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戰爭中,美國實施了規模空前的空運行動,將大量人員、裝備、物資投送至作戰一線??
戰略空運支撐"沙漠盾牌"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拒不執行聯合國安理會要求其撤軍的決議。美國以執行聯合國決議為名,組成多國部隊,對伊拉克發動武力打擊,海灣戰爭由此爆發。
為確保整個軍事部署行動快速高效地運行,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指定在美軍中央總部指導下,由運輸司令部統一領導戰略投送工作。中央總部司令通過與聯合參謀部以及美軍運輸司令部直接聯系的方式指揮部隊的早期部署。美軍運輸司令部下轄軍事空運司令部、軍事海運司令部和軍事交通管理司令部3個平行司令部。在"沙漠盾牌"行動中,3個司令部各司其職,最大限度動員和利用了各自管轄的運輸力量。
軍事空運司令部首先出動了空軍現役部隊、空軍后備隊和國民警衛隊的C-5A運輸機126架、C-141B運輸機265架。為彌補空運能力的不足,8月18日,美國民用后備航空隊轉為現役并將民用航空公司的18架客機和23架運輸機征召投入軍用。戰略投送主要是依托設在德國、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前沿基地,其中,西班牙的托雷洪基地、薩拉戈薩基地和德國的萊因-美因基地、拉姆斯泰因基地成為此次空運行動最重要的中轉站。
美空軍的這次空運行動是戰爭史上規?涨暗囊淮慰者\。在"沙漠盾牌"行動初期,美軍每天空運124架次,在運輸高峰期間每10分鐘就有1架運輸機在中東地區降落。據報道,僅在部署的前兩個月,美軍空運司令部就出動飛機累計飛行達14.5萬小時,人員物資周轉量達20億噸公里。相比之下,此前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柏林空運",15個月空運周轉量也只有11.22億噸公里,僅相當于"沙漠盾牌"行動前2個月空運周轉量的一半多。在"沙漠盾牌"行動的前3個月,美軍運到海灣地區的作戰物資就超過了越南戰爭期間一年運抵越南物資的總和。
"沙漠盾牌"行動分為兩個階段。從1990年8月7日美國總統布什簽署"沙漠盾牌"行動計劃至11月7日為第一階段,即防御性快速部署階段。在這3個月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共向海灣運送40多萬部隊,并建立起了完善的指揮體制,完成了防御部署。從11月8日美國宣布增兵海灣到1991年1月中旬是"沙漠盾牌"行動的第二階段,即進攻性快速部署階段。通過兩個月的增兵,多國部隊人數達到76萬,并做好了各種臨戰準備。
1990年8月7日,美軍第82空降師先頭部隊約2300人,乘坐20架C-141戰略運輸機從美國本土北卡羅來納州布拉格堡基地起飛到達海灣前線,設下了美軍的第一道防線。9月8日,該師后續部隊全部部署到海灣地區。第82空降師在海灣地區累計部署官兵1.2萬名、直升機38架、坦克51輛、反坦克導彈180部、火炮26門,先后動用C-5A運輸機71架次、C-141B運輸機908架次。
8月12日,第101空中突擊師人員及武裝直升機從美國本土肯塔基州坎貝爾堡基地乘飛機抵達沙特,其他重裝備由海運部署。首先,第101師先遣梯隊共144人、6架阿帕奇武裝直升機,乘2架C-5運輸機,從坎貝爾堡出發前往沙特。10月6日,101空中突擊師后續部隊全部抵達海灣地區,并做好了戰斗準備。
美軍2個空降師的快速到達和部署,對避免海灣局勢的進一步惡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82空降師、101空中突擊師作為美軍的王牌力量,此后又先后參加了"沙漠風暴"和"沙漠軍刀"的空降作戰,為贏得海灣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
美軍這次空中戰略大投送的成功實施主要得益于以下幾點:一是美軍預有準備,戰備程度高;二是戰略投送裝備相對較好;三是國防動員機制完善,民用航空后備力量充足;四是盟國提供的現代化前沿機場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然,通過這次行動,美軍也總結出了空中戰略投送能力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戰略投送力量設備陳舊、老化,C-5和C-141兩種戰略運輸機平均飛行時間已達其設計飛行時間的80%;空運力量不足,戰略運輸能力在運輸高峰時只能滿足80%的需要;空中戰略投送中系統管理出現了問題,由于行動倉促,有時貨機降錯了地方,槍炮運往一處,而彈藥卻運往另一處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81695.html
相關閱讀: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