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都邑名,在今山西夏縣。是戰國時期魏國早期都城(前562年-前339年共計223年,前376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后魏始成戰國七雄之一),魏惠王31年時都城遷往大梁。秦漢時期又成為河東郡治所和安邑縣治所。安邑縣乃置于西漢,至北魏太武帝神嘉元年(428年),分為南北兩縣;太和十年(493年)北安邑縣治所東遷、并改名夏縣,至今不變。有趣的是,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還曾臨時定都安邑,時近一年。其遺址稱“禹王城”,位于近山西夏縣西北7.5公里處。至今尚有城垣殘跡,由于幾度興起,城址有年代不同的大、中、小三個城圈。大城屬戰國前期,地跨鳴條崗黃土丘陵和崗下平原,周長15.5公里,作北窄南寬的梯形,墻基的寬度除西北城角有1公里的地段為22米外,其余部分都是10—12米。大城的中部,又有周長3270米的正方形小城,墻寬5—6米,地勢高出周圍地面1—4米,可能是與大城同時建造的宮城,但尚未找到宮殿基址。至于將大城西南部圈起的中城垣,周長6500米,則可能是秦漢時期作為河東郡治時修筑的。禹王城內滿布東周至漢代、兩晉時期文化層,其堆積厚度2-3米遺存極為豐富。出土的大量遺物有陶范、漢五銖錢等,尤以五銖錢泥范最為珍貴,有“海內皆臣,歲豐登熟,道無饑人”十二字篆文方磚和獸首瓦當為同時期遺址中所獨有。它是國內現存戰國-秦漢古稱遺址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來源:夏縣司馬光墓祠堂內的文史展覽資料)另有一處遺跡禹王臺,又稱青臺,為歷代祭禹之所,解放前毀于戰爭,留一夯土高臺,位于小城東南角,當地傳說為禹妻的望夫臺。傳說中的“禹都安邑”即指此處。又:相傳夏啟接帝位后建都于此。桀又居之。
2、今地名。山西省運城市東部的安邑街道辦事處。北魏期間428年,原安邑縣(治所在今夏縣西北禹王城)被分為南北兩縣,其中的南安邑縣治所位于此處。北安邑改名夏縣后,南安邑被稱為安邑?h境內擁有古代著名的鹽湖“解池”之一部分,元代時為鹽運、鹽政之便在城西數華里處鹽池畔筑鳳凰城,后演變為運城縣,安邑由縣改為鎮屬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044068.html
相關閱讀: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臧文仲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魯國的傳奇寡婦
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