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晚清民國三次股市崩潰:買橡膠股不知橡膠為何物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近代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過去一周,我國哪里最“瘋狂”?答案是股市!感覺沒去炒股都不好意思跟人聊天。但股市有漲就有跌,有大泡泡就有崩盤之時,大起大落才是股市的常態。這種“大起大落”在新中國成立前的近百年中屢見不鮮。讓我們回顧一下晚清民國的三次股市大崩潰,以為鏡鑒。

  炒股者從不問公司業績好壞

  早在1860年代,洋行股票就開始在上海問世。之后,在洋務運動的驅動下,第一只華商股票—輪船招商局于1872年底開始交易。接下來,江南制造局、開平煤礦等現代工業企業、礦業企業相繼發行股票。

  正如1882年9月2日的《申報》所評論的:“今華人之購股票者,則不問該公司之美惡,及可以獲利與否,但有一公司新創、糾集股份,則無論如何,競往附股!本褪钦f根本也不管你公司是干什么的,是蒸蒸日上還是面臨倒閉,總之你敢發我就敢買。

  于是大起大落的刺激來了。1883年10月,對礦業股票的過分投機導致中國迎來了歷史上第一次現代意義上的金融危機。當時礦業股票暴跌,形同廢紙。于是股市崩盤,股民血本無歸,紛紛上天臺思考人生。

  買橡膠股不知橡膠為何物

  1910年爆發的橡皮股票風潮,讓早期的中國股民再次體驗到股票不可愛的一面。

  所謂橡皮,是當時上海人對橡膠的稱呼。1903年,英國人麥邊在上海組織了一家藍格志(橡膠產地名)拓殖公司,吹噓其經營范圍包括開辟橡膠園、挖石油、采伐木材等,然后開始招股,但虛假宣傳了五六年卻沒什么業務。到1909年,因為世界性的橡膠漲價,外國開發成功的橡膠園企業主和投資人大獲其利,于是購買橡皮股票的中國人逐漸增加。就像商場大減價一樣,甭管賣什么,總會有人一窩蜂圍上去,于是人人爭先,個個奮勇,不甘落后。麥邊和其他橡膠公司就利用這一時機瘋狂抬價,由原本約60兩的股面值抬升到1450余兩。然后一眾冒險家佯言回國,一去不回,股票價值遂一落千丈。

  當時媒體是這樣批評此事的,說“可異者市中尚有不知橡皮為何物者”,就是說很多炒股的人根本連什么是橡膠都不知道,照樣炒。

  實業都不做,錢都拿去炒股

  第三次是在1921年,當時在北平和上海都成立了股票交易所。尤其是1920年7月的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成立僅半年間,就盈利20萬元,讓人以為開交易所賺錢容易,是發家致富奔小康的捷徑。到1921年9月,上海有交易所70家,其后開交易所更是像如今開淘寶店一樣容易,11月份上海就新增38家。當時人描述說,“報紙廣告欄中,幾日間有一交易所出現,十日間必有一信托公司發生!逼渌麌鴥雀鞔笊滩,如北平、天津、漢口,也紛紛步上海之后塵。

  當時在交易所,布、麻、火柴、麻袋、煙、酒、沙土、水泥,什么都可以交易,市場一片興旺。交易所、信托公司相互利用,哄抬股價。加上一戰結束,外資再次涌入,和國內游資一道,不問緣由,盲目跟風,一起進入股票交易市場,沒人去做實業。1921年9月,銀錢業從資金安全考慮,開始緊縮銀根,收回貸款,投機者措手不及,破產者十之八九。然后,連鎖反應開始,和前兩次一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76022.html

相關閱讀:解密拜倒在東洋女間諜“石榴裙”下的民國高官
揭秘: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
吳鐵城怎么死的?吳鐵城因何事失去蔣介石信任
揭秘: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
1936年蔣介石憑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內戰危機?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