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公元前357年~前311年),名嬴駟,秦孝公之子。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惠文王為太子">
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秦惠文王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春秋戰國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原文標題: 秦惠文王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秦惠文王(公元前357年~前311年),名嬴駟,秦孝公之子。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惠文王為太子時犯法,商鞅掌刑法,曾黥(在面上刺字)其師以辱之。故孝公一死,惠文王即位,公子虔誣告商鞅謀反,于是商鞅逃亡,被魏國趕回秦國內。商鞅于商地召集其黨人(一說為他人誣告,實為隱歸),北攻鄭縣,惠文王派兵將商鞅生擒殺死后“五馬分尸”于彤,滅商君之族。然而他并未廢除商鞅之法。秦惠文王在位期間,任用賢能,推行法制,并不斷向外拓展領土。公元前330年,秦惠文王命大良造(戰國初秦國的最高官職,掌軍政大權)公孫衍在雕陰(今陜西甘泉縣南)打敗魏軍,不久,魏盡獻河西地于秦。秦以黃河、函谷關為界抵御關東諸侯,進可攻,退可守,在戰略上處于十分有利的地位。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公元前318年,韓、趙、燕、楚、魏五國“合縱”攻秦,被秦軍打敗。公元前325年,惠文王稱王,隨后韓、趙、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稱王;同年秦昭襄王生。張儀又游說拆散齊、楚聯盟,秦乘機打敗楚軍,占領漢中。在對關中六國作戰取勝后,秦惠文王采用大將司馬錯的建議,于公元前316年出兵滅蜀,隨后又滅掉苴(jū,今四川昭化東南)和巴(國都在今重慶市嘉陵江北岸),使得秦“擅巴蜀之饒”,為以后發展準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端涀ⅰ肪矶咭齺砻簟侗臼裾摗返挠涊d惠文王用計滅古蜀:“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負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張儀、司馬錯尋路滅蜀,因曰石牛道。”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前311年,惠文王死,年有
46,太子贏蕩即位。秦惠文王在位27年。死后葬于陜西咸陽市秦都區,陵墓呈覆斗形。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此后張儀開始活躍在國際舞臺上,所憑借的就是自己的三寸之舌。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第二年,張儀率軍躍過黃河,圍攻魏國在山西的隰城,奪得之后,又還給了魏人。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不是他突然變成了一個慈善家,而是作為一個禮物送給魏國。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先搶走別人的東西再歸還就變成了饋贈的禮物,奇怪的邏輯。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秦國的戰略開始了轉變,對待東邊的魏國從原來的敵視變成了拉攏。因為奪得河西之地之后,奪取魏國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而秦國的主要對手已經變成了東面的齊國和南面的楚國。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秦惠文王又稱秦惠王,真名叫贏駟,駟是指四匹馬拉的戰車的專用單位,《孫子兵法》中就有“戰馬千駟”來形容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強大。我想可能是他老爸秦孝公希望他將來能讓秦國的軍事實力變得強大才給他起的這個名字吧。然而,他沒有辜負他老爸,他把秦國的事業進一步發揚光大了。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秦惠文王剛解決了內部因商鞅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他和崛起的秦國就開始面臨挑戰了。第一個挑戰秦國的人就是惠施,也就是惠子,他是宋國(現在的河南省商丘市)人,大約出生于公元前370年,逝世于公元前310年,戰國時代的政治家、辯客和哲學家,是諸子百家中名家的代表人物。雖然惠施是宋國人,但他最主要的行政地區是魏國(現在的河南省開封市),惠施是合縱抗秦的最主要的組織人和支持者。他主張魏國、齊國和楚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并建議尊齊國為王。魏惠王在位時,魏惠王由于惠施的與齊連橫策略的失敗,采用秦相張儀的秦韓魏合縱伐齊楚的合縱策略,趕走了惠施,任用張儀為魏相。但由于秦國的真實目的是削弱韓魏,被魏惠王識破,張儀也被趕走了。公元前三一九年魏惠王死后,由于東方各國的支持,魏國改用公孫衍為相國,惠施重新回到了魏國。作為合縱的組織人,他在當時各個國家里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因此經常為外交事務被魏王派到其它國家,曾隨同魏惠王到齊國的徐州,會見了齊威王。除此之外,他還為魏國制訂過法律。當時六國之間已經離心離德,惠施的挑戰實際上宣告失敗了。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秦惠文王更元六年(公元前319年),魏國任命公孫衍為相,楚、齊、趙、韓、燕、義渠六國合縱攻秦,推楚懷王為合縱長。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公元前317年),義渠趁秦國與韓、趙、魏三國大戰的時候,攻擊秦國西部地區,大敗了秦軍。大敗秦軍。秦惠王派自己的異母弟公子疾(樗里疾)在東部戰場戰勝三晉聯軍,俘虜將軍申差,打了敗趙國的公子渴、韓國的太子奐,殺了對方八萬二千人。義渠也知趣的退兵了。當時的六國之間已經離心離德,惠施的挑戰實際上宣告失敗了。但是,義渠此刻還沒被解決,這個義渠一直以來就讓秦國傷透了腦筋。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義渠是個什么國家呢?這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國家其實也是西北戎國之一,義渠民族在商代前是西方羌戎民族的一個分支,原居寧夏固原草原和六盤山、隴山兩側。商代,他們同居住在隴東的狄族后裔鬼方相互為鄰又相互攻擊。后來又同住豳地由先周姬姓部落建立的豳國經常發生沖突,不斷蠶食其領土。大約在公元前12世紀的商康丁年間,由于北方狄人南侵,周祖古公?父率眾離開豳地南遷岐山。戎狄兩族乘機占領隴東大部分地區。文王末年,姜太公曾派使臣南宮適出使義渠。義渠國王送馬、雞和犀牛給文王,文王又將這些東西獻給紂王。由于義渠同周人相處關系比較和諧親密,而鬼方(獫狁)同商周對立,所以每次戰爭后,鬼方失敗逃走,遠奔河套,而義渠趁機內遷。這樣,義渠就逐漸占據了隴東大原地區(慶城、寧縣、鎮原等地)。這里土地肥沃,水草豐茂,畜牧業得到空前發展,義渠人口也大量增加,由游牧狀態定居下來。他們在同當地周族后裔的雜居中,學會了農耕技術,學習了周族文化,并效仿周人建立城堡和村落,從而發展成為區別于其他羌戎的義渠族。西周王朝建立后,義渠臣服于周。周穆王曾討伐戎狄于大原,周宣王曾料民于大原。周王朝在多次鎮壓少數民族遭到激烈反抗后,遂改變策略,采取安撫政策,將五戎即義渠、郁郅、烏氏、朐衍、彭盧等安置于大原地。五戎中,唯義渠居大原中心地帶,南臨涇水。這里自然條件好,宜耕宜牧,義渠很快強大起來。后來到了西周末年,犬戎叛周,兵臨咸陽城下,并在酈山殺了周幽王,周平王懼怕戎狄,慌忙遷都洛邑。義渠趁周室內亂,宣布脫離周王朝的統治,正式建立郡國,在今寧縣焦村鄉的西溝村建立了都城。從此,中國歷史上有了義渠國的名稱。義渠國建立不久,隨即出兵并吞了彭盧、郁郅等其他西戎部落,擴大了疆域,并先后筑城數十座,派兵駐守。它的國界西至西海固草原,東達橋山,北控河套,南到涇水,面積約
10萬平方公里。在政局動亂的春秋戰國時代,它直接參與了中原合縱與連橫的政治、軍事角逐,特別是先后同強秦經歷了400余年的反復軍事較量,成為當時秦國稱霸西戎的主要對手。公元前650年前,義渠在吞并了北地諸戎后,進一步向東向南發展,首先把斗爭的矛頭指向了秦國。公元前651年,義渠收留晉國人由余為使臣,派他出使秦國,以緩和兩國緊張關系。由余到秦國后,秦繆公以上卿款待,并向他請教治國之道。由余說:“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懷忠信以事其上,一國之政猶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繆公聽了大為贊賞,便用離間計召降了由余。此后,秦用由余計攻北地義渠,“益國十二,開地千里”。義渠在戰爭失敗后,吸取教訓,養精蓄銳,筑城廓以自守。公元前430年,義渠發大兵攻秦,從涇北直攻到渭南,迫使秦兵退出渭河下游,此后30年內,是義渠國最強大的時期。它的地域東達陜北,北到河套,西到隴西,南達渭水,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這時候,魏國人公孫衍在魏國混的不太好,于是來到了秦國。秦惠文王早就聽說公孫衍很有才能,馬上熱情的接見了他。公孫衍一開始給秦惠文王出的主意就是停止對魏國的進攻,想辦法削弱義渠國。這正是由于義渠的巨大危害性和破壞性,才使公孫衍能夠說動秦惠王暫停攻魏而轉為攻義渠。于是,秦惠文王開始轉移目標了。秦國對付義渠這些游牧民族的辦法主要是燒荒,很有效果。游牧民族不敢靠近牧草被燒光的秦國邊境,以避免大批馬牛羊被餓死。秦惠文王七年(公元前331年),義渠國發生了內亂,秦惠文王派庶長操趁其自相殘殺,平定了義渠國。義渠的力量遭到了很大的削弱。秦惠文王十一年(公元前327年),秦國在義渠設縣,義渠國服了。秦惠文王更元十年(公元前315年),秦伐取義渠二十五城。秦國在西北地區占有了大片的優良牧場。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秦惠文王在此期間,搜羅了不少人才,其中大部分來自魏國,除了文臣張儀、公孫衍之外,還有武將魏章和司馬錯。魏章就是當初商鞅詐取的草包公子魏昂。魏章在魏國的時侯軍事才能并不出眾,屬于三流水平。魏章被商鞅俘后,得到了秦孝公的熱情接見。當時秦國由商鞅獨掌朝政,朝中能人不多。為了報答秦孝公的恩情,魏章同志決定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后來終于成為了一代名將。而司馬錯原來也是在魏國混的不太好,才來秦國發展的,后來歷經了惠文王、武王、昭王幾個朝代,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三朝元老”,司馬錯在攻打蜀國、楚國、魏國、韓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秦國在秦惠文王時期是一個大發展時期,不僅打通了中原的通道,而且奪取了魏國的河西郡和上郡,攻滅了巴蜀,占領了漢中,使秦國的領土面積驟然擴大了數倍。更重要的是,巴蜀、漢中與秦國的本土關中一樣,是當時第一等的良田。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秦國能夠占領巴蜀,純粹是偶然。巴、蜀是兩個非常古老的王國,有著自己的文化傳統,文明程度很高,國力也很強大。巴、蜀所在的四川、重慶地區多山,入蜀通道以守難攻。楚國、秦國與巴、蜀發生過多次戰爭,都沒有攻入巴、蜀腹地,反而多次被巴、蜀所打敗。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蜀國和巴國是西南諸國中最強大的兩個國家,經常發生爭斗。苴國(今四川昭化)也是西南地區的一個強國,與巴國友好,苴巴經常聯合抗蜀。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韓國大舉進攻秦國。正在這時,苴、蜀兩國使者先后到秦。原來,蜀國為了戰勝巴國,決定先剪除巴國的黨羽苴國。苴國向巴國求救,但巴苴的聯軍還是被蜀國打敗。苴國與秦國簽訂過防楚聯盟的協議,于是向秦國求救。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本來在巴蜀與秦國之間隔著楚國占領的漢中,楚國是一直想攻入巴蜀的,而苴國由于地處進入巴蜀腹地的要道,把守著劍門,首當其沖,與楚國發生多次戰斗,結仇很深。此次,苴、巴兩國危難,鄰國中能夠與蜀國一較高低的只有秦、楚。苴侯考慮楚國與自己土地相鄰,又一直想吞并自己,求楚無異于引狼入室。而秦國與巴蜀中間隔著楚國的漢中,只有一小部分土地與自己相連,戰勝蜀國后勢必離去。如果不走,就將陷入巴蜀和楚國漢中郡的包圍。因而求秦國是風險最小的。而蜀國派使者入秦,提出與秦結為盟國,目的是為了使秦國不出兵的。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秦惠文王想要趁機滅掉蜀國,卻因韓國對秦國的侵略而感到舉棋不定。張儀主張先攻打韓國,司馬錯力排張儀等人的建議,認為打韓國將導致諸侯國再度合縱對付秦國,打蜀國的話既可得其人力物力以充實軍備,又可占據有利地勢順水而下攻楚。這個建議被秦惠文王采納了。后來苴、蜀兩國來送禮,看到機會來了,秦惠文王當然不會錯過,對苴、蜀兩國的要求都答應了,分別收下了兩國的厚禮,讓兩國的使者歸國。秦惠文王用兩國的禮物與韓國議和后,派張儀、司馬錯、張若、都尉墨率領秦國的精兵火速入川。秦軍很快就通過了苴國把守的劍門,向蜀國的都城成都進發。對于秦軍的突然出現,蜀王十分吃驚。對于秦國的不守信用,蜀王十分氣憤。于是,蜀王親自領軍與秦軍交戰。但由于秦軍已過劍門天險,氣勢正盛,蜀王在葭萌(今四川劍閣東北)戰敗,被秦軍殺死。張儀、司馬錯接著占領成都,蜀國滅亡了。張儀又借苴國與巴國勞軍之機,一舉滅亡了巴國和苴國。秦國盡收巴蜀之地。張儀和張若還主持修建了新的成都城。由于蜀王室在蜀國還有很大的影響力,于是秦惠文王采用羈縻蜀國的辦法,將蜀國降格為侯,任命蜀王的兒子為新的蜀侯,任命張若為蜀相,管理蜀政。同時對待巴國也采用了同樣的辦法。秦國占領巴蜀后,掉頭來痛擊韓國。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這時候插在秦國本土和巴蜀之間的楚國漢中郡直接威脅秦國入蜀的要道,成了秦國必須要拔掉的釘子。秦惠文王在公元前
312年聯合韓魏攻楚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占領漢中。秦惠文王命魏章率領公子疾、甘茂在丹陽(現在的河南西峽以西、丹水以北地區)大敗楚軍,占領了漢中,解除了楚國對秦國本土和巴蜀的威脅。這樣,秦國的關中、漢中、巴蜀連成一大片,秦國對六國形成了居高臨下的壓迫形勢。同時,這一帶地區的良好的地理環境也讓秦國的糧草問題得到了解決。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由于秦惠文王上任后首要任務是打通秦國通往中原的道路,對手就是近鄰的魏國。于是秦惠文王重用知己知彼的公孫衍和張儀,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而且,秦惠文王為了讓公孫衍和張儀能發揮出最大的潛能,特地在他們之間有意的制造了一些矛盾,使這兩個魏國人成了競爭對手,從秦國國內一直打到了國際舞臺上。而楚國人甘茂、異母弟弟公子疾(樗里疾)也是秦惠文王時期的重要人物,后來在秦武王時期還當上了正副首相。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派出兩路大軍分別進攻齊國本土和在燕國的齊軍,以支持自己的女兒易王后和外孫燕昭王。在兩路大軍獲勝后,秦惠文王派自己喜愛的兒子公子稷入燕國做人質。秦惠文王十歲就有了女兒易王后(太早熟了),兒女眾多。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秦惠文王在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任務之后,就與世長辭了。他的
君之位交給了太子贏蕩,這位就是秦武王,他在位的時候有何作為呢?在他即位的這段時間里,又發生了哪些事情呢?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這個天才式的戰略就是“遠交近攻”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當時的形勢就是西面的強秦、東面的齊與南面的楚包圍著中間的韓趙魏燕四個小國,而其中秦國是最有侵略性的,秦齊楚三國勢力差不太多,所以重要的就是中間小國們的態度。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在已經平衡的天平上就算只是加上一根羽毛也會傾斜。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于是一種學說出現了: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縱橫。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合縱與連橫。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合縱”,即“合眾弱以攻一強”,就是許多弱國聯合起來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并。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連橫”,即“事一強以攻眾弱”,就是由強國拉攏一些弱國來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兼并土地的目的。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而所謂縱橫家,就是適應這種政治斗爭的需要而產生的。他們鼓吹依靠合縱、連橫的活動來稱霸,或者建成“王業”。他們宣傳:“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還宣傳:“從(縱)成必霸,橫成必王。” 但是縱橫家學說過分重視依靠外力,不是像法家那樣從改革政治、經濟和謀求富國強兵入手;還過分夸大計謀策略的作用,把它看作國家強盛的關鍵。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但是從后來的效果來看,張儀的連橫策略是獲得成功的,達到了對外兼并土地的目的,同時保護了秦國的改革成果。雖然他的外交手段有些卑劣。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而作為縱橫家,張儀實際的對手是秦國原來的大良造——就是前面率軍獲取魏國河西之地的公孫衍。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這個人雖然在歷史上沒有張儀蘇秦那么有名,但是他的能量實際已經至少超過了蘇秦,實際上前面我們說的“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是孟子的一個學生所說,而這句話的主語有兩個人,一個是張儀,另一個就是公孫衍。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隨著張儀在秦國的得勢,作為他的競爭對手的公孫衍呆不下去了,于是改弦更張投奔魏國,做了魏國的相國,而且在后面給秦國制造了不小的麻煩。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還是說張儀,他歸還了魏國隰城,馬上作為特使出訪魏國,見到魏王就說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您看我們秦國對貴國多么友善,歸還了土地還派出了公子過來當質子,您看,這個禮尚往來……”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聰明的魏惠王馬上明白了張儀的意思,大度的他也扣扣索索的,直接大筆一揮,把河西之地全部劃給了秦國。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從此,魏國從一個大國淪為了被大國呼來喝去的從屬國,他的最大作用就是豐富了中華的成語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朝秦暮楚”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張儀立此大功,自然是坐火箭直接上升到了國家的高級管理層,秦惠文君大喜,立刻加封張儀為“相邦”,也就是宰相的位置。

若有不恰之處,請指出 。QQ:905511129, 備注(監督人) class="Toz253">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045801.html

相關閱讀:臧文仲
魯國的傳奇寡婦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