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西施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春秋戰國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于浙江諸暨苧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于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于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后,西施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一直受到后人的懷念。

施夷光世居諸暨苧蘿山(亦名羅山)下苧蘿村(今諸暨市城南浣紗村)。苧蘿有東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其父賣柴,母浣紗,西施亦常浣紗于溪,故又稱浣紗女。西施天生麗質,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亦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蘇省吳縣西南)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今淅江省紹興南),受吳軍圍攻,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吳為質。釋歸后,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與范蠡設計策,“得諸暨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準備送于吳王,越王寵愛的一宮女認為:“真正的美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蔽魇┲痪邆淞说谝粋條件,還缺乏其他兩個條件。于是,花了三年時間,教以歌舞和步履、禮儀等。

西施發憤苦練,在悠揚的樂曲中,翩躚起舞,婀娜迷人,進而訓練禮節,一位浣紗女成為修養有素的宮女,一舉手,一投足,均顯出體態美,待人接物,十分得體。然后,又給她制作華麗適體的宮裝,方進獻吳王。吳王夫差大喜,在姑蘇建造春宵宮,筑大池,池中設青龍舟,日與西施為水戲,又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歡宴的館娃閣、靈館等,西施擅長跳“響屐舞”,夫差又專門為她筑“響屐廊”,用數以百計的大缸,上鋪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鈴,放置起來,鈴聲和大缸的回響聲,“錚錚嗒嗒”交織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癡,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終于走向亡國喪身的道路。

吳亡后,相傳西施隨范蠡駕扁舟,泛五湖,不知所終。

在西施由越入吳的路線上,南自諸暨,北迄蘇州,所在均有西施遺跡。諸暨苧蘿山麓、浣紗江畔尚存浣紗石、浣紗亭、西施灘、西施坊,西施殿等古跡。

西施有“沉魚”之貌,相傳西施在溪邊浣紗時,水中的魚兒被她的美麗吸引,看得發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所以后世用“沉魚”來形容女子的美貌。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沉魚為先。國色天香四大美女,西施居首。西施幼承浣紗之業,故世稱“浣紗女”。

后人為紀念這位忍辱負重,以身許國的絕代佳人,就在苧蘿山下修建了西施殿。唐開成年間(公元836-840年)著名詩人李商隱寫下“西子尋遺殿,昭君覓故村”的詩句;稍后,女詩人魚玄機又有《西施廟》詩。這些是目前能見到的關于西施殿的最早文字。明代,西子祠曾具相當規模。此后屢興屢廢。現在的西施殿位于浙江諸暨,1990年落成,景區占地5000平方米,由門樓、西施殿、古越臺、鄭旦亭、碑廊、紅粉池、沉魚池、先賢閣等景點構成。西施殿景區在重修過程中還從民間征集了12000余件從老式民居上拆下來的古建筑構件,其中包括梁、柱、門、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等等,這些木、石構件雕刻精美,工藝水平高超,大大增強了西施殿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觀賞價值,使它更具有了濃厚的地方特色。

西施故里的另外一種說法:

說到西施故里,一般人都會說是諸暨,但事實上,真正的西施故里是在蕭山臨浦鎮。古代,沿浦陽江有“上諸暨”和“下諸暨”之分,西施出生在下諸暨,下諸暨即浦陽江下游之地。秦時置諸暨縣包括這兩部分,西漢時把下諸暨單獨置縣,稱“余暨”,三國吳時改稱“永興”,唐天寶元年正式改名為“蕭山”,一直沿用至今。西施的故里雖在今蕭山縣境內,但它屬諸暨縣故地,所以人們習慣上稱西施為諸暨人。歷史上臨浦行政區劃確實多變,自古以來,臨浦鎮歸蕭山和諸暨兩地共同管轄。尤其是鎮上山陰街,自古就有“山陰不收,會稽不管”之說。再如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當時籍貫越州(紹興)永興人,永興即蕭山。蕭山解放以前一直隸屬于紹興,后改屬杭州,F就有許多書籍說賀知章是杭州人了。從事實上講賀知章是蕭山人,當然也是杭州人。但從文化這個角度上講說他是紹興人更加合適。因此關于西施故里的考辨也就可以解釋。西施是諸暨人,也是臨浦人,只是當時的臨浦屬諸暨管轄。

關于浣紗溪:

相傳當年西施入吳時,由范蠡陪同,舟從越國會稽出發,順西小江而行,過苧蘿山來到這里。此時已近黃昏,西施望著夕陽西下的家鄉,想著自己背井離鄉,前往吳國,將委身于吳王,便淚流不止。范蠡深知西施的心情,于是決定在此停泊一宿。當時正值夏末秋初,江南天氣依然炎熱,俗稱“秋老虎”。西施為了潔身自爽,欲留清白于此,便在兩水交匯的潭中沐浴。從此,這里的潭、橋、路都貫上了“浴美施”三個字。浣紗溪東的苧蘿山,主峰海拔127米,系會稽山余脈,乃越地之正宗。蒼翠挺拔,別具風姿。山上有紅粉石,據說手在石上一抹,會抹下些許紅粉來。在苧蘿山下,浣紗溪西岸,有西施廟,此廟原先是西施宅,南宋才改為西子祠。鄉人祀西施為四十八村之土谷神,一直俗呼“(先施)娘娘廟”。廟坐西朝東,面對苧蘿山,建筑規,F仍清晰可辨,有殿五楹,余屋三楹,演臺一座。廟前有苧蘿亭,臨溪。亭前有小橋,具江南水鄉的建筑風格。浣紗溪畔還有范蠡庵、起埠廟。范蠡庵鄉人稱日思庵,以范蠡在此訪得西施,有功于越,鄉人思之,故名。起埠廟又稱后江廟,相傳越滅吳后,西施與范蠡歸越隱居,在此棄舟上岸,故稱起埠廟。苧蘿村附近還有施家渡,相傳是當年西施回越都的下船處,F有施姓在此聚族而居,殆為西施所居村的施姓后裔。這不僅僅是傳說,蕭山臨浦的西施古跡,至今猶存。據明·嘉靖《蕭山縣志》(寧波天一閣藏本)載,北宋太平興國三年,蕭山就有苧蘿鄉西施里的建制。該志所附的《縣境之圖》,明白地標繪了苧蘿山在蕭山臨浦施家渡。

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伴]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伴]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靶呋ā,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俺留~”,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奥溲恪,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其實西施的美貌我們誰也沒見過,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和楊貴妃,其實據考證,她們都有缺陷。

西施是大腳。貂蟬是一眼大一眼小,應該是比較明顯,雖然每個人都有大小眼,但如果不明顯也看不出來,但貂蟬的估計是挺明顯的。王昭君是肩膀,她的肩膀一高一低。楊貴妃倒還好,表面上都挺正常,很符合唐朝審美觀,那就是胖,但是我想大家都不知道的是,楊貴妃有狐臭,所以她特別的喜歡沐浴。美女也有缺陷,再加上古人的審美觀和現代人的不一樣,所以所謂古代四大美女,在現代不一定是真正的美女。

西施詠——王維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

西施——羅隱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歷來詠西施的詩篇多把亡吳的根由歸之于女色,客觀上為封建統治者開脫或減輕了罪責。羅隱這首小詩的特異之處,就是反對這種傳統觀念,破除了“女人是禍水”的論調,閃射出新的思想光輝。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币簧蟻,詩人便鮮明地擺出自己的觀點,反對將亡國的責任強加在西施之類婦女身上。這里的“時”,即時會,指促成家國興亡成敗的各種復雜因素!白杂袝r”表示吳國滅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應歸咎于西施個人,這無疑是正確的看法。有人認為這里含有宿命論成分,其實是出于誤解!昂慰唷,勸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諷意味:你們自己誤了國家大事,卻想要歸罪一個弱女子,真是何必呢!當然,挖苦的對象并非一般吳人,而是吳國統治者及其幫閑們。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后面這兩句巧妙地運用了一個事理上的推論:如果說,西施是顛覆吳國的罪魁禍首,那么,越王并不寵幸女色,后來越國的滅亡又能怪罪于誰呢?尖銳的批駁通過委婉的發問語氣表述出來,絲毫不顯得劍拔弩張,而由于事實本身具有堅強的邏輯力量,讀來仍覺鋒芒逼人。

羅隱反對嫁罪婦女的態度是一貫的。僖宗廣明年間(880—881),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皇帝倉皇出逃四川,至光啟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詩人有《帝幸蜀》一首絕句記述這件事:“馬嵬山色翠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薄鞍⑿U”即“阿瞞”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亂入蜀,于馬嵬坡縊殺楊妃以杜塞天下人口。這一回僖宗再次釀成禍亂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詩人故意讓九泉之下的玄宗出來現身說法,告誡后來的帝王不要諉過于人,諷刺是夠辛辣的。聯系《西施》作比照,一詠史,一感時,題材不同,而精神實質并無二致。這樣看來,《西施》的意義又何止為歷史作翻案而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045799.html

相關閱讀: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魯國的傳奇寡婦
臧文仲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