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對于蔣介石來說可謂流年不利。新年的鐘聲剛響,內外交困中的他便不得不違心地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任代總統。但蔣介石是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的。因為,他一生最大的興趣就是追逐權力,對他來說最為痛苦的事莫過于失去權力。當年蔣介石曾兩度“下野”,而后卷土重來。有過這兩次經驗,蔣介石認為自己還會第三次“復出”。
蔣介石下野回到了家鄉溪口,表面上像閑云野鶴,游山賞水,但他并非真的退而為山野之人,只不過是由前臺轉到了幕后。這和當年袁世凱削職回項城、段祺瑞下野回合肥一樣,是職退權未退,退而不休。代總統李宗仁只不過是一具空殼,要不到錢,調不動兵,命令出不了南京城。“上午,奉父命電告顧總長墨三,建議其通知劉安祺將軍,‘在未奉命令之前,暫勿撤離青島’。”蔣經國日記透露出蔣介石并沒有放權,實權還掌握在這位下野的總統手里。
在溪口小鎮,蔣介石架設了七部電臺,晝夜不停地作情報聯絡,繼續進行軍政遙控指揮。而國民黨黨、政、軍要員奔赴溪口請示總裁面諭的人也不絕于道。溪口小鎮取代了六朝粉黛的故都南京而成為國民黨新的政治中心,蔣介石也成為世界上最忙的“閑人”。
且看蔣經國的日記記載:“3月1日,閻百川先生到溪口來,我奉命接他上妙高臺過夜。他同父親談他對今后黨、政、軍等改造的意見。當日,張道藩、谷正綱兩先生來溪口。”
“3月3日上午10時到櫟社機場接張治中,彼攜李宗仁來函,商談父親對‘和平的條件和限度’之意見,并謂:‘中共雖已微開和平之門,但前途困難重重。’下午,吳禮卿先生來溪口。”
可見,蔣介石名為下野,實則繼續遙控一切,李宗仁不過頂個名義而已。
按照蔣介石的設想,盡管東北、華北、華東已盡為共軍所據,但他手中仍有最后一搏的本錢:70萬美械裝備的大軍、占絕對優勢的?哲娏α亢“固若金湯”的長江防線。這足夠阻擋共軍南下的步伐,維系半壁江山。
長江,在歷史上多次大動亂的時期都成為政權相持的界河。1949年仲春,蔣介石集團仍希望它能成為阻止人民解放軍南進的天然屏障,但穩操勝券的中國共產黨
人卻堅信:這一次,長江不會再成為政權相持的界河了!
4月21日,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號召人民解放軍將士“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干凈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于抵抗的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的獨立與完整”。
眼見“首都”隨時有失陷之虞,蔣介石再也坐不住了,他拋開“引退”的外衣,于4月22日以國民黨總裁的身份召集李宗仁、何應欽、白崇禧、張群、吳忠信等一班文臣武將在杭州筧橋機場舉行緊急會議。
會議室內氣氛緊張, “把所有部隊,都撤到滬杭一帶,堅守淞滬。”蔣介石下令。
會后,蔣介石心神不定地回到了溪口,時刻關注著南京的情況。事實上,這位蔣總裁心里十分清楚:南京“失陷”不過是早晚的事。但他沒有想到這一天來得也太快了。僅僅過了一天,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就占領了南京,敲響了蔣家王朝的喪鐘。
得知這一噩耗的蔣介石萬念俱灰,不吃不喝,要效仿希特勒“殺身成仁”。后經蔣經國等人的苦苦相勸,才打消了自殺的念頭。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后,一路高歌猛進,以秋風掃落葉之勢,追殲國民黨殘兵敗將,前鋒直逼蔣介石的老家溪口。
關于“敵軍”神速推進的電報一封封來到溪口,蔣介石氣急敗壞,把電報往地上一扔,罵道:“娘希匹!敵軍!敵軍!為什么只報敵軍進攻不見國軍抵抗!”
老巢已去,溪口朝不保夕,蔣介石自然不敢久留,只好另擇“隱居”之地了。
4月25日,蔣介石乘軍艦離開家鄉溪口,當軍艦起錨后,蔣介石才說到上海去,蔣經國聽后立即勸阻其父不能去上海,因為人民解放軍已經渡過長江,正對上海形成包圍之勢,“此時到上海去,簡直是重大冒險”。蔣經國的勸說未能奏效,蔣介石不甘心自己的失敗,他到反共前線去繼續鼓吹保衛大上海,爭取英美支持。
26日下午1時,軍艦抵達上海黃浦江的復興島。當天,蔣介石先后面見了國防部長徐永昌、參謀總長顧祝同、空軍總司令周至柔、海軍總司令桂永清、保密局局長毛人鳳、參謀次長郭寄嶠、上海市政務主任谷正綱、上海市市長陳良、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上海防衛總司令石覺、上海警備司令陳大慶等人,部署防衛。
為了鼓動反共士氣,蔣介石將住所搬到市區。蔣經國再次表示反對,蔣介石生氣地說:“危險!難道我還不知道?”
4月30日,蔣介石氣勢洶洶地趕到上海指揮部署淞滬決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21740.html
相關閱讀:解密拜倒在東洋女間諜“石榴裙”下的民國高官
吳鐵城怎么死的?吳鐵城因何事失去蔣介石信任
揭秘: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
1936年蔣介石憑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內戰危機?
揭秘: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