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衛立煌與蔣介石頂牛時,林彪也與毛澤東在戰略方向上發生了深刻的分歧。毛澤東從全局出發,敏銳地把著了國共戰爭的走向,提出將蔣軍封閉在東北包餃子的宏大構想。他明確指示東北我軍主力應迅速南下北寧線,攻克錦州,搶占這一戰略制高點。當時,林彪統率的軍隊超過百萬,而他的對手衛立煌所轄東北戰場的國軍各部合計已不足六十萬。
奇怪的是,這位在“夏季攻勢”、“秋季攻勢”、“冬季攻勢”中兇猛如虎、威武如獅的悍將在即將打響的遼沈戰役中,卻顯得過分小心,猶豫不決。這主要表現在他對先打長春還是先打錦州這個問題上拿不定主意,首鼠兩端。
1948年4月18日,林彪同羅榮桓、高崗、陳云、李富春、劉亞樓、譚政等人商量后決定,集結九個縱隊的兵力擔任攻城和打援的任務,進攻長春。他將這一決定報告給中央軍委。
毛澤東巨眼如炬,他斷定東北戰場的關鍵是錦州,多次明示和暗示林彪南下北寧線。在接到東北局的電報后,毛澤東有保留地批準了他們的作戰方案,并在回電中委婉地指出:
同意你們先打長春的意見。……理由是先打長春比較先打他處要有利一些。不是因為先打他處特別不利,或有不可克服之困難。你們說打沈陽附近之困難,打錦州附近之困難,打榆錦段之困難,以及入關作戰之困難等,有些只是設想的困難,事實上不一定有的。
5月中旬,林彪決定集中兩個縱隊試攻長春。由于兵力和火力部署沒有形成絕對優勢,攻城時也沒有采用迫近作業和坑道爆破,主要指揮員林彪又沒有親臨前線,在對地形、敵情都不很清楚的情況下就下令發起進攻,結果只是在外圍作戰中殲敵五千人,占領了西郊飛機場。我方付出了傷亡三千人的代價。作戰方針亦由強攻改為長圍久困。
1948年7月,東北局鑒于攻打長春一舉殲敵沒有把握,提出以大部兵力南下作戰。毛澤東聞訊大喜,遼沈大戰的作戰藍圖,終于進入了他預設的軌道之中。
東北局雖然作出了南下北寧線的決定,但林彪仍然顧慮重重,心存觀望。他強調北寧線敵情嚴重,擔心雄踞平津的傅作義北上增援,提出只有在華北部隊西進大同、分散傅作義主力的情況下,東北民主聯軍方能南下。毛澤東于是急令華北楊成武兵團西出綏遠,端傅作義的老窩。林彪轉而強調部隊籌糧困難,雨具缺乏,橋梁被沖,交通不便等?傊,“東北主力的行動不能以楊成武兵團之遲早為標準”。“目前對出發時間,仍無法確定。”
“五心不定,輸得干干凈凈”。這是毛澤東常說的一句話。對于林彪陽奉陰違,明允暗拖,不顧全局的行為,毛澤東十分震怒。他以少有的嚴厲打電報給林彪、羅榮桓、劉亞樓,嚴肅地批評道:
關于你們大軍南下必須先期準備糧食一事,2個月前即已指示你們努力準備。現據來電,此項準備仍未進行。你們所以不能決定出動日期,是放在敵情上,放在楊成武能否提早出動上,說楊成武時間能提前,則你們出動時間也能提早。
當我們向你們指出,不應把南面的敵情看得過分嚴重,尤其不應以楊成武行動為準之后,你們又歸結到糧食問題上。對于你們,敵情、糧食必須考慮周到,而對楊成武部似乎一切皆不成問題。你們出動遙遙無期,讓楊成武孤軍早出。傅作義東面顧慮甚少,大力援綏,將楊成武趕走,回頭對付你們,對戰局究竟有何利益?
毛澤東語氣之嚴厲,令林彪不敢再拖延。9月21日,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率由司、政、后機關組成的前線指揮部離開雙城子出發。
10月2日清晨,指揮部抵達彰武。這時,各兵團、梯隊均已進入指定位置,等待發起對錦州的總攻。早飯過后,總部電臺收到一份情況報告,查悉葫蘆島敵人已增兵四個師。林彪看到電報后,濃眉皺成一團。他的主要顧慮有三點:
一、缺糧缺油(汽車只帶了從后方南下單程的汽油);
二、后方運輸線太長;
三、怕傅作義北上,錦州攻不下來,大量汽車和坦克、重炮會因無汽油而撤不出來,甚至會在敵人夾擊之下受到重創。
林彪整整苦思了一天,還是沒有必勝的把握,原來攻錦的決心再度動搖,遂于2日晚8時以林、羅、劉的名義給中央軍委發出加急電報,要求回師打長春。
10月3日早飯過后,總部作戰科長尹健請示參謀長劉亞樓:“是不是繼續前進?”
“‘101’(林彪的代號)決定暫時不走,要機關工作人員架好電臺與各縱隊保持聯系。”劉亞樓回答。
晚上10點鐘,尹健再次請示能否行動。劉亞樓一副憂心忡忡、心神不安的樣子。他只是吩咐作戰科注意接受中央軍委的電報:“隨到隨譯,隨時通報。”
第二天一早,劉亞樓終于按捺不住,找到政委羅榮桓。此時,羅榮桓剛起床,還沒洗臉。
“怎么還不前進?”羅榮桓對火車原地停留一天感到奇怪。
劉亞樓告訴他:“林總正在考慮回頭去打長春。”
“什么?”羅榮桓簡直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這又是發哪門子邪?”
“昨天,電臺收到一份情況報告,敵人又向葫蘆島增派了四個師。林總本來就怕攻打錦州時被來自沈陽、錦西、葫蘆島的援敵三面夾攻,看到這份報告后更加擔心了。他已于昨晚以‘林羅劉’的名義向軍委發去了急報。”
“真是亂彈琴!我們得制止他!”羅榮桓忍不住怒吼一聲。他面色嚴峻,氣得兩只手微微顫抖,顧不上洗臉,拉上劉亞樓去找林彪。
對于林彪在兵臨城下,戰役即將打響之際置中央軍委的三令五申于不顧,隨意改變作戰計劃和方向,羅榮桓不能不感到驚訝和惱怒,同時也覺得責任重大,政治委員最根本的職責就是保證軍隊聽從黨的號令,否則就是失職。而且,林彪不經商量,甚至也不通氣,就擅自以“林羅劉”名義向軍委發報,這是極端不尊重同僚、違反組織紀律和軍事紀律的行為!
“101,你給軍委發報,要考慮回師攻打長春,是嗎?”羅榮桓找到正在車站月臺上踱步的林彪,竭力壓住火氣,平靜地問。
“是的。”林彪回答很干脆。他一向獨斷專行,對這次擅自作主沒感到什么不妥,依然慢條斯理地說:“關內敵軍又增派四個師海運到葫蘆島,這樣葫蘆島和錦西的援敵就增加到了十一個師,錦州城內共有敵軍八個師,不是片刻之間拿得下來的。戰斗一旦打響,援兵不一定堵得住。如果堵不住,我們就被動了。不如回過頭來打長春來得穩當。”
“為了打錦州,中央三令五申。毛澤東同志前次批評我們‘五心不定,輸得干干凈凈’。剛下的攻錦決心又突然改變,如何向中央解釋?現在幾十萬部隊拉到了遼西,錦州外圍已經肅清,指戰員斗志正旺,忽然不打了,戰士們會怎么想?這些都是問題,你考慮過沒有?”羅榮桓苦口婆心地勸林彪。
“什么決定都會有問題,F在最大的問題是我們準備了一桌菜,卻來了兩桌客,怎么吃?”林彪強調敵情變了。
“多加幾雙筷子就行了。區區四個師,能成什么氣候?況且,打錦州的計劃是中央軍委、毛主席已經批準了的,我們的決心不能動搖。”羅榮桓斬釘截鐵地說。
“中央批準了的就一定不能變?那要我們這些指揮員干什么!”林彪有些惱怒地反問道。他還很少看到平素溫文爾雅的搭檔如此強硬過。
羅榮桓知道自己的話刺激了林彪。林彪如果真的較真犯倔起來,還真不好辦。于是羅榮桓放緩口氣,說道:“101,你想過沒有,從錦州撤圍同樣會陷入被動,影響戰局。”
“我沒有說要從錦州撤圍。”林彪爭辯道:“我是向軍委建議,錦州能迅速攻下還是打錦州,否則打長春。兩個方案我正在考慮中,也請軍委考慮,指示。”
羅榮桓沒有讓步,他正色堅持道:“電報中強調打長春有利、打錦州困難,明顯表現出了傾向性。我看軍委是不會同意的。”
其實這也是林彪擔心的問題。他所以要用“林、羅、劉”聯名發報,就是想增加說話的重量,F在羅榮桓堅決反對,關鍵看劉亞樓的態度了。林彪陰沉著臉,在月臺上來回踱步,突然停下來,問劉亞樓:“參謀長,你的意見呢?”
“我同意政委的意見,打錦州好。”劉亞樓話雖不多,但干脆利落。
林彪又想了一會,不好再說什么,便叫來參謀,讓參謀到機要室追回那份電報。參謀回來說:“機要室已將電報發出。”
“怎么辦?”劉亞樓問兩位軍政首長。
林彪不說話。
羅榮桓說:“不要等軍委回電,重新表個態,說明我們仍擬攻打錦州。”
林彪點點頭,表示同意。
以往林彪發電報都是他口授,秘書記下后經他看過便簽發。這一次他卻一言不發。羅榮桓知道他愛面子,就親自起草了電稿,請他過目。電報稿開頭一句寫著:“前電作廢。”林彪大筆一揮,將這句刪去,吩咐秘書:“照發。”電報說:
我們擬仍攻錦州。只要我們經過充分準備,然后發起總攻,仍有殲滅錦敵之可能,至少能攻敵之一部或大部。目前如回頭攻長春,則太費時間,即令不攻長春,該敵亦必自動突圍,我能收復長春,并能殲敵一部。
再說毛澤東接到林彪欲回師攻打長春的電報后,又氣又惱。他馬上以直露、犀利的語言,代表中央草擬了一封給林彪的電報。
我們堅持認為你們完全不應該動搖既定方針,丟了錦州不打,去打長春。四五月間,長春本來好打,你們不敢打;七月間,長春同樣好打,你們又不敢打,F在攻錦部署業已完畢,錦西、灤縣線之八、九兩軍亦已調走,你們卻又因一項并不很大的敵情變化,又不敢打錦州,又想回去打長春。我們認為這是很不妥當的。只要你們十天內打下錦州,你們就有了戰役上的主動權,而打下長春并不能幫助你們取得主動,反而將增加你們下一步的困難。
這封電報中一連用了三個“不敢打”,就差把統兵百萬的林彪說成是百無一用的“膽小鬼”。電報中措詞之嚴厲,語氣之嚴峻,用語之尖刻,在毛澤東起草的數萬份電報中是絕無僅有的。
劉亞樓在機要室看完電報,苦笑一聲,雙手一攤:“果然挨批了。羅政委的意見還是正確的,幸虧我們又發了一封電報去,不然更糟。”
林彪猶豫不定,自有他的道理。毛澤東不顧葫蘆島增兵,下令攻錦確實是一步險招。整個遼沈戰役的關鍵不在于能否攻下錦州,而在于能否阻止住國民黨在錦州西部云集的東進兵團。蔣介石在葫蘆島彈丸之地猥集了十一個師,而東北聯軍擔負阻擊任務的部隊只有八個師。一旦錦西防線被突破,國民黨東進兵團便可與近在咫尺的錦州守敵夾擊處于堅城之下的攻錦部隊。為確保夾擊取得成功,蔣介石帶著空軍司令周至柔、海軍司令桂永清、聯勤司令郭懺親臨葫蘆島指揮,他要與昔日的學生一決雌雄。他含著淚,用哽咽的聲調對部下說:“萬一你們這次打不過去,那么,只好來生再見了。”
塔山一線是交戰雙方的生死線,也是林彪最放心不下的軟肋。攻城前夕,林彪還在強調:“攻擊錦州最重要的保證,是要把錦西方面的敵軍擋住。據報告,葫蘆島早先只有二個師,后來增加了四個師,現在又新添了五個師,總共有十一個師。在如此短促的時間內,能火速集結如此之多的兵力,葫蘆島一定有人物。如果我分析的不錯,蔣介石可能就呆在那里。兩錦相距五十多公里,機械化部隊一個沖鋒就可以洞穿,一定不能讓他們合攏。”
劉亞樓報告了塔山防線的部署情況:“四縱部隊在這兩天已先后到達了塔山、白臺山、高橋等地區,已命令他們在塔山、高橋及其以西以北部署頑強的攻勢防御,現正在積極地構筑工事。我們還有十一縱在他們的側后構筑二線陣地。我看問題不大。”
“問題不是不大,而是很大。”林彪命令一縱進駐錦州和塔山之間的高橋地區,作為戰役總預備隊。這是一支準備與蔣介石東進兵團拼老命的本錢。在整個戰役期間,無論攻打錦州的部隊如何兵力吃緊,林彪一直不敢動用這支部隊。
羅榮桓也看到塔山防線的危險性。他建議派作戰處長蘇靜去四縱協助指揮作戰。林彪同意后,羅榮桓又把蘇靜叫來,開門見山地說:“蘇靜同志,決定派你到四縱去,那里將有一場惡戰。四縱、十一縱另加兩個獨立師的任務就是把敵人隔在錦州以西,以便保證我們能夠順利攻下錦州。
四縱的任務可能更艱巨。你的任務就是當參謀,出主意,協助四縱首長死守塔山,叫敵人尸骨成山,血流成河,不能前進一步。要告訴吳克華司令員、莫文驊政委,指揮員要不怕犧牲,不惜代價,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要死死地頂住敵人。”
塔山阻擊戰首先打響。戰局的發展,的確如羅榮桓所說,是尸骨成山,血流成河。這八個字,不僅是對敵軍的形容,也是對聯軍的描述。整個遼西防線,特別是塔山防線,都被鮮血重新漿洗了一遍。國民黨軍隊整團、整師,甚至整個集團軍發起一波波成建制的沖鋒,滿山遍野都是人的海洋,陣地反復易手,有的陣地,反復爭奪達十次之多。在六天六夜的苦戰中,僅塔山一地,國民黨軍隊就遺尸六千多具。無論戰爭何等艱險,東北聯軍最終守住了陣地,從而也就宣告了攻錦戰役的勝利。
10月14日,林彪登臨錦州城北四五九高地附近的帽兒山。這天,大風驟起,云煙茫茫。上午10時,林彪一聲令下,總指揮部的總攻信號拔地而起。攻擊錦州的戰斗終于打響了。經過三十一小時的激戰,到15日下午6時,全殲國民黨錦州守敵十二萬人,我軍付出了傷亡二萬四千余人的代價。
國民黨上將、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兼冀熱遼邊邊區司令范漢杰被俘后,押解到虻牛屯指揮部。望著在這間小土屋內的林、羅、劉三大巨頭,他忍不住叫道:“真沒想到,你們竟然就在這破房子里指揮打仗。”
林彪冷冷地問道:“范將軍對錦州之仗有何觀感?”
范漢杰哀嘆一聲:“錦州好比是一根扁擔,一頭挑著東北,一頭挑著華北,現在扁擔斷了。”
林彪又問:“那你對錦西戰斗怎么看?”
一提錦西,范漢杰氣就不打一處來:“我真想不通。從葫蘆島到錦州不足百里,六天六夜,侯鏡如率二個軍另六個師,爬也該爬過來了,可就是只聞炮聲不見人影。還有廖耀湘,停在彰武遲遲不動,真是豈有此理!”
攻錦戰斗的勝利,實現了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戰略意圖,把蔣介石在東北的反動統治的“生命線”(溝通華北的咽喉)一舉切斷。誠如毛澤東10月3日電報所稱:
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達到,只要攻克了錦州,你們就有了主動權,就是一個偉大的勝利。
10月17日,被長久圍困的長春守敵一個軍宣告起義;19日,包括一個兵團部又一個軍的守敵余部全體投降。曾經是偽滿洲國首都的長春獲得解放。
我軍在錦州、長春的得手,證明了毛澤東關于南下北寧線指示的正確性。對于毛澤東驚人的預見和出神入化的謀略,林彪不得不再一次折服。
10月20日,毛澤東致電林彪,指出:在敵人“西進兵團沒有向沈陽撤退,反而由新立屯、彰武地區西進的情況下,放棄攻打錦(西)葫(蘆島)的計劃,改打廖耀湘兵團,這一點我們和你們一致。”
21日,從沈陽出動后一直遲疑逡巡的敵軍“西進兵團”即廖耀湘兵團由彰武南下,從23日開始與我軍接觸,無論哪個方向都遭到英勇頑強的阻擊。在林彪指揮下,攻錦主力,迅猛回師,其他各路也作向心集中,約五十萬大軍26日將廖耀湘兵團合圍在黑山、大虎山的約一百二十平方公里的地域內,展開了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
廖耀湘兵團是蔣介石最精銳的王牌部隊,主要由新一軍和新六軍組成。國民黨有五大美式機械化主力軍,其中新一軍和新六軍就是其中兩支。
也是廖耀湘霉運當頭,我三縱一個營摸進胡家窩棚,見這里天線林立,電臺“嘀嘀”的聲音響成一片,估計大有來頭,于是胡亂一陣手榴彈,竟然將廖耀湘的總指揮部炸成一鍋粥,幾十位高級官員全飛上了天,西進兵團指揮系統全部癱瘓。廖耀湘后來回憶說:“解放軍第一棒子即打碎了西進兵團的腦袋,使我感到兵團的命運已處于萬分危殆之中!”
包圍與反突圍,穿插與堵擊,追擊與逃跑,由于戰術動作變化太快,國共雙方軍隊在遼西走廊上攪在一起,全都亂了套。不僅國民黨部隊兵找不到官,官顧不上兵,解放軍的建制也分解成師、團、營。原來林彪所定的斬頭斷尾擊腰的戰術無法實施。
劉亞樓建議:“林總,現在戰場混亂不堪,像個立體滾筒,全擠到一堆了,不如來個大膽穿插,全面滲透,以亂制亂,亂而取之。”
“太羅嗦了!”林彪來的更干脆:“告訴部隊,哪里有槍聲就往那里打,哪里槍聲密集就往那里沖?v隊不要去找師,師不要去找團,大家都去找廖耀湘就行了。”
一時間,遼西平原煙塵蔽日,吼聲震天,幾十萬大軍南北奔逐,鮮血重新漿洗著這片黑土。經過兩天一夜的戰斗,廖耀湘兵團十余萬人全部被殲。
兵敗被擒的廖耀湘對林彪的戰術十分惱火。他不敢朝林彪撒野,卻把邪火對準了劉亞樓。
奉林彪、羅榮桓之命,劉亞樓設宴款待被俘的國民黨將領。廖耀湘拒絕與他碰杯,氣咻咻地質問道:“你們共軍打的什么仗?根本不懂戰役,也不講究戰術。如不相信,請轉告林彪將軍,我們把部隊擺開,重新打!”
“不是我們不講究戰術,是你看不懂我們的戰術。”劉亞樓話中有話地說:“我們以能打勝仗為原則,以有效地消滅敵人為目的,事實不是已經證明了嗎?”
一句話嗆得廖耀湘滿臉通紅,他惱羞成怒,抓住酒杯朝桌子擲得粉碎:“像你這樣的‘洋八路’有幾個,都是些‘土八路’,用些巫術來打仗。”
劉亞樓睥睨地瞥了他一眼,厲聲訓斥道:“廖將軍,你不要以為自己上過美國軍校,又有美械裝備,就天下無敵了。這些統統靠不住。告訴你,蔣介石反共反人民,是注定要失敗的,你不過是他的殉葬品之一。”
劉亞樓回來把宴會風波講給司令和政委聽,兩人都哈哈大笑。林彪說:“他廖耀湘既懂戰役,又講究戰術,但進入東北以來打過什么勝仗!”
蔣介石在北平得知廖耀湘兵團覆滅的消息后,氣得吐血不止,沮喪地在日記中寫道:
東北全軍,似將陷入墨盡之命運,寸中焦慮,誠不知所止矣!
11月2日,我軍乘勝直下沈陽、營口,歷時五十二天的遼沈戰役勝利結束。
在遼沈戰役中,我軍以六萬九千人的傷亡,殲敵一個總部、一個邊區司令部、四個兵團部、十一個軍部、三十三個整師加十六個團(內一個軍起義、一個軍團部并一個軍投誠),共四十七萬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13060.html
相關閱讀:解密拜倒在東洋女間諜“石榴裙”下的民國高官
吳鐵城怎么死的?吳鐵城因何事失去蔣介石信任
揭秘: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
1936年蔣介石憑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內戰危機?
揭秘: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