潮的頂點;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被帝國主義支持的軍閥鎮壓下去,吸取血的教訓,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必要性,1924年實現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國共合作促使反帝愛國運動高漲,1925年上海爆發五卅運動,迅速得到全國各地人民的響應;反帝愛國運動推動廣東國民政府決策,把革命推向全國,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時間猶如一條線索,能把全部歷史事物串聯起來。

地域是人類活動的舞臺。任何事件的發生都有它的具體地域。地域直接表現出歷史事件自身上下左右前后的伸縮性及其彼此之間的并存關系。地域從橫向反映出歷史面貌,是歷史的橫截面。重大事件一定發生在歷史橫截面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焦點上。因此,揭示重大事件發生地域的特殊性,對加深理解事件本身富有積極意義。以西安事變為例,第一,西安是中國西部重鎮,面對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為國民黨軍剿共前哨,而西北軍和東北軍跟紅軍頻繁接觸,直接受到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第二,西安與日寇侵略鋒芒所指的華北地區隔河相望,西北軍、東北軍和紅軍都直接感受到強大外敵的威脅。第三,西北軍和東北軍為蔣介石剿共打頭陣,而蔣介石卻利用平漢、隴海兩條鐵路調兵遣將,威逼西安,對西北軍和東北軍施加壓力。這樣的地理位置,這樣的政治形勢,使西安成為中國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國民黨軍隊派系矛盾的焦點。因此,西安事變的發生不是偶然的。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也不難理解了。要善于發現地域與歷史事件、歷史發展的關系,形成完整的歷史地理概念。這樣,既能加深對歷史的理解,又能有效地防止地域概念的混淆。

人物是歷史活動的主體。歷史教科書寫人物一般采取兩種方法:一種是以事傳人,另一種是以人傳事。

用以事傳人方法所寫的歷史人物有三類:第一類是那些對歷史起過巨大促進或促退的重要歷史人物,像秦始皇、漢武帝、孫中山、毛澤東、袁世凱、蔣介石等。這類歷史人物或者是雄才大略,開創一代風流的英明君主,或者是站在時代潮流前面掀卷巨瀾的革命領袖,或者是倒行逆施、阻擋時代潮流的反動頭子。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在歷史上活動時間長、領域廣、影響大,因此教科書在較多課文中寫到他們的活動。對這類歷史人物在學習中要注意集中歸納,以便全面了解人物、評價人物。第二類是那些在一時一事上起過重要作用的歷史人物,像關天培、鄧世昌、佟麟閣、胡適等。這類歷史人物總與重大歷史事件相關,對這類歷史人物注意就事論人,人事并記就可以了。第三類是那些在敘述史實過程中往往為行文需要而點到的歷史人物,像洋槍隊統領華爾。人因事傳,所以它的名字還是知道好。

采取以人傳事方法所寫的歷史人物,是那些在某一方面對社會發展起過突出作用,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像張騫、祖沖之、嚴復、詹天佑等。這類歷史人物活動領域單一,但成就突出,貢獻較大,足以代表他們所處時代社會發展某一方面的情況。教科書寫這類人物,往往是通過他們個人活動,借以展現歷史進程中某個側面的時代風貌,很像名人小傳。對這類歷史人物,要了解他所處的時代、他的貢獻、他應得到的桂冠。

事件是構成歷史的具體內容。它是由歷史主體人物來完成。重大歷史事件一般都融合到重要人物的活動中去了,人事總要并記。另外,有的事件復雜,參與人物較多,如井岡山根據地是怎樣建立的,記憶比較困難,但它又很重要,怎么辦呢?可以采用要點歸納的方法記憶。根據教科書的敘述,我們可以確定五個要點:①湘贛起義;②文家市轉移;③三灣改編;④井岡樹旗;⑤龍江會師。這樣,只要弄清五個要點的內在聯系,就能記牢它了。順便指出,這里說湘贛起義,不說秋收起義,原因是五個要點都采用地域概括,這就突出了進軍井岡山的路線。

結論是對歷史事物的共識。重要的結論,如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教科書都有明確地表述,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總之,如果能夠提綱振領,掌控歷史教科書的脈絡,再五處入手,夯實基礎知識,那么歷史課就一定會學好。

歷史是一個記憶性很強的科目,大家往往會發現很難把所學的知識都一一記住,甚至記了幾遍后,隔了不久便會遺忘。其實,想要把歷史知識記住,是有規律可循的。例如,學習古代史,可分解為政治特征、經濟特征、民族關系、對外交往、文化五大方塊進行記憶。而對于世界史和中國近現代史則要注重理解,因為許多歷史事件是相互交織、脈脈相承的,這樣就組成了一個較龐大的記憶網絡,死記硬背是行不通的,而且很吃力,這就需要理解的幫助,聯系當時的歷史背景,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就較容易將此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理清楚。

要想學好歷史,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還必須掌握解題的方法,在練習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現在,歷史考試主要有以下四種題型:選擇題、判斷題、材料分 析題和問答題。首先,我們要了解各種題型的解答方法和要求;卮饡r要把相應的問題講清楚,答完整。答案要層次清楚,最好分要點作答。掌握了基本的方法,通過不斷的練習,解題能力就會逐步提高。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同學們,只要你們對歷史學習付出極大的熱忱,有信心和決心,肯努力,講求方法,你們一定能學好歷史,并在考試中取得優秀的成績。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929342.html

相關閱讀: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
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
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