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天安門往事追蹤報告》,曹宏編著,中央文獻出版社
從1970年9月到1971午4月底的7個多月時間里,林彪對他在廬山帶頭搞起來的那場風波,沒有作過任何檢討,甚至也沒有任何表示。毛澤東多次給他機會,他都不予理睬。
1971年5月1日的國際勞動節焰火晚會上,林彪對毛澤東的不滿差點在全國全世界面前公開化。
像往年的“五一”一樣,這一年的“五一”晚上也舉行了焰火晚會。晚上,毛澤東和中央領導人陸續來到了天安門城樓上,西哈努克和夫人等外國貴賓也來了,就是林彪還沒來。
毛澤東坐在中間圓桌的東首,緊挨著他坐的是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國家代主席董必武坐在西哈努克的右側只有最西側的位子還空著,這是林彪的位子。
一向細致的周恩來也在尋找林彪,并且不停地看表,濃濃的眉頭凝成了結。他派秘書去打聽林彪的下落,并在電話里再三催促。在那個年代,唯一的副主席在如此重大場合不到場,必然引起種種政治猜測。
等來等去,林彪總算是慢條斯理地走進了大家焦急萬分的視線里。
雖然已是5月的天氣,林彪還披著一件軍大衣,皺著眉,一臉枯槁的樣子,一副委靡不振的沮喪模樣。
落座后,林彪與誰也不搭腔,一句話沒說。即使同近在咫尺的毛澤東,他也沒有握手,沒有問候,甚至都沒正眼看一下,只是一味地耷拉著焦黃的臉。
當時,拍電影的人還在對著毛澤東的方向調試鏡頭。不知怎的,城樓上唯一的攝影記者杜修賢被眼前的瞬間吸引住了,鬼使神差地立在董必武的側面,拍了一張主桌的全景。這是他多年養成的習慣,一進場便搶拍一張,萬一再抓不到好的鏡頭還可以勉強補救。
拍完一張后,再看看,人物表情特別是林彪的表情,還沒有進入所需要的歡樂情緒,他只好放下相機,慢慢地踱到旁邊。
當杜修賢再回首時,他不禁僵住了,渾身的血仿佛一下子凝固了——林彪不在了!
大驚失色后,杜修賢又責備自己是不是有點兒神經質?林彪能到哪兒呢?還不是去衛生間了!
然而,時間一點點地過去了,林彪還沒出現。杜修賢開始著急起來,會不會林彪走了?希望不是這樣,因為拍攝還沒開始,林彪怎能就不在了呢?明天拿什么見報紙?直到這時,他還沒有意識到剛才那個鬼使神差的“瞬間”?成為當晚絕無僅有的獨家新聞。他仍不時地望著衛生間的方向,以為林彪還會出現在自己的鏡頭里。
這時,人們的目光都開始注意到主桌上醒目的空座位,并在心中猜測著。
盡管心里滾過一陣陣的不安,但杜修賢仍不敢相信,林彪會當著毛澤東的面不辭而別。作為一名普通記者,他并不了解九屆二中全會上的事情,因此也無法想像“一貫緊跟,無限忠于”的林彪,怎么會做出今天這令人費解的舉動來。
在所有人之中,最著急的要屬周恩來了。他目光頻頻望向那個空座位,喉結上下滾動著,想說什么又沒有說出來,只是將警衛員叫到跟前,低聲耳語了幾句。警衛員飛快地跑向城樓大廳……
“嘭——嘩”,第一束禮花騰空而炸。
城樓上人們的目光被禮花拽到了五光十色的天幕上,暫且忘記了那張剛才還議論紛紛的空座位。
警衛員一溜小跑地來到周恩來跟前,輕聲地說著什么。聽完后,周恩來的濃眉疙瘩打得更緊,神色非同尋常地嚴峻。原來,林彪已經不聲不響地走人了。他既沒有和毛澤東道別,也沒有和周恩來打一聲招呼,便不辭而別。
“真是豈有此理,豈有此理!敝芏鱽砑绷。他關心的是第二天的報紙上,不能沒有毛澤東和林彪在一起的照片,否則就要出大事。那時的國內外輿論,總是根據報紙上刊登出的照片,琢磨中國上層斗爭的動向。多虧中國當時電視還很少,更沒有實況直播,否則也早就露餡了。
拍攝電影、電視的記者還在茫然地四下里張望,等林彪來了好開機拍攝?這可糟了!他們手里還空空的,明天晚上電視不就都砸了嗎?在“文化大革命”那樣的政治氣候里,為要反映領袖人物之間“親密無間”、“緊密團結”的關系,總要有他們融洽交談的照片。
西哈努克也注意到了,向董必武詢問林副主席到哪里去了,董必武回答:“身體不好,先回去了。”西哈努克一聽,也就釋然了。
這是對林彪突然離去的最好解釋,否則人們無法理解林彪的奇怪行為。
當城樓上的記者們聽說林彪回去了,不再來城樓的消息后,唧唧碴喳議論個不!磺羞沒有開始,難道就這樣結束了?
“這不是在開國際玩笑嗎?黨的副主席怎么能這樣隨便想走就走,想來就來?我們還沒有開機子,他的座位就空了,這片子怎么拍?”
“林彪今天是怎么了,他來的時候就一臉不高興的樣子,最多只坐了幾分鐘就走了,連個招呼也不打,真讓人想不到。太意外了!我們連一點思想準備也沒有。早知道這樣,他一來我們就拍!
終于,隨著最后一輪禮花的結束,整個晚會也結束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094101.html
相關閱讀:揭秘: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
1936年蔣介石憑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內戰危機?
吳鐵城怎么死的?吳鐵城因何事失去蔣介石信任
揭秘: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
解密拜倒在東洋女間諜“石榴裙”下的民國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