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科(1891年10月20日-1973年9月13日),字連生,號哲生。廣東香山縣翠亨村人(今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孫中山長子。1891年10月20日生,1907年加入同盟會,1917年在廣州擔任大元帥府秘書。1918年到1920年擔任非常國會參議院秘書兼廣州時報編輯。1921年任廣州市長兼治河督辦,后任廣州市首任市長。1923年、1926年兩次再任廣州市長,1931年任南京政府行政院長,1932年任立法院長,前期主張反對聯共,抗日開始后主張速行憲政、聯共抗日,1947年任南京國民政府副主席,1948年與李宗仁競選副總統落選,后再度出任行政院長。1949年辭職,后長期旅居香港、法國、美國等地,1965年任臺灣“總統府”高級咨議、考試院長,1973年9月13日病逝于臺北,享年82歲。
實施憲政
1928年,孫科出任考試院副院長,兼鐵道部長,主持鐵路、航空建設。同年,國民黨形式上統一了全國后,作為國民黨上層集團一員的孫科,面對中國現代化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旨在使國民黨擺脫政治困境,以適應現代化發展的革新主張。在國家政治體制問題上,孫科最早提出實施憲政的政治主張;在國民黨內,孫科強烈反對蔣介石的個人獨裁,呼吁實現國民黨的民主化;在經濟和民生問題上,孫科從鞏固國民黨統治基礎前提出發,強調用改良的方法盡速解決農村的土地問題。孫科的這些革新主張表現出一定的追求現代化的傾向。孫科的革新努力最終遭到失敗。
鞏固政局
1928至1931年,孫科對于蔣介石以黨治確立國民黨政治權威的主張和措施雖然在個別之處有所保留,但總的說來給予了積極的支持。孫科希望通過黨治,“造成一個鞏固的政局”。但是到了30年代初,經過幾年的強調權威的黨治實踐,孫科發現,國民黨對權威的強調并未能使權威真正確立,在黨治下,國民黨所面臨的困難非但未能被解決,相反,國民黨卻陷入了更為深重的危機。孫科認為,唯一能使國民黨擺脫困難的方法就是實行民主政治。
孫科 - 個人著作
著作有《憲政要義》、《中國與戰后世界》、《三民主義新中國》和《中國的前途》等。
人物生平
1895年 孫科隨祖母移居夏威夷檀香山,檀香山中學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文學士,哥倫比亞大學碩士。
1907年 在檀香山加入同盟會。1917年回中國,在廣州擔任大元帥府秘書。1918年到1920年擔任非常國會參議院秘書兼廣州時報編輯。1921年任廣州市長兼治河督辦,后任廣州市首任市長。
1923年 2月再任廣州市長。10月參與中國國民黨改組,獲指定為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負責起草黨綱章程。1924年 主持國民黨廣州特別黨部,6月與黃季陸合作提出《彈劾共產黨案》。
1925年 7月國民政府在廣州開府,任政府委員。1926年1月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5月第三次就任廣州市長。1927年3月任國民黨常務委員與國民政府常務委員。7月隨汪兆銘清共。
1928年 1月與胡漢民與伍朝樞赴英德等地考察,起草《中國國民黨訓政大綱》,協助制定《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10月任鐵道部長與考試院副院長。
1929年 孫科親領籌辦總理故鄉紀念學校一所(即今日的中山紀念中學)之責。
1931年 改任行政院長,因財政危機旋即辭職。同年5月,汪精衛、孫科等人,在廣州成立了一個廣州國民政府,和蔣介石的南京政府相對抗。由于孫科上臺后,政府財政無比困難,不到1個月便辭職了。孫科呼吁從速實施憲政。
1932年 改任立法院長,曾鼓吹實行立憲制度,但遭蔣介石冷遇。其間連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1936年“中蘇文化協會”成立,出任首屆會長。1938年奉派中國政府代表及蔣介石特使與蘇聯談判,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和《中蘇商務條約》,爭取蘇聯援助中國抗日戰爭。
1944年 11月,孫科在《紐約時報》撰文,暢談他長期以來對在中國實現英美民主制度的理想。1945年出任國民政府副主席兼立法院長,國民黨中常委。
1946年 1月表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協商,然后跟隨蔣介石進攻共產黨占領區。1946年下半年,隨著國內政治環境的急劇變化,孫科從自己原來的立場全面后退,停止革新宣傳,轉而支持蔣介石的政策。
1947年并任國民政府副主席。1948年與李宗仁競選副總統落選,后再度出任行政院長。1948年11月,獲蔣任為行政院長。
蔣介石于1949年1月下臺,由李宗仁代任總統。孫科以南京不穩,將行政院遷往廣州,一度令李宗仁政府無法運作,亦無法與共產黨和談。孫科亦是中共在1948年開列首43名國民黨“戰犯”之一。
1949年 辭職赴臺。1951年赴法國。1952年移居美國,擔任“中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會”董事長。
1954年 夏,因次子孫治強從香港舉家遷居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孫科遂遷居與次子同住。
1965年 由美國至臺灣,任中華民國總統府高級咨議、考試院院長,1967年出任東吳大學董事長。
1973年 因心臟病病逝于臺北。終年82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03995.html
相關閱讀:揭秘: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
揭秘: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
解密拜倒在東洋女間諜“石榴裙”下的民國高官
1936年蔣介石憑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內戰危機?
吳鐵城怎么死的?吳鐵城因何事失去蔣介石信任